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读后感(优选6篇)

时间:2014-09-04 05:37: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一

《东京一年》是作者林达的一本随笔集,他以一个外国人在东京生活一年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他对东京这座城市的观察和感受。通过他的文字,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走过东京的大街小巷,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东京一年》中,林达对东京的描写非常细腻,他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并记录下了许多平凡而又美丽的瞬间。比如,在一篇随笔中,他描述了一个下雨天里,一个穿着红色雨衣的女孩在马路上独自行走的场景。林达用简洁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温暖与孤独。他还描绘了东京的夜景,那些闪烁的霓虹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仿佛置身于东京的繁华之中。

除了对东京的描写,林达还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在东京的生活经历和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他虽然是一个外国人,但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观察,他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感受到了东京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东京生活的艰辛和挑战,以及他如何逐渐适应这个城市。

通过读《东京一年》,我不仅了解了东京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还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的一些故事和情节,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东京这座城市,虽然繁忙而又拥挤,但它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无法抗拒。与作者一起走过这一年的东京,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段特别的旅程,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启发。

总的来说,读完《东京一年》让我对东京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作者的描写和叙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东京的旅程,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相信,《东京一年》这本书将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发和感动,让人对东京这座城市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二

《东京一年》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的读物。作者林达以他在东京生活一年的经历为蓝本,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他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东京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还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在《东京一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京的美丽和繁华。他用文字勾勒出东京的街道、建筑和人们的生活,让我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之中。他还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描述了自己在东京的生活经历和对日本文化的理解。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观察,他渐渐融入了这个城市,感受到了东京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亲身体验和观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东京这座城市。

除了对东京的描写,作者还通过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东京生活的艰辛和挑战,以及他如何逐渐适应这个城市。他还通过对东京人民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这种深入的思考和见解,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通过阅读《东京一年》,我不仅了解了东京这座城市的美丽和繁华,还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心去观察世界的细节。正如作者所说:“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这些魅力,用心去倾听这些故事。

总的来说,《东京一年》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的读物。通过作者的观察和叙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东京的旅程,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同时,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相信,《东京一年》这本书将会给更多的读者带来启发和感动,让人对东京这座城市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三

  花上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别人一年的生活,变成文字,原来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日本,一直是一个很想去的国家,比如名古屋的机场,镰仓的火车,四国的山和濑户的海;但蒋方舟说:意大利没有使歌德变成一个真正的新人,东京也没有,但它们把我们变成了更像本来应该呈现的样子。

  我们总是在看别人的生活或者别人创造的生活,才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无比冗长和平凡吧。

  蒋方舟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天才少女的形象,可笑的是她已经自我告别,我却还保持着说再见之前的样子。偶尔看看一些文笔,但是记忆力比较差,文化素养或许也不够高,至今竟然没有真正能够记住的。但看《东京一年》的时候,满心都是欣慰,也许一直以来看的多数是更久时代的文学,当看到“耽美”“特朗普”等等都会非常亲切,然后油然感叹: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人在认真写作,在自我反省,在向内种出希望,游走在各种艺术中去讲述和编制房子。

  停留最久的一个故事是蒋方舟去参观“黄房子”写的,梵高和高更住在一起的那几年,强者看似在上风游走,但最后高更却实在受不下去而不告而别。蒋方舟说自己是梵高,其实我也是,渴望别人的赞同,自己把自己搞的卑微,在自怜中消耗自己和他人。蒋方舟说她害怕与别人生活,将别人变成高更,依附他人成长,榨干对方的耐心和善良;仔细想想,那么两个梵高呢,不过也并不可能,世界上总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强势与不强势总是相对的。梵高最后割下一只耳朵,自我终结,艺术不会消亡,但总会暂停。他们彼此的画的椅子中,高更给画上了金黄的向日葵,这是最后的怜悯和尊重吧。

  另一收获是看到了许多的好书推荐,蒋方舟会能够很明确的说出喜欢与不喜欢,我在文字这一方面的造诣很浅,他们都似乎内化了,但不知所踪,所以也就什么也说不出口。

  而且一直对三岛由纪夫感兴趣,但很怕自己读不下去,还有俄国的几本大部头,近点的方方和阎连科,更多的诗,都还在藏灰。

  阳光透过门口的榕树,打上些龇牙咧嘴的形象,夏日更长,人生正好。全部的忧伤,也不够攒起的一把水,八月未央,人生还长。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四

  蒋方舟的《东京一年》,读来其实更像是蒋方舟一年,与东京没有太多地缘关系。会知道蒋,好像还是因为看理想,这个与我同龄的女生,在对人事物的感触中生发的观点、想法很多时候我觉得确实有同感,因此也微博上一直关注。

  文中在接待父母来日后的经历中,对“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这一感慨深以为然。当面对面时,我们彼此还剩什么以对?很多人都羡慕职业作家的生活,想象着时间自由、经济独立的乌托邦式生活,其实不然。近期,有个同事朋友经种种缘由决定辞职,在我的立场而言这是件极其冒险的事情,因为“生活的沉没成本太高”,但我也尊重其立场之下的决定,因为作为他者,不需要理解,只需要尊重即可。

  在从小耳提面命的“独立”教育下,加之工作后的状态相对满意,会让我害怕“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把时间拉得很长远,把浓度稀释,才能填充过完一天”,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有过所谓意义的生活呢,也不过是借由工作将真空的日子拉得长远而稀薄而已。

  蒋方舟在书中引用了波伏娃的一段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正是这种反诱惑的教育,让我一直对人保持内心深深的不信任感,觉得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能真正脚踏实地地立足于这森然的社会之林。同时,也作茧自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去承担冒险失败的风险,“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是开放的,欢迎很多人来做客。但是庭院中还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的门是紧锁的,那锁很难打开,有时是连环锁,有时甚至是死锁”。

  认真生活,认真工作,认真吃每一口食物,看每一处光景,感受每一种情感,在认真中把日子过得轻盈又丰满。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五

  人踩着落叶回宿舍,觉得能够这样度过一辈子。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

  在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里,恐怕只有作家是越清醒才能越优秀的。其他职业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催眠,鼓励自己克服缺点,战胜脆弱。只有作家不需要,作家住在自身缺点搭建成的监狱里。

  东京是一个没有人打搅,也不必打搅别人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城市。

  ——蒋方舟《东京一年》

  十一月,寒冷终于带着利刃刺破温暖的面纱,但当我拿起《东京一年》,看见封面上的这段话,就像给心底印上一个暖心的吻。

  写作,这个从小学就开始的课程教学,似乎并不是很讨喜,而作者蒋方舟,怎么可以从七岁就开始写,然后出版自己的书?

  相同事物的不同视角都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我想蒋方舟就是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看待每个事物,这与她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分不开,《东京一年》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文化、典故甚至是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蒋方舟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可以与经验和知识做完美的联结,这是作家的成功之处。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东京在我的脑海中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画面,很想通过这本书了解日本、了解东京。

  读完整本书后,名胜、景点、饮食等等关乎旅游的介绍概览反倒退居其后了,重要的是,日本文化和人性,甚至是种族、历史等命题会占据头脑的大部分空间。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看待事物的视角;原来,这就是优秀作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写作是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很多生活的细节,用文学语言陈述事实,将文字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而如何权衡拿捏事实和真实之间的分寸,就是语言文字之魅力所在。

  在事实和真实之间探索,在充实和空虚之间犹豫,这对我

来说,就是写作最大的魅力。

《东京一年》读后感 篇六

  知道蒋方舟这个名字,始于初中看的《疯狂阅读》。我一向很欣赏中国当代女作家写的文字,从三毛、雪小禅、一路开花到七堇年、安妮宝贝再到笛安、盛可以。但蒋方舟的书,从未读过。

  《东京一年》这本书,是大四的时候在掌阅书城知道的。由于对在日本生活的向往将其加入书单,最近开始翻看。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对这本书是有失望的。书由作者的日记和短篇小说《雨男》组成。但这不是一本生活随笔,而是一本杂文集。通常我所以为的日记是记录事件、发泄心情的载体,但《东京一年》里的日记显得更有思想力。

  蒋方舟前往东京生活一年,是源于歌德。1786年,在魏玛生活了十数年,身兼要职的歌德由于创作热情被工作消磨,决定放弃一切逃往意大利,重新寻找自己。蒋方舟也逃离了“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来到了东京。

  但东京是冷漠的、排外的。不会日语的蒋方舟在东京过着被隔离的、真空的、孤独的生活。“认真也是孤独的结果”,为此,她需要把每一件事情都想得更长远以填充自己的生活。

  在日记中,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美术馆。美术馆是个有些神圣的地方。它静,并且追求思想的碰撞与松弛。蒋方舟通过画作去讲述画家的生活和心境,并思索当下,行文也极具想象力,有很棒的观点。很羡慕具有艺术鉴赏力和思考力的人,我对于艺术作品只会陷入呆滞。

  不得不佩服蒋方舟的阅读量,还有她的讲述力。日记中有很多篇章更像是读书笔记。我猜那些书应该也是东京一年间读下来的书。她用很简练的语句讲述着川端康成、向田邦子、远藤周作笔下的人物,却十分生动,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欲。日记中还穿插了江绪林老师的自杀事件、日本人对于性的推崇以及爱情、写作、生活、未来的种种思考,每一个观点都极其具有深度。

  但蒋方舟七岁开始写作,顶着天才少女作家的名头一路顺风顺水,然而,却并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除了散文《审判童年》)。东京一年的生活使她“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那么,然后呢?与她同一时期的韩寒和郭敬明早已有了更多的领域,而她始终坚持在写作的岗位上。我不知道她的现状或者更多关于她的事情,但我希望她能创作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歌德也好,蒋方舟也罢,逃离的生活我也有过。大二下学期,与室友关系破裂、把精力投入到无聊的课本和不感兴趣的会计学上的我,决定搬到校外独自居住。将近一年的校外独居生活,我慢慢放弃了课本,逃掉几乎所有的课。蒋方舟的一段话很适合描述我那时的状态,“本来这是很好的可以“思考人生”的阶段,但我也知道在异国的人生是短暂而不真实的,思考也是一种徒劳。于是彻底放松,放松到了麻木的程度”。那段时间,我大概是不带感情地在活着的,我感受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吃各种以前从不舍得花钱去吃的东西,加入学生间自发组织的狼人杀社团,留长发。那时候的生活于我而言,像是一场救赎,也像是迈向深渊的迷茫。

  我是沉沦于那样的生活的,只是后来被辅导员劝回了宿舍。我告诉导员在校外住我可以获得更多成长,但导员回了我一句在宿舍住就不行吗?唉,不是一路人,但也不想让她难办,就遂了她的愿。

  歌德写信给他的母亲,说他将变成一个新人回去。我在逃离的生活里也变了很多,重新思考自己,后来做了冒险的决定,去了北京。

  说是变其实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变。蒋方舟总结得很好,“重获新生的歌德其实并没有变成一个新人,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东京一年》读后感(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