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7-07-04 07:11: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论文 篇一

民俗学艺术是一门研究民间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和艺术实践。在现当代文学中,民俗学艺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探讨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并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首先,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而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艺术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和认识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例如,《红楼梦》中的婚嫁习俗、《水浒传》中的年画艺术等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其次,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可以促进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对民俗学艺术的研究,作家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同时,民俗学艺术也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题材,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例如,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最后,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还可以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趋向于被大众化和商业化所影响,传统的民俗艺术逐渐被边缘化。而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欣赏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例如,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民俗学艺术的研究得到展现,并引导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和欣赏。

综上所述,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促进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能够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支持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以促进文化繁荣和艺术发展。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论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论文 篇三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论文

  [摘要]民俗的本质是人民群众集体生活的总和,它是历史长河中继承发扬的一种综合文化,是文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渊源。民俗在文学作品中呈多层次渗透,文学民俗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民族集体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之所以为民族,并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本质所在。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必然要体现民俗,因此文学的发展与民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我国现当代文献与民俗学之间的联系入手,分析了民俗与文学之间的渗透,阐述了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魅力。

  [关键词]我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联系

  一、民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界的说法不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文学的发生与民俗产生是息息相关的。文学与民俗密不可分,它们是一种相依相存、互相融合的关系。学术界虽然观点不一,但无论秉持怎样的主张,文学界对民俗活动是文学起源的土壤这一点是十分认可的。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不断在创造,他们出于本能的对宇宙的畏惧、敬仰,也在历史车轮滚动中创造了丰富的鬼神文化,并由此出现了宗教活动,宗教活动是最基本的民俗活动和文学活动。"周易的出现,就是最早民俗与艺术交融的作品与载体。可以说原始初民的宗教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文学活动。宗教巫师就像文学的歌手,比如说,少数民族哈尼族在每年的-月会有一个特别的民俗活动来祈求上苍下雨,以求来年的丰收。人们在呼唤谷魂的过程中,创造了"叫谷魂歌。,这个宗教仪式不断沿袭至今。在那些传达情感的民俗活动中,文学的内容和样式更让人神往。文学工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常常取材于各种民俗活动,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因此几乎可以断言,民俗与文学是二者合一、相生相伴的。民俗作为文学的中介和渊源,可以说,文学和民俗是相互交融、渗透的,没有民俗这片土壤,文学也就得不到蓬勃的发展,反之,没有文学,民俗也很难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文化革命时代。’世纪初正是科学的发展与现代工业的崛起之时,"自然$与%现代$"科学$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局面,这也促使文学创作者们将创作目标定位在民俗生活,将民俗艺术融入创作之中。民俗作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它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文学创作者对民俗的肯定认可以及选取,极大地促进了民俗学的文学艺术创新、发扬,文学作品也通过民俗学展现了其艺术价值。

  二、民俗在文学中的渗透

  民俗作为一种集体文化,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自然环境和文明发展之外,民俗不屈服于权威的人或者事物。因此几乎可以断言民俗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绝对性和永存性。在某个群体中生活的所有人,都将接受到民俗活动、民俗文化的洗礼,并且但凡人,在自然环境中就必须遵守一定的民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尤其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开始觉醒,在文学工作者的创作意识中也自觉渗透了民俗学艺术,正是因为民俗学艺术的渗透,文学作品才算真正融入底层,被广大读者所认可。沈从文、废名等京派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中所富有的民俗学艺术和内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作品中对于乡风民俗的描写,在有意挖掘民俗文化的同时,更对乡风民俗寄予深刻内涵。比如说沈从文先生在他的"边城&里面描绘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卷:乡村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等等。青山绿水,小桥古塔,在我们看到民风民俗文化底蕴的同时,对比都市工业文明的喧嚣,从文学民俗学视角也看到了沈从文先生致力构建的精神家园以及深邃幽远而宁静淡泊的乡土意境。独特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展示,同时独特的民俗学艺术和内涵也得以呈现。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民俗生活的本质,往往体现在对独特现象的描绘之中。北京的胡同、茶馆店铺、下层市民、幽默的京片儿,是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特色;古朴的河上柳、静谧的竹林、古道热肠的人物,这是废名创作的江南水乡世界;小酒店里的曲尺柜台、茴香豆、戴着卷边毡帽的古朴乡民,这是鲁迅描绘的江浙农村。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冲突,从表象来观察似乎只是生存于自然环境中一些偶然的生活事件的触碰导致的,而我们究其根本,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范式等因素影响的必然事件。在我国现当代众多文学作品中,这种文化民俗冲突也是十分常见的。巴金先生创作的家、春、秋等,其内容不乏对中国传统的%宗族本位文化$和个性解放矛盾的描写,曹禺先生的惊世之作《雷雨》也是如此。民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存在,本质上是民俗文化传统对文学的深入影响。这种影响培养了作家创作民俗文学心理,也确定了文学创作者的个人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了作家笔下人物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某些经典作品的题材之所以能够被广泛应用,被拍成电影,皆因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民俗活动符合现实生活。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出自苏童的`作品《妻妾成群》。《妻妾成群》里面的妻妾们,她们为争宠,为夺取家庭地位,勾心斗角,用尽一切手段,在明显的家族本位文化以及旧社会民俗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进行了极其压抑、令人窒息的抗争。鲁迅笔下的《祝福》是年关将近,请福神献福礼的祈福习俗,在当地,祝福是一种祈福仪式,这是江浙一带所独有的古越风俗,带有明显的地域味。而作品中的寡妇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碰祭器贡品是大忌,因此她决定去土地庙捐门槛,试图通过这种宗教民俗仪式来改变不详之身。这些情节不仅是民俗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也是民俗文化深层价值取向的内在体现。正是民俗文化的多层渗透奠定了《祝福》这一小说的文学价值基础。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艺术

  文学和民俗之间的关系虽然是紧密相连的,但是显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蕴含丰富的民俗学艺术,我们只能说文学民俗化是所有文学创作者的自觉追求。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做到民俗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作品是否民俗化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气质和魅力价值永恒度的衡量标准。

  (一)文学作品民俗文化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涌现了不少文学思潮,但是不论是寻根文学思潮、乡土文学思潮,还是其他的文学主张,其本质都是对文学民俗化的追求、对生活深层文化背景的认可、对民俗乡风是文学作品的培育基础的认可。

  (二)人物塑造中的民俗学艺术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文化,它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民族集体思维模式。因此现当代文学中但凡出现对人物的塑造,不可避免地要对人物进行民俗化定位。文学创作者只有对人物形象民俗化,才能更好地把握在历史角度上的人物特征,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和透析。比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中的华小栓得了肺结核,当时社会环境、制度、医学条件导致华老栓愚昧地用人血馒头替儿子治病,通过对陋俗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旧中国民众的麻木心理和典型看客本质,反衬出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惨与孤独。

  (三)审美意境的民俗化构成

  优秀的民俗化作品,抓住了民俗的形、神特点,便达到了民俗艺术最佳的审美意境。审美意境的民俗化构成,首先是民俗环境和人的民俗化行为的和谐统一。鲁迅先生的"阿H正传就是很好的例子。阿H软弱无知、封建固执的性格是后天的环境所形成的,他的生活环境是偏僻愚昧、思想封建的未庄,阿H无力从行动上改变贫穷困苦的命运,他在无望中创造了所谓的精神疗法。此外,对反抗的懵懂和无知也是阿H悲剧人物形象的必然结果。此外,就是通过描写民俗寄托情感的审美意境。莫言,中国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诺贝尔文学获奖者,他是中国当代文坛闪耀的巨星,他的很多作品民俗学色彩就十分浓厚,不仅蕴含着一种精神,而且还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量,那就是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所带来的思想的传承,可以说,民俗化也是一种文化意识,是一种民族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文学当中的民俗学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审美价值,文学民俗化应该是文学创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文学创作者应该意识到民俗艺术对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性,达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学共识,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走进世界,走向永恒。

  [参考文献]

  [1]刘丽华3民俗文化与小说的人物塑造&&&论&’世纪初乡土小说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5]3科技创新导报

  [2]姚丹君3文学中的民俗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5]3文史博览(理论)

  [3]李凤亮3论民俗风情在文艺作品中的多重价值显现[5]3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艺术研究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