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读后感【推荐5篇】

时间:2012-09-06 03:24: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最新《大学》读后感 篇一

《大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是由著名的中国哲学家荀子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典范。这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大学》一书主要讲述的是人的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人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的。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荀子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他认为,只有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履行好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阅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荀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尤其是他强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都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要注重实践和反思。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大学》,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荀子的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古代经典和典故。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荀子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性和深邃性,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兴趣。

总之,阅读《大学》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和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大学》读后感 篇二

《大学》是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籍。这本书由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所著,主要讲述了人的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大学》,我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教育经验。

《大学》一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要注重实践和反思。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已成为必备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还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荀子认为,只有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履行好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社会对于个人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大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荀子的思想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书中引用了许多古代经典和典故。这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这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有着共通之处。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阅读《大学》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和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新《大学》读后感 篇三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最新《大学》读后感 篇四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最新《大学》读后感 篇五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最新《大学》读后感【推荐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