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优质3篇】

时间:2011-02-02 03:48: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 篇一

德性是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品质,它的生成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作用。本篇论文将从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德性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

首先,教育是德性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课程的教授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德性。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德性生成的重要环节。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因此,教育是德性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次,家庭环境也对德性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环境是指一个人成长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氛围。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德性。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心和支持。这种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关怀,从而培养出孩子的德性。相反,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存在着争吵和冲突,孩子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家庭环境对德性的生成有着重要影响。

最后,社会影响也是德性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会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道德标准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对个体的德性进行引导和塑造。例如,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会导致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个体的德性生成。此外,社会也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对个体进行道德培养,促进德性的生成。因此,社会影响对德性的生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德性的生成过程涉及到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多个因素的作用。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家庭环境可以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来培养孩子的德性,而社会影响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对个体的德性进行引导和塑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着德性的生成和发展。

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 篇二

德性是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品质,它的生成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道德觉悟。本篇论文将从自我修养和道德觉悟两个方面对德性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

首先,自我修养是德性生成的重要环节。自我修养是指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个体可以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了解和掌握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同时,个体还可以通过实践和体验,将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信念。通过自我修养,个体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培养出良好的德性。因此,自我修养是德性生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次,道德觉悟也是德性生成的重要因素。道德觉悟是指个体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具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个体能够准确判断和评价道德问题,并能够根据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道德觉悟是个体内心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的体现,它反映了个体对道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个体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实践经验来培养自己的道德觉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和理解能力。因此,道德觉悟在德性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德性的生成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觉悟。自我修养可以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和实践道德准则来培养个体的德性,而道德觉悟则是个体内心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的体现。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推动着德性的生成和发展。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提高道德觉悟,个体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德性,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人。

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 篇三

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

  一、从伦理、道德到德性

  王安石在《虔州学记》中说:“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在这里,这种“道德”所体现的“理”,是人之理,也就是伦理道德。而“性命之理”,既具有整体性,又赋有个体性,它彰显了一种伦理价值。因而可以说,道德是伦理的具化,而伦理是道德上的本质属性。由此看来,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依据,伦理既是道德的本质,又是道德的根本原则;而道德是伦理的表征和价值旨趣。然而伦理和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伦理对道德有统摄和指导的作用,同样道德对伦理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伦理与道德是共生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德性是一种道德力量。而广义上的德性是智慧和道德的统一。英国伦理学家亨利·西季威克说:“能被看作内在而确定的并且不会变的过分的仅有德性就是智慧、普遍仁爱、公正这样一些品质。”

  二、德性与实践理性

  德性具有选择性,是人们自主选择的活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而德性则是某种选择,至少离不开选择。”在这里,德性是愿意为善,并有能力知善和行善。德性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对象的善恶评价和选择使人形成正义感。实际上即是一种价值取向,它通过德性所孕育的善的

价值观进行。康德认为,“人道德行为的善恶不在于他的教育程度,不在于他对知识的见解,而关键在于理性本身,在于实践理性”。实践是人在意志的控制和约束下所产生的一种行为,而道德是由理性决定的但不受一己私欲等影响因素的行为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志”在道德实践理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季威克在考察动机中的意向因素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我们视为德性表现的是产生某些外在效果的意志。”

  三、德性与行为

  意志是一种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力量。作为德性的意志,就是实践理性本身。人们需要通过行动体现道德,没有意志的作用,就不可能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理性永存于意志之中,德性是按照道德理性来约束欲望的一种意志力。理性自身就有实践的能力,它构成意志的决定因素,因此意志就成为促使人们在选择时不完全受一己私欲的影响,选择那些正当和善的行为。在德性层面上的意志力,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理性认知能力,而是能够促成理性行为的一种道德力量。理性让我们区分前因后果,意志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善恶。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于有限理性的人来说,他的行为受到种种欲望、爱好、冲动的诱惑,德性必然以一种绝对命令的形式,强制人们去肩负起道德义务。这种道德的强制,必须由一种坚强的道德意志来完成。道德意志就是人在理性指导下,使自己的行为遵循道德规范,完成一定道德目标的能力。德性的意志力,无非就是人的品格力量的体现。意志不外乎是德性的显现。除了德性的力量外,没有别的东西能节制我们身上的欲望。意志只有与德性结合才是善的。

  四、德性生成于德性的实现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首先是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德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逐渐发现和积聚下来的.一种行为方式。因此,德性首先是一个实践性的品质。从亚里士多德到麦金太尔,他们都主张把德性运用到实践中。他认为,最高善就是最完满的德性实现活动。麦金太尔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把个人的实践领域扩大到整个社会的交往领域。他所理解的“实践”就是,“通过任何一种连贯的、复杂的、有着社会稳定性的人类协作活动方式,在力图达到那些卓越的标准的过程中,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就可获得”。因此,德性生成于人的实现活动,人们要想培育德性这种品质,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紧接着,人们在践行德性的过程中就会遵从这个价值准则。可以说,人在实践活动中彰显了德性品质,同时又在实践活动实现了德性的终极目标。德性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它是人们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心指向与价值追求在实践活动中的表征。德性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作为实践活动中的人而言,德性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

德性的生成过程分析论文【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