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最新3篇】

时间:2011-01-08 03:22: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 篇一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首豪情壮志的抒情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的英雄情怀,展示了岳飞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忠诚。这首诗以黄鹤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前的美景和楼上的景色,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中的黄鹤楼被描绘为巍峨壮观的景象,彰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诗中描绘了楼前的江水滔滔,山峦起伏,天际云霞绚丽多彩。这些景象与黄鹤楼的高耸雄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黄鹤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也代表了中国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感,这与岳飞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

其次,诗中的黄鹤楼上的景色给作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慨。诗中描绘了楼上的美景,如楼前白云飞渡,楼后青山绿水,楼上的人物歌唱欢笑。这些景象带给作者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作者在面对这壮丽的景色时,内心产生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自己使命的思考,这也是岳飞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最后,诗中的黄鹤楼给作者带来了坚定的信念和奋发的力量。诗中描绘了楼上的人物歌唱助威,楼前的白云为人驱赶着,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希望。作者通过与黄鹤楼的互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岳飞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展示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兴旺发达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身使命和责任的认识。

总的来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首具有豪情壮志的抒情诗歌,通过描绘黄鹤楼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示了岳飞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忠诚。通过诗中的景象和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岳飞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强盛的渴望,也能够寻找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首诗不仅是岳飞的艺术创作,更是一面鲜明的爱国旗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 篇二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首表达作者爱国情怀和豪情壮志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美景和表达作者的思考,展示了岳飞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忠诚。

首先,诗中描绘的黄鹤楼给人一种壮丽雄伟的感觉。黄鹤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诗中描绘了楼前的江水滔滔,山峦起伏,天际云霞绚丽多彩。这些景象与黄鹤楼的高耸雄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黄鹤楼的壮丽景象也启发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自身责任的思考。

其次,诗中的黄鹤楼上的景色给作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慨。诗中描绘了楼上的美景,如楼前白云飞渡,楼后青山绿水,楼上的人物歌唱欢笑。这些景象带给作者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作者在面对这壮丽的景色时,内心产生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自己使命的思考,这也是岳飞诗歌中常见的主题。黄鹤楼上的景色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兴旺发达的渴望,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

最后,诗中的黄鹤楼给作者带来了坚定的信念和奋发的力量。诗中描绘了楼上的人物歌唱助威,楼前的白云为人驱赶着,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希望。作者通过与黄鹤楼的互动,体现了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黄鹤楼作为中国民族的象征,也代表了中国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感,这与岳飞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通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向读者展示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兴旺发达的追求,也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通过描绘黄鹤楼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示了岳飞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忠诚。这首诗不仅是岳飞的艺术创作,更是一面鲜明的爱国旗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诗中的景象和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岳飞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强盛的渴望,也能够寻找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岳飞艺术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 篇三

  【#诗词鉴赏# 导语】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代: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铁

骑:指金*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