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有悔》有感 篇一
《教育有悔》是中国教育家杨东平先生的著作,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他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不禁思考起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首先,杨东平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切为了考试”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非常普遍。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背诵知识点,而对于真正的学习和思考却缺乏关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迫使学生们变成了应试机器,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是对学生们的一种摧残,让他们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其次,杨东平先生还指出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问题。学校教育追求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提高,而社会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脱节导致了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无所适从,他们往往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最后,杨东平先生在书中提出了“教育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在读完《教育有悔》之后,我深感中国的教育问题亟待改革。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们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追求知识和兴趣。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到真知,培养实际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读《教育有悔》有感 篇二
杨东平先生的《教育有悔》是一本揭示中国教育现状的著作,他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思考了如何改善教育体制。
首先,杨东平先生在书中谈到了中国教育的功利性。他指出,当前的教育体制过于追求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只注重应试技巧和知识的灌输,缺乏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其次,杨东平先生提到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他指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加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机会给了孩子们不公平的起点,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最后,杨东平先生提出了教育家的责任。他认为教育家应该以身作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教育家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榜样,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通过读《教育有悔》,我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思考了如何改善教育体制。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同时,教育家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公平、科学和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
读《教育有悔》有感 篇三
读《教育有悔》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教育有悔》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最近看了薛农基、冯卫东主编的《教育有“悔”》的著作,该书通过六十多个小故事,讲述了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犯下的让老师后悔的错误,全书以"有些秘密说不得"、"因宠爱铸成的错"、"我扔了他们的快乐"、"他们还只是孩子"、"愿随月华流照君"、"我等你,你没来"等六个部分组成。故事短小,但叙述都很感人,表达了老师的悔意。本书内容虽是以小学教师的故事编写,但是对我们各个年级的老师都有借鉴作用。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的心理还只是孩子,他们的行为我们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书中一篇文章描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个母亲生病,性格内向的孩子的故事,孩子自己打理家里的菜园,种了点小西红柿,但长得不好,却很真诚的送给老师一点,老师没有理解她,还给她钱,让她很委屈,并且在一年后种出了又红又甜的西红柿再次送给老师时用书信表述了自己的心理,让老师很惭愧,也很后悔,几乎伤害了一个弱小的心灵。还有一篇文章介绍了老师为了不让孩子中形成送礼的风气,不许学生在节日给老师送花、送卡片之类的行为发生,却在生日时收到一个学生送来的贺卡,感动之余却为了所谓的制度批评了这名同学,使这个同学伤心的大哭一场,当老师看到同学生气把撕碎卡片扔在桌上时才知道自己伤害了同学的心,虽然老师珍藏了自己重新粘贴好的卡片,但却留下了一段悔恨的记忆。
凡此种种,书中都是以这样的小故事讲述让老师后悔的经历,其实,在我们身边又何尝缺少这样的现象呢,就说本人在刚步上讲台时,也曾做过这样的后悔的事的。
记得那是一年带初三毕业班的时候,五月份了,学校要开运动会,这也是这届多数学生在校的最后一次运动会,因此同学们都很热情的准备,特别是开幕式上的表演,大家更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来突显自己的才艺,十几个同学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剪了三十多把彩带,好入场时拿在手里表演,而正好运动会那几天我得去函授,在走之前,我对体育委员讲:彩排时,不要拿彩带。但是体育委员不知是没听清,还是理解错了,等运动会开幕式上也不许大家拿彩带,还说是我临走时交待的。函授结束刚到学校,同学们就来找我,问为什么不许拿彩带,我说没有啊,只是让你们彩排时别拿,免得让其他班级窃取了啊!然而这下体育委员就成了大家进攻的目标,把开幕式上没拿到好成绩全推到了体育委员的身上。当然这些我都是不知道的,结果一个多星期后,体育委员不上了,我还没有联想到这事,还派同学去找他,但是他坚决不到学校,只说了到时参加考试,结果当年他没有考上高中,后来就去了南方打工了。我在为他惋惜的同时从没有过内疚,后来一个同学才告诉我,他是受不了同学们的指责才掇学的',而我却从没反省过当初没有把话说清楚,他不愿意见到我,才不上学校的。
现在偶尔想起这件事,我还是耿耿于怀,感觉不能原谅自己。试想,如果当时对他说的清楚点:彩排时不拿,到开幕式当天再拿出来,让大家惊喜一下。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呢!
如今,我已带好多年高中了,面对高中生,看似比初中生高大了许多,但是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但是经历了那件事后,我凡是交待学生办的事,都把话说的清清楚楚,不让他们在执行中有一点疑问。
再看刚毕业的青年老师,偶尔的暴发一下情绪,对学生说话不留一点余地的批评或是指责的现象还是时常发生,他们确实没有体会到那种为自己的错误后悔的事,但是如果他们看到这本书,我相信,他们也会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从细节去了解学生
,从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