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 篇一: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康复是脑卒中患者恢复功能的关键环节,然而,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因素及其干预策略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因素;干预策略
引言: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康复是脑卒中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康复训练和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方法: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首先,我们检索了相关的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和中文知网,以获取与脑卒中康复相关的研究文章。然后,我们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最终选择了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分析。
结果:根据文献分析,我们发现脑卒中患者康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康复开始时间等。此外,患者的康复效果还与康复措施、康复时间和康复团队的专业水平等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包括个体化康复方案、多学科团队合作、早期康复干预等。
讨论: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的研究,为临床医生和康复专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建议在制定康复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并建立多学科的康复团队,以提高康复效果。另外,早期康复干预也是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手段,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结论: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通过个体化康复方案、多学科团队合作和早期康复干预等措施,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负担。
临床医学论文 篇二: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以减轻儿童肥胖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肥胖;心血管疾病;关系;预防和干预
引言:儿童肥胖是指儿童体重超过同龄人的正常范围,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遗传因素等有关。随着儿童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对儿童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首先,我们检索了相关的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和中文知网,以获取与儿童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文章。然后,我们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最终选择了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分析。
结果:根据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儿童肥胖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等。此外,儿童肥胖还会对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讨论:本研究通过对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建议加强对儿童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包括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运动和提供相关教育等。此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和合作也是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的关键。
结论: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需要加强预防和干预工作。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运动和提供相关教育等措施,可以减少儿童肥胖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临床医学论文 篇三
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
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
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2.2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
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
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2.3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3.1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
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
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3.2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
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3.4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表1)。
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表1)。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
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
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
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
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
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
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
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
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
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
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
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临床医学论文 篇四
论临床医学生后期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培养
【摘 要】医学后期教育是指医学生4年级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的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过程,是由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随着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医学教育的后期应始终做到医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学生,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
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
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
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
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
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
[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
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
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
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
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
[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
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
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
[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
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
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
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
“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
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
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
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
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
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
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
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5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董晓星、陈家麟.论榜样示范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