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优选6篇】

时间:2019-09-09 01:11: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一

《十二公民》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张译、江一燕等主演的法庭剧。这部电影讲述了一起涉及命案的法庭审判,通过十二名陪审员的角度展现了中国法律制度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震撼和思考。

首先,电影通过十二名陪审员的视角展现了法律制度的无奈。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等各方都在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由于证据的不足和法律的漏洞,他们很难做出公正的判断。陪审员们作为普通人,他们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做出决定,但这往往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绝对公正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符合人们的期望。

其次,电影展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员们被迫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矛盾。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普通工人,他们面临生活艰辛、经济拮据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是知识分子,他们面临道德和伦理的困扰。他们不仅要求公正,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社会地位。这让我深感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每个人都被迫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做出选择。

最后,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员们互相辩论、争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们中的一些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妥协;而另一些人则随波逐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多样而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对错。

通过观看《十二公民》,我对法律制度、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法庭剧,更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触动,它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引发了我对社会公正和个人责任的思考。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并从中得到启发。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二

《十二公民》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十二名陪审员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法律制度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对法律、社会和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电影让我对法律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都在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由于证据不足和法律漏洞,他们很难做出公正的判断。这让我认识到,法律并不是完美的,它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同时,电影中的陪审员们也展现了人们对法律的不信任和怀疑,他们往往根据个人的认知和价值观做出决定,而不是完全遵循法律的规定。这让我意识到,法律的实施需要人们的参与和信任,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才能实现公正和公平。

其次,电影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员们被迫面对自己的内心恐惧和矛盾。他们有的是普通工人,他们面临生活压力和经济困难;而有的是知识分子,他们面临道德和伦理的挑战。他们不仅要求公正,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社会地位。这让我意识到,社会现实是复杂而残酷的,每个人都被迫在利益和道义之间做出选择。同时,电影中对社会问题的揭示也让我思考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在审判过程中,陪审员们互相辩论、争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有的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妥协;而有的人则随波逐流,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让我认识到,人性是多样而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没有绝对的对错。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有的陪审员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公正而奋斗。这让我相信,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就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做出贡献。

通过观看《十二公民》,我对法律、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社会公正和个人责任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和关注当下的社会环境。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进步和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三

  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他们并没有决定他们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非常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是非常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虽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是小段落还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非常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非常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四

  第一次听到老师介绍这部电影时不以为意,但是随着何冰老师的出场以及电影剧情的不断发展,全班同学都在专注于享受电影本身,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所以我想要写下观影感受来表达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感悟。

  据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本身是由一部影史经典作品——《十二怒汉》改编而来,但是它并不是直接照搬故事,汉化台词,而是将原本的十二个主人公,加入了因为我们中国独有文化土壤和社会现状而产生的不同社会履历以及性格。电影的名字是十二公民,而看完电影后也能发现,这可以说是一部群像剧,尽管何冰扮演的8号检察官是故事的引出者和主人公,但是在观看整个影片的过程中,我们能因他们每个人对证人或证物的不同看法从而知晓各自的故事。在这十二个陪审团成员中,身份与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的阶层,这之中有出租车司机、医生、退休老汉、房地产商人等等,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这种身份阶级间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相同案件的不同看法,而通过这些看法,我们也能发现其中隐含着我们现行社会的一些问题,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关于辩护是否有罪的侦探型电影,而是真实地刻画了我们的社会面貌与人间百态。

  这部影片的核心就是富二代弑父案,直至影片的结尾,我们也不能断定案情的真相,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让我们来看看剧中不同人物对于案情的看法,首先是诸多网民。网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男孩有罪。也许按我们观看者的视角来说,这些网民简直是出离愚蠢,并不知道详实证据也没有分析就妄加定罪,但是,也许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当这种事件真实发生时,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会被大众的风潮带偏。三人成虎事多有。

  再从网民的心态上分析,一般来说,我认为那些觉得有罪的网友有以下几种心理。首先就是没有完全去了解事情全貌而根据媒体提炼出来的结果做出判断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应该是最多的,但是从情理上也很能让人理解,这不是一出简单的杀人案件,这是富二代杀父案,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富二代,二是杀父。当这部分人或是根据社交媒体或是从他人口中听来消息后,如果是一般的案子也许并不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土壤,使得杀父这个禁忌触犯了很多人的心里底线,使他们将自己代入,试想,假如自己的儿子也这么不孝该怎么办,这种代入感混合着一种义愤填膺的正义感使得这桩案子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结果,那个男孩就好像是殉道的耶稣一样,无论他杀还是没杀,正义还是邪恶,他都必须以死来恢复这些人中的“心里创伤”,正是如此,当检察院宣布暂缓案子处理后网民们的争议才这么大,“魔女”必杀之以正人心。

  其次,这一部分网民很可能是本着看热闹,看杀头而来的。纵观近年来争议案件中的网民态度,很多人都有相当的戾气,这部分戾气可能来源于工作的不顺心,学习的不顺利等等。举个例子,当人贩子是否死刑被热烈讨论时,我是支持死刑的,但我发现有一批网友,他们不单单支持死刑,而且还讨论起了死刑的执行方法,什么杀千刀,枭首,凌迟甚至将家属下狱,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讨论这个案子了,其实人贩子死不死都对他们来说不重要毕竟没有利害关系,但是这可以满足他们的戾气,嗜血的欲望。工作中被上司骂了,在现实里无法反驳,便想找一个有罪之人来替代那个老板的位置,期望着以这种方式“主持公道”。而影片中这份人血馒头,他们也不会错过。

  讨论完网友的心理,我还想再追究一下大学里的辩方律师。8号在剧中说过,那些辩护律师根本就没有尽心尽责的为被告辩护,假如我是被告我一定当场要求更换律师,也许在其他人眼中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当审判锤落下时,可能我的青春年华,甚至我的一生就如此度过了(此处可接肖申克的救赎),所以那些准备考试的学生尽管是在模拟法庭,这样的行为也是相当的不称职的。但是我还想说的是,从心理上分析,这也不一定怪她们。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讲究的就是邪不胜正,因此我们的戏中剧中也就基本是正义战胜邪恶,可是仔细一想,我们的人物塑造其实先天就有很大的缺点,就吹毛求疵的以传统剧目,铡美案说起,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拯是在主持正义,最后砍下了潘美的头,可是事情总有万一啊,你心中的万一也许就是别人心中的一万,圣旨未到,包拯便动手,在古代,这很显然就是藐视法律条文而只遵循自己想看到的,自己所相信的正义的例子。铡美案,这样黑白分明的只是个例,更多的是黑白难以真正判断,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代的法官往往是听信所谓正义的一面之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冤魂屈死(此次可看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将它代入到现代,那个辩护律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从根本角度上讲,还是不同的文化土壤造成的,我国观念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国更重视程序正义而我们重视结果正义。诚然,都是从正义的角度,利他的角度出发,都是人生境界中的第三境界,可是没有程序保护的结果真的是对的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汤普森杀妻案,这个案子在美国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它和电影中的案件一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因素,汤普森是一名黑人,对于很多有种族歧视的人来说,这是罪名,他是橄榄球运动明星但没有文化,有暴力和酗酒前科,如果按剧中网民的角度,他的作案动机和个人经历都会让他最后被证明为凶手。事实上,哪怕他的辩护团队也有这种怀疑,但是他们没有将这种怀疑表现出来,因为既然接受了这份职责,也就必须尽最大努力为他辩护,在未定罪之前,他永远只是嫌疑人。最后,汤普森因为律师团的出色发挥沉冤昭雪。但在影片中,妨碍大学生为富二代辩护的仅仅是能力问题吗,我相信这不是全部原因,更多的可能还是她在潜意识中觉得富二代杀人了,我为他辩护我违反了内心的良知,我不能这么做,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不认为这种理念一定是错的,相反,它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仁与义,可惜的是,在现代司法面前,我们必须抛弃掉这一切,以最冷酷,尽职的面貌出现在法庭上,这是作为一名司法系大学生的基本意识,影片很好地暴露出来了这种不足。

  谈完了司法角度上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就是剧中的社会问题。十二位陪审员,他们对于这个案件的判决态度有根本上的不同。第一种,以检察官,商人和医生为代表,尽管商人一直反对检察官的观点,可是他的每一项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的,不掺杂个人意见的,就如最后他对司机说的话一样,向真理低头是一种幸福。第二种,以老北京和司机为代表,这两个人一直是非常坚决的反对派而且经常以在我们眼中无理取闹和蛮横的态度对待法庭,直到剧情的末尾我们才发现,出租车司机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结合上文第一种网民的心态,不管真相如何,他就是要反对,抛开他儿子的事情在后面提,这本身是一种扰乱司法制度的体现,因为个人的私情,真到法庭上,有可能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陨落,这也反映出来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我们还处于小康社会,没有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因此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漏洞,正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国家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的吸取西方陪审团制度,而是根据国情变通。最后一种人,就像二号和十二号一样,他们是法庭上的墙头草,并非贬义,而是哪边得势支持哪边,这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两边都不得罪,在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类似的表现存在,仔细一想,其实这样的人也最好不要出现在陪审团上。陪审团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对于案件有价值的思考,敏锐的判断,假如每个人都是这般好谋少断,那么辩护律师说完时支持辩护律师,原告说完支持原告,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案情永远也不会有最终结果。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五

  前天看完了电影《十二公民》,感觉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这种能让人花时间思考的影片了,影片中,十二位陪审团的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数学老师,有的士司机,有房地产的老板,有学校门口卖杂货的,有做保安的,这样一个群体,组成的陪审团,在辩论中,各自都从自己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匝一看,应该是公正公平的判决方式。但是,电影一开始,就冾如现实中一样,表现出社会底层人员思考问题简单,对生命的冷漠,甚至把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当成儿戏,花一小时去辩论是浪费时间。辩论开始,是十一比一的这样一个局面,判定被告有罪。但是在8号陪审员抽丝剥剪的方式下,一条一条的将各种证据找出疑点,一条一条的反驳,最终以12票通过,判定被告无罪。

  电影结束,留给观众的, 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从电影中我却感到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想法,那就是这种西方式的大陪审团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个很大的漏洞。首先,组成陪审团的人员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文化层次,也是各不相同。那么,在陪审团辩论中,那些思考不严谨、想法不周全的陪审团人员,可以直接被驳倒,直至忽略。最后留下的,就只能听见社会精英的声音。在辩论当中,社会精英们可以指鹿为马,把白说成黑,因为剩下的人,根本不够成辩论桌上的对手。最后,那个被告,是否有罪,就成了某些社会精英的意识形态当中的观点,可以翻云覆雨。其次,那些暴戾的犯罪分子,在被社会精英们翻云覆雨的辩论后,重新走入社会,又成为了这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但这却已经超出了社会精英考虑的范畴,社会精英们只是考虑辩论桌上的胜负。

  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想法很混乱,如何才能找到个正确的办法,毫无头绪。也许这正是导演们留给观影者的问题。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 篇六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美剧《十二怒汉》,借美国的剧本说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看完后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众所周知,中国司法体系与美国完全不同,《十二公民》是对11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疑罪从无原则、陪审团制度以及公民的司法意识的科普,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借西方陪审团制度的壳,表达对中国目前司法意识制度的思考。影片讲的是十二位家长为孩子的期末补考齐聚一堂,组成了模拟西方法庭的陪审团讨论“富二代弑父案”,这些家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保安、教授、出租车司机、富商等,在听取学生审理后他们只有达成一致投票才能结束审判,在第一轮投票中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但随着不断的讨论模拟,案件的疑点开始浮出水面,经过不断争执推测,最终一致得出了无罪的结论。

  公民是谁?从法律上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相对应,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电影中的十二公民,不是十二个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来自中国不同阶层老百姓。

  在对富二代弑父案的讨论中,大多数家长只求迅速得出最终判定,只有作为检察官的八号家长陆刚一致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还原案件。最初家长们对于陆刚的异议进行了围攻,“你是不是来挑事儿的?”道出了中国老百姓从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与公民意识淡薄。本片中一开场是所有人都认为是“富二代”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其原因除了本案的证人证词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目前中国社会固有的一种思维偏见。说起富二代,人们会不自觉的贴上“不负责任”、“不学无术”、“寻衅滋事”的标签,在这一固有思维模式下正如陆刚所说,连虚拟法庭上的被告人律师都已经在心里认定了自己的当事人是有罪的,那么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

  仇富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常态,冷漠也成为我们的武装。如果有一天中国司法真的引入了陪审团制度,请问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公民素质我们拿什么去维持一个客观公平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担起对生命的生杀大权?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话,“如果陪审团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谱。”

  偏见是一种无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这种暴力成为常态将道德捆绑,甚至操控了司法审判,那么一言杀人就成为了可能。公民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履行义务,不要让暴力成为了一种常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谨言慎行。

  影片中的陆刚是检察官,面对第一轮所有人所认为的有罪投票,陆刚放弃投票背对桌子,当时他在想些什么?面对生命,面对法律所有人的态度让陆刚的背影如此孤独。更为讽刺的是这个看似不合群、无聊、固执的人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检察官,“你一旦认定他有罪,他在你心里就死了”,中国只有刑事诉讼中采用了疑罪从无,而疑罪从无和西方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同的,参加投票的家长把这次模拟当做游戏,对于追求真相的陆刚成为了“刺头”。检察官=刺头,这还不够讽刺吗?陆刚的身份设定无异于是中国司法与平民老百姓的一次变相的对话:这关乎人命的事儿难道都只是法官、检察官、警察的责任吗?本片间接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除了陆刚这样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以外,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法律知识和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如果连司法人员也和大众一样选择沉默呢?

  近年来许多旧案重提,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的重审、平反。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司法界的自我审视和变革,陆刚的问话言犹在耳:“你们为什么把孩子送到政法大学来读书?你们的态度或许就是将来他们面对法律的态度。”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曾经我们都是抱着满腔热血,当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法律?我们都有着基于正义公平的回答,可是四年过去了,自己越来越对这个职业产生怀疑,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人设的。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制度脱离了追求公平、正义的心,冤假错案随时可能发生。影片的结尾,所有家长都摒除了偏见将这个案件判为无罪,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希望,正如这个世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黑暗,就算是知道追求真相的路是无休止的,我们依然要坚持。

  随着时代的演变,司法制度和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事,政府信息公开也越来越普遍,那么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在享受司法所带来的权利的同时,履行责任义务更加理智,客观的监督司法公平维护司法正义。在维护法律公平与正义的路上,请不要让陆刚这样有责任心和正义感的人感到孤独。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