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读后感 篇一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短篇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个乡下老妇的眼睛,展现了大观园的奢华和繁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阶级的差异。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刘姥姥这个角色,使其成为了对比和批判的象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小说以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为起点,通过她的视角和感受,展现了大观园的富丽堂皇和阶级差异。刘姥姥来到大观园后,被宏伟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色所震撼,但同时她也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知。她对大观园中的奢华、娱乐和文化活动感到陌生和惊讶,这种对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差异。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将读者带进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使人们对贵族阶层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次,小说通过刘姥姥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恶。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她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贵族子弟以各种手段争夺财富和权力,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刘姥姥虽然是一个无知的乡下老妇,但她却能看到这些虚伪和丑恶的一面,她对贵族阶层的虚伪和贪婪感到厌恶和失望。通过刘姥姥这个角色,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让人们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反思。
最后,小说通过刘姥姥的经历,传递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刘姥姥虽然在大观园中遭受了许多困扰和委屈,但她却没有被这些困境所打败,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她虽然是一个乡下老妇,但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思考方式,她用自己的方式看待和面对这个世界。通过刘姥姥的坚持和勇敢,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赞美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个角色,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阶级的差异。同时,小说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们对于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思考。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作者的才华和洞察力,同时也对于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
刘姥姥进大观园读后感 篇二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短篇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个乡下老妇的视角,展现了大观园的奢华和繁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阶级的差异。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于人性的探讨。
首先,小说通过刘姥姥这个角色,展现了大观园的奢华和繁华。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老妇,对于大观园的富丽堂皇感到震撼和惊讶。她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精心修建的宫殿和花园,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她也亲眼目睹了大观园中的各种娱乐和文化活动,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繁华和热闹。通过刘姥姥的视角,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观园带来的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
其次,小说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阶级的差异。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看到了一个个贵族子弟以各种手段争夺财富和权力,甚至不惜伤害他人。她看到了贵族们的虚伪和贪婪,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差异。刘姥姥虽然是一个无知的乡下老妇,但她却能看到这些虚伪和丑恶的一面,对此感到厌恶和失望。通过刘姥姥的视角,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让人们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反思。
最后,小说通过刘姥姥的经历,传递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刘姥姥虽然在大观园中遭受了许多困扰和委屈,但她却没有被这些困境所打败,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她虽然是一个乡下老妇,但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思考方式,她用自己的方式看待和面对这个世界。通过刘姥姥的坚持和勇敢,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赞美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刘姥姥进大观园》通过刘姥姥这个角色,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大观园的奢华和繁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阶级的差异。通过刘姥姥的经历,小说传递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让人们对于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思考。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作者的才华和洞察力,同时也对于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
刘姥姥进大观园读后感 篇三
刘姥姥进大观园读后感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经典片段之一,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婆婆。下面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读后感,欢迎阅读!
《刘姥姥进大观园》读后感1
红楼梦》已经翻阅数遍,每次品读感觉都有不同。今日老师布置写读后感,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倒不是大观园里的那些林林总总的少男少女们,而是一个乡野老太。这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个每次想起她,我都会嘴角上扬的人物。
当女婿狗儿因家境败落无钱过冬烦闷不已只会瞎生气时,这个老太太有胆有识,批评了一番女婿的无作为,又三言两语给狗儿一家指明了一条活路。足见这个老太太的格局开阔,思路灵活,非寻常乡下老太可比,其生活智慧实在了得。
对的,她就是传说中的刘姥姥。刘姥姥带着一缕清新的乡野之风麻利登场,一扫大观园的沉郁阴森,她如同《秋兴》中的那丛绚烂秋菊,瞬间点亮了森严壁垒的荣国府。
再来细味这个可亲可爱的老太太。我发现她的逗笑凑趣本领也实在很高明,与大观园里最能用诙谐机巧取悦于贾母的凤辣子,有的一拼。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正值秋菊盛开。贾母游园时,拣了一朵大红菊花簪于鬓上,回头看到刘姥姥,便忙请刘姥姥也来带花。凤姐何等机灵敏捷?贾母一语未完,她就一把拉过刘姥姥,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
但刘姥姥她竟毫不在意,顶着满头菊花,反而笑说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
古稀老太如此被凤姐戏弄,她不以为窘,已属难得。竟然还能顺势凑趣,“这样体面起来”,反以为荣!这样令人惊奇的反转,既巧妙海涵了凤姐的恶作剧,又让大家的玩笑更舒坦自在,也为凤姐更加肆意的捉弄完全卸下了心理负担。
试想,此时的刘姥姥只要流露出一丝的尴尬,或者羞恼。恐怕今日这整个大观园的气象就要为之一变,这最能彰显大观园之烈火烹油盛况的章节只怕要重新改写。曹公的慧心让人叹服。
当众人笑话刘姥姥成了个老妖精,刘姥姥又笑,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
凤姐确实机灵,但刘姥姥的凑趣更挑战智商,我个人认为刘姥姥在这里比凤姐更显机敏,其高明处还在宽厚中显豁达智慧。
如此一路随着众人走走停停,说说笑笑,顶着满头菊花的刘姥姥早就清醒地明白,她今日的'使命就是让大家笑,她确实出色又本色出演了一个插科打诨的丑角形象。
到午饭时分,刘姥姥的演技爆棚!成功地让一园子人笑得天昏地暗。
饭席上,刘姥姥拿着比铁锨还重的叉爬子,对着一碗鸽子蛋,站起身来,郑重其事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一直哈哈的大笑起来……且不论曹公写这众人笑态如何声色各异出神入化精彩绝伦。
思考一下刘姥姥这一番话的笑点在哪里?一番无比粗俗鄙陋的笑话,被她很严肃地富有仪式感地演绎出来,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刘姥姥为何如此出人意料?原是凤姐和鸳鸯安排她如此说的,鸳鸯可是再三嘱咐好的,“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后又递眼色给刘姥姥时,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刘姥姥果然完美地接招,认真地表演无知和粗野,她假假真真,可以称得上滴水不漏,冰雪聪明。
尔后表演夹鸽子蛋,表演狼吞虎咽“老刘食量大如牛”,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笑。
末了,鸳鸯来给刘姥姥赔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老太太开心,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如此,我才明白,刘姥姥心里可是什么都懂的。有人评价,刘姥姥是“为了打秋风”而自我作贱。我是很反对的,第一,刘姥姥这二进大观园,是带了各色乡下蔬果来回报恩情的,这大观园发生的一切原不是她本意。第二,从她听闻荣国府衰败后,三进大观园义救巧姐儿。可知道这姥姥才真是大观园里最知恩图报的仁者。
刘姥姥插满菊花的形象一再在我脑海中浮现,她在大观园里凑趣的各种丑态我不但不觉其丑,反倒觉得其可亲可敬。她的各种凑趣,我只觉得她机智可爱。她是一个何等清明的老太太?贾府给她的滴水之恩,她铭记于心,于是她甘作大家的“女清客”,以取悦众人,回报“20两银子”的大恩。如此而已,同时,她也确实满载而归,给一家子谋得了更好生存的资本。
这个为了生计,为了报恩,不计姿态不端架子的姥姥,在我心里,她不是大观园的丑角,相反,她是生活的智者,勇者。于此,我不合时宜地想起那两句诗歌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插满菊花的刘姥姥在我心里,何尝不是一个深谙生活滋味又超然于世人嘲笑之外的诗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读后感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红学会来对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进行研究,可以想像它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是多么高,提到红楼梦又让人不得不提到大观园,而提到大观园又不得不让人想到一个跟整个贾府看似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刘姥姥。
大观园是贾府为了迎接元妃(贾政的大女儿贾元春)回贾府省亲(探亲)而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建造的一座宏伟的园林式建筑,用以迎接贾府至高荣耀的回归,可以说大观园是整个贾府在当时社会地位无上辉煌的象征,并且大观园的建筑风格也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成就,在当时很难想像这样一座代表贾府至高荣耀的园子会和一个当时最普通最低等毫无社会地位的农村主妇联系一起,刘姥姥是贾府的一个远房亲戚,大家知道她曾先后三次进出荣国府,第一次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进荣国府向凤姐讨要银钱以度日,第二次是在一个丰收年后向贾府送去些土产品作为远房亲戚的心意,第三回是贾府遭难没落后进贾府接走凤姐的遗孤巧姐回乡下避难,而作者在第四十回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里对刘姥姥这个人物描写的篇幅最为生动,当时贾母借以为史湘云还席为名在大观园宴请一干亲戚,恰好刘姥姥送来些物品,于是贾母便一并邀请刘姥姥赴宴
,试想一个王公贵族家庭里的最具权威人物在代表了贾府至高荣耀的大观园里邀请一个地位极其卑微的乡下人,看起来是多么不协调的一个场景,然而作者这看似不协调的一笔却又有着极深的用意,作为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其生活排场自然是极其奢侈的,但是对于那些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奢侈生活的贾府上下诸人来说却是稀松平常。然而这种生活对一个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来说不但是没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过的,贾母领着她领略了大观园的庭院流水,见过了元妃的省亲别墅,品过了栊翠庵尼姑妙玉亲手泡制的清茶,听过了大观园专用艺人文官演奏的戏,欣赏了众女子的漂亮装扮和才艺,享用了大观园的无数美食;同时也见证了她一辈子都没见过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奢华排场,用现在的话就是大开了一番眼界,于是刘姥姥在整个游玩过程中见她所未见听她所未听吃她所未吃,所见所闻所听所感无时无刻不为震惊和叹为观止,所有这些她已无法用词来形容表现,只能念无数声”阿弥陀佛”这些宗教用语来形容自己那种无法言喻的感受,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大观园的真实感受。当然其中也不免闹出些笑话,像她被凤姐等人在饭前故意取笑,吃饭时故意给她用极沉的镶金象牙筷子来夹一两银子一个的轻巧的鹌鹑蛋,让刘姥姥想吃又吃不上,最后这个价钱昂贵的鹌鹑蛋也不免落个滑落地上被丢弃的命运,刘姥姥自然是心疼不已,而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了换得贾母等人的开怀一笑,在这样一个场合中就算是拿自己来取悦别人似乎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耀,那么此时作者的用意自然清楚不过,大观园的所有一切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看是多么的尊贵荣耀和高不可攀,像贾府这种王公贵族们的生活是何等的优越,同时他也反映了在中国古代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在这样一种制度下,生活是不平等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普通人生活的艰苦,而普通人也难以想像这些上流社会贵族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优越,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封建世袭王朝的一个普遍现象。
然而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现象却并不代表永恒,贾府作为一个显赫家族的代表,在无限风光背后却时刻隐藏着危机,中国古代思想家曾说有”月满则亏月缺则盈”的哲理,也就是说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演变,盛极一时的贾府最后终于因为受到其他权贵的排挤而走向没落,一座看似坚固无比的大厦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正好验正了”月满则亏”这句话,在贾府没落后刘姥姥第三次来到了大观园,而这次她的使命是来营救已经丧命的凤姐的女儿巧姐,看似柔弱卑微的农村主妇此时却扮演了一个救世主,她用她的力量拯救了贵族世家的人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所以刘姥姥之于大观园初看来像是个不协调的角色但却是作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见证了一桩宿命。一个小人物的出现使得整个红楼梦有了一个极合逻辑的的因果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