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字(最新3篇)

时间:2014-07-01 04:23: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茶馆读后感字 篇一

《茶馆》是一部由老舍所著的话剧,通过对茶馆这个特殊场所的描写和茶馆内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碰撞,展现了晚清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这个微缩社会,展现了晚清末年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茶馆作为一个集聚各种人物的地方,各色人等在此交集、争论,从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命运和思想。通过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老舍揭示了晚清社会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腐朽,展示了人民对于改革和解放的渴望。茶馆老板王胡子的背叛和残酷对待,体现了封建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压榨和剥削,而冯新华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则代表了人民对于新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另外,《茶馆》中的对话和冲突也展现了不同思想和阶层之间的碰撞。茶馆内各色人等的争论和争斗,既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不同思想的交锋。从王胡子和冯新华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封建制度与新思潮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茶馆中的歇后语和谐音则是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嬉笑怒骂,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困境。

《茶馆》不仅通过茶馆这个特殊场所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在茶馆内,有商人、文人、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老舍展现出了普通人民的苦难和无奈,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于改革和解放的渴望。

总的来说,《茶馆》通过对茶馆这个特殊场所和茶馆内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晚清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也可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茶馆这个场所不仅仅是一个茶馆,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一个社会的缩影。正是因为如此,这部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让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茶馆读后感字 篇二

《茶馆》是一部由老舍所著的话剧,通过对茶馆这个特殊场所的描写和茶馆内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碰撞,展现了晚清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在《茶馆》中,茶馆被描绘成一个集聚各种人物的地方,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这里交集、争论,从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命运和思想。茶馆的老板王胡子和冯新华代表了封建社会和新思潮的对立,他们之间的对话和冲突展现了不同思想和阶层之间的碰撞。茶馆中的歇后语和谐音则是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嬉笑怒骂,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困境。

除了对茶馆这个特殊场所的描写,老舍也通过茶馆内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茶馆内有商人、文人、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老舍展现出了普通人民的苦难和无奈,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于改革和解放的渴望。

《茶馆》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也可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茶馆这个场所不仅仅是一个茶馆,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一个社会的缩影。正是因为如此,这部作品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让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阅读《茶馆》,我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社会的镜子。通过这个茶馆,我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腐朽,也看到了人民对于新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我也思考到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所带来的挑战和困惑。茶馆这个场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于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茶馆读后感字 篇三

茶馆读后感2000字

  茶馆是老舍创作的话剧,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吗?和大家分享你的感言吧!这是一份:茶馆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

  茶馆读后感_2000字【1】

  我们学中文的学生们读了很多文学作品。

  但是,我觉得老舍的《茶馆》是很特别的,读者可以把《茶馆》作为历史材料,就能更深的了解从清朝到国民d时代人民生活上的问题。

  虽然这个时代不算长,只是一个人的一辈子。

  这段期间中国经过了好多的改变,这时候,中国是灾难深重的。

  从《茶馆》里,读者不但了解到那时候的政治,而且也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方式。

  老舍先生的话剧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从有权有势的庞太监到最可怜的康六。

  我想每一个读者一定会找到一个你同情的人物。

  因为我在大学上了中国历史课,所以我觉得《茶馆》特别有意思。

  我们大学生念了好多政治家的书,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学中国历史,尤其是从老百姓的观点。

  为了彻底地了解中国历史,我们应该学文学

作品,虽然我念了好多历史书,但是没有一本象《茶馆》那样,给我那么深的印象。

  我以前念了一些有关政府贪w的情形。

  但是到我看王掌柜被压迫,我才明白政府的贪w到那么厉害的程度。

  美国人不容易承认共产主义有好处,现代的中国跟旧时代的中国无可比拟,在老舍先生的《旧时代的画卷》里,挨饿的人很普遍;卖女儿的人多,虽然我没有看见过很富有的现代中国人,但是我也没看到很贫穷的中国人。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是值得赞许的。

  除了学中国立时以外,我也享受了学老舍的文学作品,他写得太好了,而且真有地道的北京味儿。

  我真羡慕他的写作技巧和才能。

  他能包括那么多人物在一个短话剧里。

  每一个人的性格分别的很清楚,他们说的话也明显地表示他的社会地位。

  因为我是个女人,我特别对女性人物有兴趣。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康顺子,所以我很高兴地演那个角色。

  从康顺子的性格,读者可以看出中国女人的能力,他受了一辈子的苦,但是他的精神还很坚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快乐。

  旧时代的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但是《茶馆》的故事也暗示这个情况会慢慢儿地改善。

  小花代表下一代人;虽然她是个女孩,她的父亲,爷爷,和康婆婆都鼓励她要好好念书,我看了这些女人的情况之后,我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有一次,一个人问我:“如果你可以见到任何一个人,你想选谁?”我回答说,“我的曾祖母。

  ”因为我很想了解我家的历史,我不知道《茶馆》里哪一个女性人物象我的曾祖母。

  《茶馆》里有些语言我特别喜欢。

  大傻杨的话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开幕办法。

  我从来没听过数来宝。

  (我也觉得木坤演得非常好!)观众一看大傻杨的样子就马上知道当时人民的情况,在第一幕时,他说得很活泼,但是到第三幕,他的样子是“半死半活”的。

  我发觉了中国人跟美国人说话的法子很不一样,差别相当大!中国人是比较含蓄;他们常用客气话和婉转的话,这是中文最难学的地方!在《茶馆》我们学了地道的中国人的说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两个拜把子兄弟想娶一个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的奇怪要求,他们当然不直说出来,反而他们说,“这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没人笑话俺们的交情。

  ”刘麻子同意,“没人耻笑。

  ”他们又说,“那你说这三个人的交情也没人耻笑吧?”我也很喜欢刘麻子的反应。

  “平常都说这小两口儿,小两口儿,谁听说过小三口儿的呢?”中文里真有微妙的意义!

  从王掌柜的台词里,我学了一些客气话,他专门说客气话;他自己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所以,我现在知道一些话;比方“我的脸上有光”或者“那儿的话”,我听到新加坡人用这两句话,所以我学到的东西真有用!

  老舍先生写的对白也包括了面誉背毁的话,比方秦二爷跟庞太监似乎彼此标榜,但是秦二爷一走后,庞太监马上很凶地说他的坏话,显示他看不起秦二爷。

  还有一些说法我以前没听过的,比方说人人常称呼“某某人的妈”,当然这也表现出大家对女人的看法:中国女人最重要的任务是生孩子!我想如果人叫我妈妈“禾火 王利 的妈”她一定会生气。

  我们现代的中国女人坚持我们有自己的名字!

  《茶馆》对我来说还有另外的意义,我发现了中国人佩服“洋人”,我觉得莫名其妙。

  为什么中国人想象洋人?为什么中国人会想洋人比他们好?在《茶馆》里的第一幕可以看得到洋人的地位越来越高。

  在第一幕,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

  茶客也说刘麻子的洋服,洋玩艺儿很巧妙,在第二幕跟第三幕,洋人的习惯慢慢地变成中国人的习惯,连他们的通货也叫“现大洋”,人听得音乐有洋味儿不想再听传统的评书。

  小刘麻子最受洋人的影响。

  他说洋人的话很吃香。

  甚至有洋味的话比普通说的话有力量。

  小刘麻子说“你看人家不说‘好’人家说‘蒿hāo’”,连王掌柜也会说外国话的!中国人越来越脱离中国人含蓄的习惯。

  小丁宝干脆说小刘麻子他的计划用“缺德公司”最好,我觉得太爱洋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我看这种态度的时候觉得不舒服,可能我是特别敏感的,因为我有一些华裔美国人的朋友有这个态度。

  我最同意秦二爷,我相信他的心是好,他的志愿好,不管他本来那么骄傲,我也想做社会服务的工作。

  我听了秦二爷最后的几句话我自己问“我会不会象他那样后悔呢?”我们年轻人应该不应该听他的劝告“吃喝嫖赌”?我的父母亲常告诉我,我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秦二爷说的是实话吗?我并不相信!“茶馆”不但是好的文学教材,《茶馆》也帮助了我了解中国的历史,我家的历史和我自己的理想。

  并且,《茶馆》给我们机会发挥我们的演戏才能。

  我上了三年的中文课,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学生们对教材有那么大的兴趣。

  我唯一遗憾的是别的同学不全听懂我们的表演,《茶馆》真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舍《茶馆》读后感【2】

  一直以来,我都对共和国文学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馆》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多少次过其门而刻意不入。

  若不是于是之等北京人艺的老一辈艺术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诠释使之成为话剧经典,《茶馆》恐怕早就淹没在共和国文学连篇累牍的文字垃圾中了。

  我之所以看《茶馆》其实也是冲着北京人艺炉火纯青的表演去的。

  渐渐入戏之后,才恍然觉得,老舍的剧本虽然写于赞歌大跃进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颗体恤下层人民的心,却冲破了政治外壳的包围,就像云雀冲破了寂静黎明的禁锢,婉转而悠扬,直击人心。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

  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

  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

  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

  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到茶馆,多数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北京人艺一帮老艺术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备的表演。

  但我刚开始看时,还是不大习惯,总觉程式化痕迹太浓,一举一动一板一眼,每一个动作的精心雕琢。

  后来看众人的评论,才知道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严和做人的温良恭俭让,那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见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举止中千年文化的修养一览无遗。

  中国戏剧唱念做打凌然不乱的套路原来就是那个礼教中国的生动显现。

  现在这样的就中国人怕是无处可寻了。

  旧时的茶馆是市民们几乎仅有的公共空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间让人忘记了阶级差别的存在。

  但是再仔细琢磨茶馆中活跃的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看出平头百姓是坐不起茶馆的,在茶馆里悠闲品茗,提笼架鸟的几乎都是吃份额的旗人,前清遗老;吃洋人软饭的买办和“谁有钱就为谁卖命、充当打手”的地痞流氓;专心向佛不问政事的参议员……至于底层人民,这里则是他们卖命、乞讨的伤心之地。

  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西方大革命时期的咖啡馆。

  但是二者的意义却更好相反。

  本雅明说,巴黎的咖啡馆里经常挤进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价订阅报纸的人,围在一起抢读一张报纸,议论国事,密谋革命。

  西人后来把这造反的发源地(包括小酒馆和街垒)冠上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公共领域”。

  但是《茶馆》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贴了几十年的“莫谈国事”,也没听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几个爱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给喝下台的`。

  重农抑商,皇权浩荡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不了法国那样的穿着灯芯裤的中产阶级,《茶馆》中实业救国的那位民族资本家最后落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境地。

  中国的“公共领域”只是言论无路的上层精英们过过嘴瘾、发发牢骚的地方罢了,不是民主的酝酿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

  后来北京的茶馆渐渐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馆依然花开遍地,不过依然是“莫谈国事”。

  至于传说中的“中产阶级”,咖啡馆可是彰显高雅品位,为权钱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老舍的茶馆读后感【3】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

  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

  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

  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

  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

  他渐小有成就。

  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儿时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

  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d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

  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确不坏)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

  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

  其三,子承父业。

  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

  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换包装不换内容。

  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

  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

  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

  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上礼拜的今天,我说过我要读《复活》的,然而那本书并不是很薄,所以一时半会也读不完。

  为了今天完成作业,只有先将较薄的《茶馆》读完。

  老舍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熟悉的一位作家了,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

  倒是写作背景得说说:话剧《写于1956至1957年间,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

  在写《茶馆》之前,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写了《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等。

  《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时代缩影,《茶馆》也不例外。

  这本书包含了三个时代,每一幕就是一个时代。

  故事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时代在变,茶馆也在变。

  “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时间……”“这就是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这是老舍自己评价《茶馆》时说的。

  那人物究竟是怎么活的?又是怎么死的呢?我们就拿茶馆的掌柜来说。

  “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见着谁我都鞠躬,请安,作揖。

  ”这是王掌柜他自己说的。

  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

  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

  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

  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

  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

  他也敢骂国民d了。

  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

  可最终他是怎么死的呢?他自己上吊死了。

  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

  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zi慰,这令人怜悯。

  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

  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

  《茶馆》里的其他人,儿子还是遵循老子的处世态度,有的甚至变本加厉。

  这是时代的悲哀。

  《茶馆》让我们看清了那三个黑暗时代,也看清了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个个破落、衰败。

  《茶馆》不愧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读后感字(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