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的隐性失业论文【经典3篇】

时间:2016-07-04 03:14: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的隐性失业论文 篇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然而,尽管研究生们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他们仍然面临着隐性失业的问题。本文将探讨研究生隐性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首先,研究生隐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供需失衡。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张,研究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这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研究生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此外,一些行业或职位对研究生的需求相对较低,使得研究生们只能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从而造成了隐性失业。

其次,研究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隐性失业的重要原因。虽然研究生们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使得他们在面试过程中难以与其他候选人竞争,从而失去了就业的机会。

针对研究生隐性失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和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总之,研究生隐性失业是当前就业市场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供需失衡和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就业,实现人才和社会的双赢。

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的隐性失业论文 篇二

隐性失业是指在就业市场上,一些人虽然有工作,但工作的内容与其学历和专业不匹配,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无法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本应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然而,他们也面临着隐性失业的问题。

研究生隐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供需失衡是导致研究生隐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和扩大,研究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招生规模庞大,而相应的就业机会却有限。这使得许多研究生只能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从而造成了隐性失业。

其次,研究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也是导致隐性失业的重要原因。虽然研究生们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难以与其他候选人竞争,从而失去了就业的机会。

为了解决研究生隐性失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同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研究生隐性失业是当前就业市场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才能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就业,实现人才和社会的双赢。

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的隐性失业论文 篇三

关于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的隐性失业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就业后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研究生隐性失业的原因可以从职业序列及其刚性结构、雇主风险最小化原则和内部劳动力市场等职位竞争视角去分析,建议国家、高校和个人都要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研究生隐性失业。

  [论文关键词]职位竞争;研究生就业;隐性失业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处于就业难的境地。据统计,从1982年到2008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每年1.1万人增至44.63万人,增长40倍。在校研究生规模从2.6万人增至128.3万人,增长近50倍。2006年到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分别为39.79万人、41.86万人、44.63万人,仅这三年的毕业研究生就有126.28万人…。另外,2010年全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也将达到61l万人,比2009年增加52万。而与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工作岗位数却没有明显增加,特别是适合研究生工作的岗位数不升反降,从而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造成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研究生去抢本科生的饭碗,本科生去抢大专生的饭碗,这种在就业市场出现的“错位”现象已屡见不鲜。一部分研究生在“错位”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能力与岗位要求未能实现充分有效的结合,处于部分闲置的状态;也没有获得适当的劳动报酬,即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研究生属于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如果研究生就业不能“人尽其才”,由此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是社会的重大损失。研究生也会产生挫败感和不满情绪,一方面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本文将运用职位竞争理论,透析研究生隐性失业问题。

  一、研究生隐性失业的概念

  国际劳动组织将隐性失业定义为:“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工作量不足,不能通过工作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具体讲,隐性失业就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出现的低效用或负效用现象。有的学者将劳动力未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的状态称为隐性失业。

  本文所指的隐性失业是指有劳动意愿并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工作,所在岗位与其能力不匹配,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或是与其专业特长不一致,劳动力处于部分闲置状态的现象。也就是说在隐性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实质上的有效结合。

  研究生隐性失业主要有以下特点:研究生表面上已经就业,没有像失业人员那样处于“无工作”的状态,但工作岗位不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工作不满意,不能获得社会认可的正常收入。

  二、用职位竞争理论透析研究生隐性失业

  职位竞争理论(JobCompetitionTheory)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莱斯特·瑟罗在《教育与经济平等》一书中提出了职位竞争模式,之后他又在1975年提出“工作竞争”理论。1974年菲尔茨第一次正式提出“职位排挤”模型,他认为,教育是用于筛选求职者并决定个人工作报酬的主要依据,即教育水平越高,在求职者队伍中的位置就越靠前,越容易获得好的职位。

  本文所论及的职位竞争理论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职业序列及其结构具有刚性,即每个岗位按照自身的技术能力要求、生产力特征和工资标准而形成由高到低的序列,位置愈前,岗位愈好。二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雇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每个求职者按照教育水平、职业经验、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的综合水平形成的一个序列。在序列中的位置愈靠前,获得好职位的可能性愈大;对于雇主来说,在一系列的个人特征中,教育水平愈高,雇主所支付的成本愈低。三是高度结构化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不同职位的培训成本是不一样的,某个员工一旦进入某一职位且受过相关培训,他接受进一步培训以就任更高职位所需的时间就比从公司外新雇的员工进行培训所需的时间更少,成本更低。

  (一)职业序列及其结构具有刚性

  每个岗位按照自身的技术能力要求、生产力特征和工资标准而形成由高到低的序列,位置愈前,岗位愈好。研究生心仪的大都是职业序列较靠前的岗位,这些岗位的要求较高,且数量有限。由于研究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必然有一部分人被挤到更靠后的位置,造成这部分人的隐性失业。另外,还一些职业要求较高岗位与研究生工作能力不匹配,即供不符求,达不到这些岗位要求的研究生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职业序列靠后的岗位,也造成一部分人隐性失业。

  (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雇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从雇主角度来看,职位竞争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雇主在雇佣员工时不知道其将来的表现怎么样,被雇佣者在进人工作岗位后,并不一定能马上胜任工作,而是要经过相关职业培训后才能进入角色,那么预期培训成本的大小成为雇主最关心的问题。一个人的培训成本与其受教育程度成反比,因此受教育水平就成为雇主筛选员工的标准。 研究生受教育水平较高,在求职者序列中位置比较靠前。在雇主心目中,研究生学历是显示其高智力水平等影响未来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可能意味着只需要支付较低的培训成本就可以赢得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于是,越来越多原本能适合岗位要求的本科生、专科生被筛选下来,这也是被菲尔兹称之为“职位排挤”的现象。同时,由于研究生教育扩张造成培养质量下降,雇主在不确定求职者真实工作能力的情况下,不会冒险去雇佣高学历的人,为了风险最小化,雇主会按照平均受教育水平来判断,这样研究生可能会排到低于正常位序的位置

上,从而造成研究生的隐f生失业。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4%,本科生就业率为82.23%,高职高专生就业率为88.1%。一些高校部分专业的研究生签约率比不上本科生。不少研究生对工作的期望值高于本科生,但在就业过程中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或是“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

  (三)高度结构化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由于毕业研究生大多没有工作经历,很少接受相关职业培训,虽然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但要想胜任岗位要求,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相比之下,在职的已经接受过培训的雇员所需的培训时间更少,成本更低,所以新雇员就会被排挤到较低的岗位上,造成隐性失业。

  根据职位竞争理论的分析,很多毕业研究生目前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原因在于社会对研究生需求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毕业研究生数量增长的速度。另外,研究生培养的结构失衡,理论研究型人才过多,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都可能造成研究生的隐性失业。

  三、政策建议

  研究生隐性失业现象可能会在今后愈发凸显。国家、高校及个人都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我国高学历人才队伍的稳定,避免人才浪费。

  (一)国家要做好职业岗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工作

  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毕业研究生数量远远超过国家能为其提供合适岗位的数量,更多的人只能退而求其次,造成隐性失业。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及时做好职业岗位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工作,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使毕业生数量与社会提供的合适工作岗位相适应,保持供求平衡,减少隐性失业。

  (二)高校要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研究生培养类型和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毕业研究生出现隐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即学术研究型和专业应用型,前者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科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后者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过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岗位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现今研究生培养结构是以学术研究型为主,专业应用型为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可适当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比例,安排到专业应用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不过,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与之匹配的高教资源作支撑。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才能相适应,实现充分就业。

  (三)大学生要理性对待考研,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引导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正确、理性的教育投资,避免盲目考研,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考研和就业问题,理性选择自己适合的道路;另一方面,要适度调降个人的就业期望值,理性面对现实,才能走出就业困境。

就业市场中研究生的隐性失业论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