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论文(最新3篇)

时间:2017-07-08 08:39: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篇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教育的贡献深远而广泛。他的教育思想被后世称为“儒家教育思想”,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来制定教育方案,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爱好,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孔子注重德育。他认为人的品德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宽容他人,并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最后,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修养。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心灵。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他主张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自律、守信,具备良好的品行和道德修养。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他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德育和人的修养,这些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培养有品德、有智慧、有担当的新一代人才而努力。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以德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提出了“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理念。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德育。他认为人的品德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宽容他人,并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其次,孔子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来制定教育方案,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爱好,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修养。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心灵。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他主张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自律、守信,具备良好的品行和道德修养。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责任感的人。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他注重德育、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修养,这些思想对于培养有品德、有智慧、有担当的新一代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篇三

  摘 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因材施教仁 教学思想 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

  子曰:“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

  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

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3] 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21期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2】

  [摘 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我针对孔子著名的“有教无类”、 “乐学”、 “因材施教”以及一些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

  [关键词]孔子 “有教无类” “乐学” “因材施教” “变通”

  正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

  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因而孔子一生开私塾,广收弟子三千,有才能者就有七十二人,因而孔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我在这里仅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分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仅是王孙贵族,普通人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

  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后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他的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育,而不懂道德要求,那么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有很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却助纣为虐,为战争贩子研制杀人武器;一个掌握有高超印刷技术的科研人员却研究和大量印刷假币,严重干扰和威胁国家经济,这样的人于百姓、于国家、于社会有何益呢?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道德教育。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推崇的是使学生“乐学”。

  《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能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能弄明白的时候,不去点拨;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清楚时,不去启发。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以外,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

  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

  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目前我们还有相当部分教师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

  哲学告诉我们:变,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变就不能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论语》

  [2]《论语名言解析》

  [3]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教育》

  [4]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 《语文建设》

点击展开全文,剩余62%未阅读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