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叩问课堂有感 篇一
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对叩问课堂这种教育方式心存疑虑。我认为传统的讲授模式更为高效,因为老师可以直接传授知识,而学生只需要接受和消化。然而,经过一学期的叩问课堂经验,我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知识,很难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而叩问课堂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和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尤其是在小班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发言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深入思考。
其次,叩问课堂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叩问课堂中,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叩问课堂还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实验的机会。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中,学生很难亲自动手实践和进行实验,他们只能通过听讲和观察他人的实验来学习。而叩问课堂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进行实验,通过实践和实验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的来说,叩问课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叩问课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对叩问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相信它将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读叩问课堂有感 篇二
叩问课堂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与传统的讲授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能够体验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并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叩问课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叩问课堂中,学生需要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和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叩问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叩问课堂中,学生需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与沟通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叩问课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传统的讲授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叩问课堂中,学生需要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叩问课堂是一种非常有意义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与沟通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机会。通过叩问课堂,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因此,我对叩问课堂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相信它将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读叩问课堂有感 篇三
读叩问课堂有感
内容简介
此书为周彬教授课堂三部曲《叩问课堂》、《课堂密码》、《课堂方法》的靠前本,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思考,探寻期间的规律,是一本对课堂教学十分有益的书。它共分为五辑,分别是: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育分与育人、课堂与课程、成绩与成长等。“教师与教学”是以“莫把课堂当秀场”为基础编写的;“学生与学习”则以“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为中心;“育分与育人”“课堂与课程”主要是论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成绩与成长”则提出了“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这一现实问题。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存在但我们没有思考过的,或者从没有用周彬教授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抑或思考但没究其根本……所以它带给了我们很多全新的启迪,也使我们找到了很多问题的内在原因。
作者简介
周彬,男,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著有《叩问课堂》、《课堂密码》、《学校法制:理论与案例》和《教育考试与评价政策》等专著,在课堂教学、学校管理领域有独到的研究。他曾经担任海宁高中的校长,20xx年在他的倡导下海宁高中就为在校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和指导,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指导。而我省的高中今年才开设这门课程,提出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这说明周教授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也是具有预见性的。
叩问教师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上课,但却很少追问上课究竟是为了谁?为谁上课这还是问题吗?难道教师每天上课不是为了学生吗?然而,教师上课仅仅是为了学生吗?当教师认为教学是为了学生时,就会认为只要自己每天上完课,批改完作业,辅导了差生就对得起学生了。至于自己每天是否过得有意义,自己在每堂课中是否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自己是否能够从每堂课中完成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自己是否能够从每堂课中获得成就感,就另当别论了,是当然更好,不是也无所谓,只要对得起学生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对得起自己,并不重要。可是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往往会因为错失更好的学习机会而对不起学生,也会因为浪费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而对不起自己。教师不
仅仅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更应该是照亮自己的明灯,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光芒才会更加明亮,才会最终入驻孩子们的心间。叩问师爱
周彬教授在书中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此,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爱,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当然,或许获取爱的前提是付出爱,但目的应是让学生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激发出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因为学生不但无法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教师源于爱而做出的种种行为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感情绪越激烈,师生关系越紧张。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也会逐步增加。因而我想,教师的爱大概不必润物无声,尽可以让学生看见,让学生听见,爱到学生的心坎里,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学生不再厌学,老师不再厌教。
叩问课堂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如果我们只是论述课堂这个舞台,那教师的‘退’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教师利用自己学科知识的优势占据这个空间,那么学生永远都只能仰视教师,把他当成是无法企及的演员……当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急于将备课内容讲完时,当教师总是急于将自己的精妙的解题方法演绎出来时,教师就成为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当教师在课堂里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老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的成功。……”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体会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让学生觉得上课本身有内在的价值与乐趣。二、给学生表达自己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机会。三、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四、善于用学生的学习进步激励学生。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还是学生,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要引领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把课堂当成自己的学习乐园。
叩问“差生”
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差的孩子,由此在教师的眼里也就出现了“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当我读到书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时,让我深有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中还有段话特别令人深思,与老师们共享: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专家的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笨蛋,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位天才,因为他们这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超越我们多年的知识积累。当我们用朋友的心态,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聪明的,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个笨蛋,因为他们居然和我们自己一样笨。只是我们的笨,表现在无法教会这些笨蛋;而他们的笨,表现在无法领会我们给他们的“教”。换一种眼光看差生,给他们的是另一片天空,给自己的是一份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