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一
《二十四孝图》是一幅展示中国传统美德的经典画作,它以二十四个孝子的事迹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道德的重视。我在欣赏这幅画作后,感受到了深深的敬意和感动。
首先,这幅画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在这幅画中,每个孝子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庭的孝心和敬爱。有的孝子扶病母过桥,有的孝子割股救母,有的孝子棄爵救父,每个孝子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奉养,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尽心尽力地孝顺。这种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家庭、关爱亲人,不忘初心。
其次,这幅画作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德对社会的影响。每个孝子的事迹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仁爱的品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孝顺的重要性,不仅对家人有着深深的情感,也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对于“仁爱”和“孝顺”的重视,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弘扬这种美德,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传递爱与关怀,让社会充满温暖和正能量。
最后,这幅画作让我思考到了自己的家庭和孝顺的问题。在看完这幅画后,我不禁反思自己对家人的关爱和孝顺是否足够。我意识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忽略了家人的需求和关心,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加珍惜家庭,更加关爱亲人,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孝心和爱意。
总的来说,我对《二十四孝图》这幅画作深感敬意和感动。它不仅是一幅展示中国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也是一幅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行善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美德的影响力以及自己应该更加关心家人的责任和义务。希望这幅画作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和感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二
《二十四孝图》是一幅展现中国传统美德的经典画作,它以二十四个孝子的事迹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了孝顺的真谛和美德。在欣赏这幅画作后,我深深被孝子们的行为所感动和震撼。
首先,这幅画作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在这幅画中,每个孝子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家庭的敬爱和孝心。他们不仅仅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还帮助亲戚邻居,关心和照顾身边的每一个人。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可贵。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很多人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深刻认识到了家庭的珍贵,以及自己应该更加关心和爱护家人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这幅画作让我思考到了自己的孝顺和道德修养的问题。在看完这幅画后,我不禁反思自己对家人和社会的关爱是否足够。我发现自己经常忽略了家人的需求和关心,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加关心家人,更加照顾身边的人,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孝心和爱意。同时,这幅画作也让我认识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孝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最后,这幅画作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德对社会的影响。每个孝子的事迹都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仁爱的品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孝顺的重要性。通过这幅画作,我深深体会到了美德的力量和影响,它能够激励人们向善、传播爱和关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和权力,很多人忽视了美德的重要性。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深刻认识到了美德的珍贵,以及自己应该努力追求和传承美德的责任和义务。
总的来说,我对《二十四孝图》这幅画作深感敬意和感动。它不仅仅是一幅展示中国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更是一幅引导人们向善、传递爱与关怀的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孝顺的真谛以及美德对社会的影响。希望这幅画作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和感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 篇三
【#读后感# 导语】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一):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
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二):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00字(三):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