法律论文提纲 篇一
第一篇内容:《公正审判的重要性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挑战》
一、引言
A. 背景介绍:公正审判在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
B. 目的和意义:探讨公正审判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二、公正审判的定义和原则
A. 公正审判的概念和内涵
B. 公正审判的基本原则
三、公正审判的重要性
A. 维护法律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B. 保障人权和司法公信力
C. 增强社会稳定和公众信任
四、公正审判在司法实践中的挑战
A. 司法独立与外部干预的冲突
B. 资源不足和审判效率的矛盾
C. 司法腐败和不当干预的隐患
D. 公众舆论和司法公信力的制衡
五、解决公正审判挑战的对策
A. 加强司法独立和保障司法公正
B. 完善司法资源配置与审判效率
C. 建立反腐败机制和加强监督体系
D. 加强司法宣传和公众参与
六、结论
A. 总结公正审判的重要性和挑战
B. 强调解决挑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法律论文提纲 篇二
第二篇内容:《数字时代下的个人隐私保护与法律规制》
一、引言
A. 背景介绍:数字时代下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性
B. 目的和意义:探讨个人隐私保护在法律规制中的现状和问题
二、个人隐私保护的概念和范围
A. 个人隐私的定义和内涵
B. 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范围和要求
三、数字时代个人隐私泄露的现状和原因
A. 数字化生活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B. 个人隐私泄露的原因和途径
四、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制现状
A. 国际及国内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框架
B. 数字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法律的不足与挑战
五、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制问题与对策
A. 界定个人隐私权的范围与保护对象
B. 建立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规范
C. 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责任与追究
六、结论
A. 总结数字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B. 呼吁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制和监督机制
法律论文提纲 篇三
摘要 3-5
Abstract 5-6
1 引言 9-13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9-10
1.1.1 研究目的 9
1.1.2 研究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0-1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1-12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13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2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2-13
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概述 13-18
2.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概述 13-15
2.1.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概念界定 13-14
2.1.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发展概况 14-15
2.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概述 15-18
2.2.1 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的性质 15-16
2.2.2 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的来源 16-18
3 国外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及启示 18-21
3.1 国外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的认定 18-20
3.1.1 安全注意义务 18-19
3.1.2 自愿冒险原则 19-20
3.2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21
4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现状与缺陷 21-26
4.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现状 21-22
4.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缺陷 22-26
4.2.1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的法律属性存在争议 22-23
4.2.2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 23
4.2.3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存在争议 23-24
4.2.4 自冒风险原则的效力不明确 24-26
5 我国非商业模式自助游民事责任认定的完善 26-33
5.1 在《旅游法》中明确界定非商业模式自助游的法律属性 26-28
5.2 明确非商业模式自助游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28-30
5.2.1 明确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29
5.2.2 明确参与者的相互救助义务 29-30
5.3 明确非商业模式自助游侵权责任的过错责任原则 30-31
5.4 明确自冒风险原则在非商业模式自助游侵权责任中的效力 31-33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36
后记 36-3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7
法律论文提纲 篇四
摘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8-13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9-10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0-11
1.3 本文思路和创新点 11-13
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基本问题 13-21
2.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相关概念解析 13-14
2.1.1 计算机软件 13
2.1.2 源程序和目标程序 13
2.1.3 软件的兼容 13-14
2.1.4 软件的反向工程 14
2.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过程与目的 14-16
2.2.1 软件开发的正向流程 14-15
2.2.2 软件反向工程的过程描述 15-16
2.2.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目的 16
2.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 16-21
2.3.1 软件反向工程合法
性的著作权法分析 16-17
2.3.2 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法经济学分析 17-19
2.3.3 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的法律价值规范分析 19-21
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实施中的法律问题 21-29
3.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引发的著作权问题 21-23
3.1.1 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模式 21-22
3.1.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合理使用抑或侵犯著作权 22-23
3.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引发的技术秘密问题 23-26
3.2.1 计算机软件的商业秘密保护模式 23-24
3.2.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正当竞争抑或侵犯商业秘密 24-25
3.2.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与软件技术保护措施能否共存 25-26
3.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引发的合同法律问题 26-29
3.3.1 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许可合同 26-27
3.3.2 软件反向工程禁止条款:意思自治抑或霸王条款 27-29
4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比较研究 29-35
4.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国外立法的实践考察 29-33
4.1.1 欧盟的立法实践 29-30
4.1.2 英国的.立法实践 30-31
4.1.3 美国的司法与立法实践 31-33
4.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国外立法的借鉴 33-35
5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法律问题的诠释及立法建议 35-43
5.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分析 35-38
5.1.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实施条件 35-36
5.1.2 著作权法应明确合理使用的内容 36-37
5.1.3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反向工程条款”评析 37-38
5.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竞争法分析 38-40
5.2.1 反向工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重要途径 38-39
5.2.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与软件技术保护措施的协调 39
5.2.3 商业秘密侵权认定相关司法解释评析 39-40
5.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的合同法规制 40-43
5.3.1 意思自治与公共利益的协调 40-41
5.3.2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禁止条款的合同效力 41
5.3.3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合同法规制的建议 41-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7
后记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8
法律论文提纲 篇五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9-11
1引言 11-15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2
1.1.1 研究的背景 11
1.1.2 研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3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13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3-15
1.3.1 研究方法 13-14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4-15
2 商标反向混淆的界定 15-20
2.1 商标反向混淆的内涵 15-17
2.1.1 商标反向混淆的概念 15-16
2.1.2 商标反向混淆的表现和危害性 16-17
2.2 商标反向混淆的基本特征 17-20
2.2.1 方向的混淆性 17
2.2.2 反向混淆危害的隐蔽性 17-18
2.2.3 反向混淆原被告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差异性 18
2.2.4 产品领域的特定性 18
2.2.5 侵权范围的广泛性 18-19
2.2.6 反向混淆中的被侵权人具有间接受益性 19-20
3 国外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考察 20-23
3.1 国外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评介 20-22
3.1.1 日本“符合保护”模式 20
3.1.2 美国“防止混淆”模式 20-21
3.1.3 欧盟的“双重规定”模式 21-22
3.2 国外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立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22-23
4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法律规制的现状 23-28
4.1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现状 23-25
4.1.1 我国关于商标反向混淆行为的立法现状 23
4.1.2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司法实践 23-25
4.2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缺陷 25-28
4.2.1 当前我国商标反向混淆认定制度的缺陷 25-26
4.2.2 我国商标反向混淆责任分配与承担上的制度缺陷 26-28
5 我国规制商标反向混淆的制度安排 28-37
5.1 商标反向混淆认定所涉主要因素 28-31
5.1.1 商标后使用人的主观过错 28-29
5.1.2 商标权人的市场地位弱于商标后使用权人 29-30
5.1.3 造成了混淆的结果 30-31
5.2 商标反向混淆的抗辩事由 31-32
5.2.1 商标合理使用 31
5.2.2 在先商标显著性缺乏 31-32
5.2.3 在先商标权无效 32
5.2.4 非商业性使用 32
5.3 商标反向混淆的责任分配与承担 32-37
5.3.1 非财产类民事责任在商标反向混淆中的应用 33-34
5.3.2 财产类民事责任在反向混淆中的运用 34-37
结论 37-38
参考文献 38-41
后记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