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浅谈俄罗斯远东地区杜切尔人的历史与文化
杜切尔人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杜切尔人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探讨。
杜切尔人是居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阿穆尔河流域和库页岛等地。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杜切尔人的祖先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后来逐渐形成了定居的农耕社会。在历史上,杜切尔人还曾与邻近的满洲、鄂温克等民族进行过交流和融合。
杜切尔人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家族的地位和权力由家族长老来继承和管理。在杜切尔人的传统社会中,男性通常从事狩猎和捕鱼等活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和制作手工艺品。杜切尔人的社会结构和分工方式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杜切尔人的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多样。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宗教信仰等。杜切尔人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与满洲语、鄂温克语等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在杜切尔人的传统服饰中,动物皮毛和饰品是常见的元素,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此外,杜切尔人还有自己的传统音乐、舞蹈和节日等,这些文化活动是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杜切尔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和失去。因此,保护和传承杜切尔人的历史和文化成为迫切的任务。
总之,杜切尔人作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独特民族,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是该地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杜切尔人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民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历史与文化。
篇二:浅谈俄罗斯远东地区杜切尔人的历史与文化
杜切尔人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独特民族,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丰富多样。本文将从杜切尔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传统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杜切尔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地区,杜切尔人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农耕等方式获取食物。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他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此外,杜切尔人还有自己独特的居住方式,通常是以家族为单位,建造木制的房屋。这种居住方式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宗教信仰是杜切尔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信奉的宗教主要是萨满教,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通过与自然界的沟通和祭祀来获得保护和指引。杜切尔人的宗教仪式包括歌舞、祭祀和祈祷等,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崇拜,也是对祖先和民族传统的传承。
杜切尔人的传统艺术也具有独特的魅力。他们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编织、雕刻和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通常以传统的图案和符号为特色,展示了杜切尔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此外,杜切尔人还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这些艺术形式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杜切尔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城市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了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失去兴趣,这对杜切尔人的文化传承构成了威胁。因此,保护和传承杜切尔人的历史与文化是当务之急。
总之,杜切尔人作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独特民族,他们的历史与文化是该地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杜切尔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艺术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民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历史与文化。
浅谈俄罗斯远东地区杜切尔人的历史与文化论文 篇三
浅谈俄罗斯远东地区杜切尔人的历史与文化论文
黑龙江地区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着诸多族群,在17一19世纪俄国新土地发现者呈送给沙皇政府的文件中经常指出,在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居住着“杜切尔人”,但关于该族群成分的记载却十分混乱。我国同时期关于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与此完全相同的族称,‘杜切尔”一词只是出现在当代中国学者关于黑龙江流域民族研究的著述中,且指代的族群也不一致。根据17世纪以来俄国的官方文件资料,比照《钧青实录》等文献对杜切尔人的历史文化进行类比分析,认为“杜切尔”是俄国人对明代东海女真部的泛称,清初的呼尔哈部与萨哈连部是其中的一部分。杜切尔人是中国境内部分满族、达斡尔族、赫哲人和鄂伦春人的先民,俄国境内的那乃人、乌尔奇人、奥罗奇人是其后裔。
一、17世纪以来俄国文献中关于杜切尔人的记述
杜切尔人,在沙皇政府的文件中又被称为“杜契尔 “久切尔”、“茹切尔”、“丘切尔”、“丘丘尔’、“吉切尔”等。首批侵入(1643-1646年)黑龙江地区的哥萨克瓦西里·波雅科夫的呈文中写道:在结雅河(精奇里江)河口以下至松花江口居住着吉切尔人,这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每个居民点有七八十个帐篷……吉切尔人突然袭击了侦察队的驻地,杀死了所有的人[l]8。1652年8月,叶罗菲.哈巴罗夫给雅库次克督军的呈文中说:参加袭击战的有“五百名达斡尔人、四百二十名从满径站来的人,一百零五名从松花江来的杜切尔人’, 1653年,哈巴罗夫的另一份呈文又说:“自牛马河河口至奇集兀鲁斯居住着杜切尔人”。牛马河(牛满江)即布列亚河,奇集兀鲁斯位于奇集湖附近。1676年到北京的俄国使节斯帕法里说:“在呼玛尔河口及结雅河口住着达斡尔人。贝斯特拉河即今之布列亚河口及乌苏里江口住着吉尤切尔人。”俄国新土地发现者从达斡尔人那里第一次听到“杜切尔”一词,达斡尔语属于蒙古语系,而蒙古语称“朱里真(女真)”为“朱里扯特”或“主儿彻惕”,这些新土地发现者将其讹为“杜切尔”。
17世纪,以波雅科夫、哈巴罗夫和斯杰潘诺夫为首的沙俄匪帮对黑龙江地区女真诸部的名称及其分布、酋长的记述有所不同。马克在《黑龙江旅行纪》中记载:“在阿穆尔河的第一批航行家波雅科夫和哈巴罗夫的报告中,都曾提到他们在途中遇见过杜切尔人。据波雅科夫讲,杜切尔人住在从结雅河口至乌苏里江口以下的四日行程的阿穆尔河两岸,往下是纳特基人,再往下直至海是吉里亚克人;而据哈巴罗夫讲,他只在松花江江口以下一周行程的阿穆尔河下游沿岸才见到杜切尔人。斯杰潘诺夫则把纳特基人,即操通古斯满语支语言的那乃人和乌尔奇人的祖先,也称为杜切尔人。1653年的沙皇文件中,都提到过杜切尔人加克素鹿部酋长“萨克素鹿”,19世纪以后那乃人的氏族中就出现了加克素鹿部。
《简明阿穆尔州百科全书》和《简明滨海边疆区百科全书》“杜切尔人”词条:杜切尔人是通古斯满语民族,与阿穆尔河流域的达斡尔族为邻,分布在结雅河口至敦敦河口(今萨拉租斯基河)之间。杜切尔族群分为两部分,即上部和下部。上部生活在阿穆尔河流域米哈伊村以北,下部生活在米哈伊村以南和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地带。17世纪中期有11000人左右,生活在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杜切尔人又被称为呼哈尔部。17世纪末,杜切尔人在遭遇了哥萨克的大肆掠杀后,迁居到阿穆尔河的右岸地区,融入到通古斯满族中,留在原地的绝大多数被那乃人同化。
二、杜切尔人是清初的呼尔哈部和萨哈连部的一部分
清初的文献中关于“呼尔哈”的记载比较混乱,呼尔哈又写作“虎尔哈,、‘瑚尔哈”,常与居地并称志“居虎尔哈河(牡丹江)、松花江者”是“虎尔哈部”,其下“在萨哈连江(黑龙江)”北岸的是“萨哈连部”。这两部以下,直至乌苏里江江口一带,分布在黑龙江沿岸的是阴达挥库喇喇部,又称使犬部;而在使犬部以下宏格力河河口对面黑龙江畔则是乌扎拉部。除这些部落之外,在乌苏里江以东的东海窝集部内,也有一部分呼尔哈人,其地近瑚尔哈(呼尔哈)河者,则称东海握集部之呼尔哈。呼尔哈部有时又称“松花江呼尔哈”,萨哈连部又称黑龙江地方呼尔哈,乌扎拉部又称兀扎喇地方呼尔哈。在这些部落名称中,大都含有“呼尔哈”一词。可见“呼尔哈”是一个族群的泛称。光绪年间,曹廷杰在其著述中写道:,口自长白山东北至三姓下数百里,沿今牡丹江及混同江南岸居者,通称虎尔喀部:自图们江源抵图们江口,自乌苏里江源抵乌苏里江口,凡沿此两岸居者通称瓦尔喀部,二部皆东海窝集地也。则东海国部宜云东海窝集部二:曰虎尔喀部,曰瓦尔喀部,不得于二部之外又云窝集部也。;麦利霍夫在铆茜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中写到:虎尔哈部过着定居和聚居生活,分居在牡丹江两岸、松花江下游和松花江江口,几乎到乌苏里江江口的阿穆尔河两岸,该部的大村落星罗棋布根据什连克、奥克拉德尼夫和多尔基赫
提供的资料,这些地区在17世纪40一50年代乃是吉切尔人聚居之地。多尔基赫认为:“吉切尔人乌卢斯可分三部分:阿穆尔河上的、松花江上的和乌苏里江上的。吉切尔人的分布地点同虎尔哈部的聚居地点相吻合。因之,虎尔哈部就是吉切尔人。”《舒青实录》载,1599一1643年,有虎尔哈部头目羌图里(精德里)等陆续入贡,如万历二十七年“正月,东海窝集部之虎尔哈路长王格、张格率百人朝渴,贡黑、白、红三色貂皮。自此,窝集虎尔哈部内所居之人,每岁入贡。又如,天聪四年“五月戊申,虎尔哈部落二十一人来朝,贡貂皮”。青太宗实录》天聪八年二月己巳条记载:“上召黑龙江地方来归之嘛尔干和羌图里,入中殿,谕之曰:虎尔哈慢不朝贡,将发大兵往征,尔等勿混与往来,恐致误杀;从征士卒,有相识者,可往见之。此次出师,不似从前兵少,必集大众以行也。嘛尔干和羌图里是松花江口至乌苏里江口之间的黑龙江两岸的虎尔哈部人。他们与松花江下游两岸的虎尔哈部人是同一个部,与松花江口至嘉荫河口之间的黑龙江两岸的萨哈连部是邻居。顺治年间以后不见呼尔哈部入贡的记载,亦不见“呼尔哈部”之称。
萨哈连部是明代东海女真人后氰《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年八月丙寅条记载,兀刺等处女真人头目“来朝贡方物”,因设兀刺卫。近人考证兀刺卫设于黑龙江、松花江交汇处北岸[o z},直到隆庆四年(1570),兀刺卫都督金事加奴,仍按惯例至北京“乞冠带”,明王朝“许之”。兀刺卫所管地。
三、杜切尔人的生活
17世纪居住在阿穆尔河畔的.杜切尔人被俄罗斯的新土地发现者们看作与达斡尔人一样,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族群,是农业居民,也打猎,用粮食和皮毛货做生意,只是在语言方面区别于达斡尔人,他们讲的是一种特殊的满语方言[}z} }}。苏联著名的历史学家巴赫鲁申在其著述中写道:吉切尔人的生活方式与达斡尔人毫无差异,也同达斡尔人一样从事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业,也向中国皇帝交纳贡赋……吉切尔人以下是阿枪人(赫哲人)的居住地,阿枪人的语言和生活方式与达斡尔人、吉切尔人毫无共同之处,文明状况也低得多
杜切尔人集屯而居,黑龙江杜切尔人有167个屯落,松花江杜切尔人有21个屯落,乌苏里江杜切尔人有8个屯落。见于文献记载的屯落名称有科钦屯、嘎尔马翁屯、科尔古特屯、迪尔金屯(迪尔基)、金盖屯(金涅里),钠姆通尔(阿布达列)、孔公屯(宏格力),涅尔比屯(涅尔布)、阿翁屯(阿瓦)、乌克谢米屯(乌克索米)、哈同屯(布林人一样,暴夕(明万同是尔四走同,理葬此省盯,便其向西或向东,埋葬方式上更注重尸体安放姿态。杜切尔人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防御设施的建筑技术方面。如果说达斡尔人修建小型十分坚固的、形式独特的堡垒,其土墙(有壕的)的数量经常达到4个,那么杜切尔人则利用了规模很大、防御功能强大的堡垒,如格罗杰科夫堡垒的周长约3000米。杜切尔人可能不是修建堡垒,而是像研究显示的那样,住在还是靳鞠人和女真人建造的堡垒里,只是对其进行了翻新加固。
俄国人最早知道“杜切尔”这个称呼,是在波雅科夫侵入黑龙江流域之时。此时,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己接管了明朝在该地区的统治。黑龙江上游以博穆博果尔为代表的索伦人,几经征抚,几乎全部南迁,他们原来的住地让给了归附清朝而“未曾附逆”的达斡尔人;黑龙江中下游的呼尔哈人,也纷纷南徙,编入满洲八旗。波雅科夫入侵者碰到的“杜切尔人”,仅仅是留居黑龙江沿岸的女真人。因此,蒋秀松先生认为清初的“呼尔哈”就是杜切尔[[I S],吕光天先生认为萨哈连部在外国人的“旅行”记录中谓之“久
四、杜切尔人的流向
面对沙俄的侵掠,清政府规定:凡受俄兵扰害的居民,一律免纳贡税,并允许他们迁往东北内地安全的地方落户居住。1653年,命令“镇守盛京地方昂邦章京叶克枢等将老掐(俄兵)抢去、病故、饿死人家,候该屯头目来时,另行详问,若系是实,取保人姓名,将被抢及死的人家貂皮,免其补进”。礼部议复援引户部题准黑龙江各屯人民向内地移居,内称:“闻彼处去年本年曾经罗禅来侵犯二次回去,今特差人前往,尔等如不动,仍在原处居住。彼处居住屯民稀少,且罗禅人又详知尔等居住地方,以后如每年来犯,尔等不得安居,路途遥远,又不能一时赴京闻报,必致离散。今差人到彼,尔等即移来单木土索陇(索伦)近弄泥(嫩江)处酌量周围,立屯居住,庶尔等亦得安宁,来往贸易进贡,不致劳苦,各得安生。; [I9]居住在黑龙江中游、松花江下游的虎尔哈人(朱舍里)则迁到宁古塔一带,编立八旗,称为“新满洲”。据康熙前期的记载:呼儿喀(虎尔嚼‘迁至宁古塔,又迁至奉天,又一年则令入都。今名‘依扯’满洲者即此也。满语谓新为‘依扯”沙俄时期布拉戈维申斯克(即海兰泡)的历史学者冈索维奇所著的《阿穆尔边区史》中说,哥萨克们暴决残酷的袭击迫使阿穆尔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