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自传》读后感(精简4篇)

时间:2019-01-01 09:10: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巴金自传》读后感 篇一

自传是一本让人无法忽视的书,它带领我们走进了巴金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在读完《巴金自传》后,我深受触动,对巴金的人生和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巴金的自传让我对他的人生经历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他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却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敬意。他在书中写道:“我是一个贫农的儿子,我在农村长大,我从小就知道贫农的生活是多么艰苦。”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与众不同的坚韧。

其次,巴金的自传让我更加了解了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他在书中写道:“文学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句话让我深思。巴金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情和批判精神。他在自传中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这让我对他的文学才华和创作精神更加佩服。

最后,巴金的自传让我对他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在书中写道:“我有一个深爱我的妻子,她是我写作的动力和支持。”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他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巴金的家庭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他们彼此相爱,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总之,《巴金自传》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书。通过阅读这本自传,我对巴金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敬佩。他的坚韧不拔、对于文学的执着和对家庭的深情,都让我深受感动。我相信,这本自传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本重要的书籍。

《巴金自传》读后感 篇二

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自传让我对他的人生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读完《巴金自传》后,我被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文学的追求深深地感动。

巴金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知识和文学梦想。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渐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在自传中写道:“我是一个贫农的儿子,我在农村长大,我从小就知道贫农的生活是多么艰苦。”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与众不同的坚韧。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巴金的自传还让我更加了解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在书中写道:“文学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它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句话让我深思。巴金的作品充满了深情和批判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他的文学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也让我深受启发。

最后,巴金的自传让我对他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在书中写道:“我有一个深爱我的妻子,她是我写作的动力和支持。”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他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巴金的家庭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他们彼此相爱,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阅读《巴金自传》,我对巴金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敬佩。他的坚韧不拔、对于文学的执着和对家庭的深情,都让我深受感动。我相信,巴金的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巴金自传》读后感 篇三

  巴金不是一位文学家,但他写作了五十多年,他最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寻找出路。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在许多所谓的“上等人”和“下等人”之间渡过了他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中它尝到了下等人的生活,在伪善和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他听到了年轻的痛苦的呻吟。他觉得这个社会出了毛病,但却又说不出毛病在何处,该如何医治。他把他的家庭看作是一个专制的王国,他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看着亲近的人们在那里痛苦地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然后慢慢地死去。

  他想找一条救人、救世、就自己的路。他最终选择了写作,是因为他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与恨无法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大海却找不到岸。所以,他要找一个心的归宿——写作。

  从本质上看,巴金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始终生存于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坚信未来必胜于现在的精神空间里。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巴金就寻找和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并在心灵的祭坛上立下了为理想奋斗终身的誓言。后来随着时光的消逝,巴金所追求,巴金赖以奋斗不息的心灵支柱逐渐从原来具体的信仰转化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灵的灯”,转化为抽象的理想、光明与正义。甚至到了晚年,他也还满怀信心地说:“任何时候在我的前面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会永远给我指路。”

  他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巴金总是坚信,“春天是不会灭亡的”“生活里是充满着春天的。秋天里的春天,冬天里的春天,而且有很多很多的春天”。他“从来不曾怀疑过:旧的要灭亡,新的要壮大;旧社会要完蛋,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然而巴金又绝非个人英雄主义者,他所追求的是人类平等、自由、互助的共同理想,而不是一己私利,他的人格精神中始终包含着自觉的群体意识。巴金认为,应该“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群体的命运上,将个人的希望寄托在群体的繁荣中”。“人对他的同胞必须真诚,必须互助;离开了合作与互助人便不能够生存”。他常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与

接受;人只有在众人的幸福中才能求得个体的幸福。

  总之,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群体主义是巴金人格精神中的四块基石,它们代表着巴金最根本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人们从巴金身上所看见的无私奉献、善良正直、真诚热情等诸多美好品格正是这些人格精髓的具体体现。这一切融入文学创作,也就使巴金的作品显示出一种迥异于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学品味。

  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从他的身上我明白了: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爱正义,为多数人牺牲自己;人不单是靠吃米饭活着,人活着也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巴金那样的燃烧的心和永不衰竭的热情。巴金的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与伦比的重要精神财富。

《巴金自传》读后感 篇四

  巴金的童年是比较幸福的,身为富贵人家的少爷,打小就有丫鬟香儿的陪伴,一起拾桑葚,一起拾鸡蛋,还顽皮地给各只鸡取上个性的名字。和大花鸡结下深厚感情,出于孩童的天真不忍心吃鸡肉。“为什么生来是鸡,就该被人杀死作菜吃?”这个问题让人寒心,也体现出巴金善良的性格。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另一个重要的人便是杨嫂,杨嫂一生爱清洁,死的.时候却极度邋遢,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动。命运就是这样,已经被安排好了就难以改变。

  而更让人寒心的是,杨嫂的死竟然被当作了好消息。全家人都在等着这个“好消息”,希望一个人死去,而这个人却恰恰是自己最爱的人。对巴金童年生活影响很大的是巴金的父亲和母亲,从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巴金的母亲爱护下人,爱护孩子,是个温柔善良的好母亲。巴金的父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刑罚犯人却于心不忍。良好的家教培养了巴金的善良品德,这种品德让他能对祖国对人民产生无限的爱,进而用各种作品来表达这种无限的感情,为国家留下了一笔财富。巴金留给后人印象最深的是三个字“说真话”,诚然,做人要做好人,说话要讲真话。

  巴金童年生活的印象与他其后的生活相比是平和的,没有太多泪水,没有太多愤怒,日子里充满了平静的喜悦。而在文革期间,巴金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折磨,有人评价说,巴老是当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巴老在晚年重病之时仍然笔耕不辍,写下长篇小说长夜。在84年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上,81岁的他无限深情地谈起了自己的创作经历。拿他自己的话讲:“我是从读者成为作家的。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新,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勤奋写作,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这种“我要把火传下去”的欲望支撑着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巴老的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与伦比的重要精神财富。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而现在,巴老的愿望也算实现了,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每一片都在呼唤。巴老将永远与祖国同行,留在人们温暖的心房里。

《巴金自传》读后感(精简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