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教学论文相关论文 篇一
标题:探索性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通过对探索性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了探索性课程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地开展探索性课程设计。
关键词:探索性课程设计、教学、学生学习、影响、合理开展
引言: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设计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这种背景下,探索性课程设计应运而生。
正文:探索性课程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
探索性课程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再次,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理开展探索性课程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其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指导能力,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再次,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
结论:探索性课程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开展探索性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 探索性课程设计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高教论坛, 2018(3): 35-39.
2. 张维. 探索性课程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J]. 教育研究, 2019(2): 45-51.
课程设计教学论文相关论文 篇三
课程设计教学论文相关论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为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生产、服务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是培育研究
型人才、开拓型人才。第一篇:语言艺术课程设计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各类营销、管理专业人才都需要具备基本人际交流能力,即在人际交流中轻松、准确、正向、通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及需求的能力。
因此,课程应定位为实训为主的能力训练课[2]。
二、课程设计
根据学生实际和高职教育要求进行课程定位,为课程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在这一前提下,还要进行充分的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是课程实效性的保证。
(一)总体思路
1.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例如口语表达、交流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学识素质的重要性等等,都是些重要的基本理论,但如果进行单一、集中的理论讲授,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再好的理论、再精彩的讲授,对学生来说都是耳旁风。
所以必须把必要的理论融入技能训练中来,针对学生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在点评中对应性地进行理论渗透。
2.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组织为辅一方面是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才能足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课程的定位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所以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每次课程要做哪些活动,需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布置安排,课上还要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把握,所以要有教师进行良好的组织。
3.内容安排上以应掌握的技能为主,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为辅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大体则有”。
哪些是高职生应该掌握的人际口语交流技能,这是要有基本范围的。
但是教学实践中,还要“具体则无”。
一是各类口语技能往往互为联系,相互融合;二是学生的擅长情况、兴趣情况在具体训练中常常无法事先设计:因此,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
(二)主体内容
一是口语交流相关能力及基本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心理素质、学识素质等影响口语表达的素质的训练;普通话、语音语调、修辞、倾听等基本能力训练。
二是口语交流专门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介绍、赞美、提问、劝服、拒绝以及电话沟通等口语交流技能训练。
三是口语交流专业能力训练,主要包括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口语交流能力,诸如营销专业的电话推销、上门推销、坐店推销等语言训练,酒店专业的前台、餐厅、客房等岗位口语交流能力训练等[3]。
(三)训练方式
要取得口语交流能力训练的实效,还必须设计丰富、合适的训练方式,并根据学生实际设定好各种方式之间的结构比例,先后顺序。
应用中还要综合布局,灵活调整。
针对近年来高职学生实际,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训练方式。
1.案例观摩与分析选择适合学生兴趣、能力的青年口语交流实例,一种类型是选择视频案例,共同观摩和分析。
再一种类型是教师描述典型案例,提供给学生分析;还有学生自己搜集典型案例,课堂上提供给大家讨论分析。
视频案例适合在最初的两堂课播放,选择《职来职往》《非诚勿扰》等电视节目中青年学生喜欢的素材,对典型真人秀片段进行剪辑,让学生完整观摩某一个“人物”的整场口语交流表现,使学生认识口语交流对人自身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有多大的影响,认识口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4]。
教师和学生提供典型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插入典型案例,都是片段性的,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口头描述,也可以是事先打印出来,课堂分发给学生。
2.课堂口语交流演练与分析这是本课程训练的主体内容,占到课程总量的一半,也可以说渗透到课堂的各类内容当中。
随机演练与规定演练相结合,学习每一项内容时都可以随机演练。
为了避免随机演练的过于随意、效果不够,必须配以足够的规定演练,选择总内容中的三分之一事先布置,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再进入课堂演练,且不能止于演练,更要组织学生对演练中的表现进行分析。
3.重点专题综合训练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所需掌握的教学内容,每学期挑选二至三项重点专题进行深入、展开,全面的口、手、心、脑综合训练。
一般应从演讲、辩论、专业口语交流中选择一至二项,事先布置,选材、撰稿、修改、背诵、演练,教师参与指导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5]。
(四)考核设计
考核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采用无试卷考核方式,即由“平时考查+自选口语交流考查+规定口语交流考查”构成。
自选口语交流考查在期中进行,学生根据已经训练过的普通话、语音语调、修辞、倾听等基本能力训练和介绍,赞美、提问、劝服、拒绝等专门能力训练,自主选择话题,自由组合,进行实战演示,自由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规定口语交流考查在期末进行,由师生在期中考查之后就商定期末考核项目、题目,并开始准备,一般从演讲、辩论、专业场景交流等较有难度、挑战性的项目中选择确定一个,再确定具体题目。
诸如演讲的“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辩论的“不想做旅行社经理的导游不是好导游”等,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专业实际确定题目。
考核中不仅考核最终表现,还要考核准备环节,诸如演讲稿的写作、修改情况等,通过抓细、抓实每一个环节,保证以考促学的效果[6]。
总之,整体设计,扎实实施,灵活把握,口语交流技能训练教学一定取得良好实效。
作者:孙德林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率
1纵向定位
除了横向定位之外,专业主干课程纵向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其相互联系性。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纵向定位是道路工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道路的线形设计实践训练,包括一般路线设计和交叉设计,而后则是“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需要完成的道路结构设计工作,再加上“道路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综合在一起就是交通土建方向的最终道路工程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因此,“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从形式上是道路工程毕业设计的第一个部分,而从难度上来说则较毕业设计简单一些,主要体现在道路地形、地物简单一些,设计路线短一些,附属物设计少一些等等。
通过课程设计,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线形设计的规范依据和基本方法,更应该领会正确设计的思想与思路。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课程设计定位的明确讲述有利于学生清晰工作方向,从而提前对设计有整体认识和把握,工作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把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思想表现出来。
2纠正并建立清晰的设计思想
课程设计主要训练学生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技能;设计指标的计算与成果图绘制技能;设计说明文字报告撰写技能。
这三个方面中,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是整个课程设计关键性工作,是整个设计质量的灵魂,也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主要控制点。
然而,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这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方向”和“界限”。
因此,设计工作伊始让学生先搞清楚以上这两个问题对于后面的设计工作尤为重要。
2。
1“界限”问题作为工科来说,设计的“界限”问题就是“规范”(这里的“规范”通指本行业的“标准”、“规范”、“规程”等等)问题,所谓不知道“界限”就是不清楚哪些方案本身就是超限错误的。
简单地说,方案中任何部分出现违反“规范”的,本方案就是错误的,有些学生很认真地搞出了一个方案,但却浑然不知某个指标已经超限了,仍以路线平面设计为例,当技术方案选择曲线半径过小,未达到不设置超高的最小曲线半径时[5],没有采用缓和曲线进行过渡处理的就是错误的方案,尽管方案中其他技术指标都是满足“规范”要求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规范”意识淡薄,往往认为“规范”和教科书、其他文献地位是等同的,因此设计中参考的`不是“规范”而是教科书、其他文献,这种认识和习惯必须认真纠正过来。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范”是行业技术法规,是设计的唯一依据,并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并养成习惯。
2。
2“方向”问题技术方案除了错误的(违反“规范”),就只有优劣之分。
而优劣之分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白“方向”问题。
所谓不知道“方向”就是不知道到底如何控制方案可以称为好,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确定方案时候畏首畏尾,对于一个方案犹犹豫豫、反复修改总是无法确定,主要是在不停地拿自己的方案与别人进行比较,总是觉得自己方案中的某些部分不如别的同学的好,
于是针对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而局部的修改基本都会造成整体方案的随之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方案经过对比,又会发现修改前本较为满意的部分又变得不理想了。
这仿佛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因此造成了学生很大的迷茫,到底怎么选择才是最好的呢?为此,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对于单个人来说,设计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多个人来说,设计方案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诚然,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和对待我们的技术方案,但不应过于纠结甚至是钻牛角尖,工程实践告诉我们,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制定总是在争取“大多数”。
对于单个人来说,设计方案只要能力争到大多数的指标有利就是良好甚至优秀的,绝对不可能所有指标都是有利的;而对于多个人来说,一个技术方案只要争取到大多数人肯定的就可以称为良好的,让每个人都真正满意的方案基本是不存在的。
为此,技术方案设计的“方向”就是做到争取“大多数”。
教学实践表明,清晰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控制设计“界限”,把握设计“方向”,从而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徒劳时间和精力,较快地制定出较为满意的技术方案。
3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与课程本身有关的个性问题,有的诸如管理方法问题是实践教学出现的共性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也涉及教育大环境、教师本身、学生自身等等诸多因素。
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坚持“制度管理”为先的原则,采用理性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大胆地尝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保证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作者:柳志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