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读后感【经典6篇】

时间:2016-06-09 06:24: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一:《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这本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乡村为背景,通过讲述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社会阶级观念和封建习俗的弊端,以及人性中的傲慢与偏见。

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我深受其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吸引。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明、独立和有主见的女性,她坚持追求真爱,不愿妥协于社会的压力和约束。她的坚持和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达西先生则是一个富有、冷漠、傲慢的绅士,他对班内特家庭的看法受到了他自己的偏见的影响,导致他一开始对伊丽莎白产生了偏见。然而,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伊丽莎白的努力,达西先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最终与伊丽莎白走到了一起。这个过程中,我被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变化所打动。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对社会阶级观念和封建习俗的批判也是我读后深思的地方。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通过描述班内特家庭与达西家庭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揭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藩篱和隔阂。封建习俗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束缚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幸福。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奥斯汀呼吁人们超越社会的偏见和约束,追求真正的幸福。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既浪漫又现实的小说。它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傲慢和偏见,也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追求真爱的勇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我也从中汲取了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力量。

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二:《1984》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本小说以一个虚构的未来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故事,揭示了极权主义和政治操控的恐怖与危害。

在阅读《1984》时,我感到一种压抑和恐惧。小说中描绘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严格的监控和限制。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操控和控制人民的思想,使他们成为没有个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的机器。这种社会的存在让我不寒而栗,让我感到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个勇敢和思想独立的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让我十分敬佩。他试图找到真相和自由,却遭到了政府的迫害和打压。他最终被迫屈服,但他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仍然让我感到震撼和鼓舞。

《1984》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它让我认识到了政治操控和极权主义的危害。虽然这个社会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恐怖和压迫仍然让我感到不安和恐惧。这本小说警示着我们要保护自由和个体意识,要警惕任何对思想和行为的限制和控制。

通过阅读《1984》,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由的珍贵和宝贵。我也从中汲取了勇敢反抗的力量,要时刻警惕和抵制任何对自由和个体意识的侵犯。这本书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由和追求真相的权利。

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三

  看完《红与黑》,内心五味杂陈,有一种悲伤的情绪笼罩在心头。读完这本书,这里的故事我并不喜欢,因为书中的故事让我觉得很悲伤。跟随于连的人生轨迹,又让我对他产生一种可怜、可悲、可恨的情绪。

  可怜他饱读诗书,刻苦努力,却由于出身的原因屡遭不公待遇。可怜他虽有雄心报复,满腔热血,却无法逾越平民阶层与贵族阶层之间的鸿沟,可怜他才华横溢,步步为营,却始终无法得到想要的生活。而他虚伪的性格让我觉得可恨。为了报复,他去勾引德雷纳夫人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又勾引马蒂尔德,当他发现进入贵族的梦想破灭了的时候,他持枪去杀害他最爱的、但阻碍他贵族梦的女人。他内心崇尚拿破仑的气概,却为附和贵族而当众批判拿破仑。他多疑的性格让我觉得可悲,而这种性格的形成大抵源于他的家庭。父亲对他的打骂、哥哥们对他的嘲笑,都对他的性格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让他无不够自信,也让他过于自负。

  于连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不断努力,但他没有走向理想的终点,却走向了命运的终点。我想是因为他选错了路径,他有真才实学,他有满腔热血,但他不肯踏实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却试图通过娶贵族之女来进入上层社会。这样的方式让他内心不安,这样的方式也让他被世人看穿。

  他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环境造成的,他的命运因为时代而改变。如果他生活在今天,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然而仔细环顾今日我们所处的环境,似乎和书中所描述的社会环境略有相似。中产阶级理论不断影响着我们,阶层固化日益严重。农村学子进入985高校的比例不断缩小,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路径,越发难走。

  我们都在努力寻求更好的生活,我们都要走在命运的路口,到底什么样的道路是对的,也许只有到生命的尽头方能知晓。

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四

  世界名著《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要是他能够践登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

  文中的哈姆雷特身处王子,父亲被叔父谋杀,于是他立志要为父亲复仇,他于是与现任国王也就是他的叔父斗智斗勇,最终他用利剑惩除了叔父而自己也不幸死去。

  在我看来,这句话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十分合适的,他敢于和强大的敌人作斗争,证明他有勇气,他誓死为自己父亲报仇,说明他有孝心、有决心,面对敌人的计谋,他灵活地作出判断,体现他的机智;在爱情与理想之间,他果断地做出了决策,展现了他果敢的决策能力。他的素质能助他当一名优秀的国王,可命运使他遭受额外的打击,断送了他的国王之路。

  相比之下,现在的许多人的命运并非颠沛流离,而仅仅因为他们的意志不足够坚定、顽强,导致理想终究无法变成现实。有一类人,他们说他们自己有过人才华只是命运对自己有所不公,但是,真正能成功的人,哪一个又不是凭借自己才华和能力度过难关最终取得成功的呢?与哈姆雷特相比,他们少了实际应对挫折的能力,故无法成为真正成功的人。还有一类人,他们拥有素质、能力,但缺少了敢于拼博的精神,所以也无法步向成功。

  从《哈姆雷特》的这一段话中我认识到,生活中,只有灵活运用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向成功。

  正因如此,我也应尝试做一个有这样素质、有拼搏精神,并将个人能力充分发挥在大大小小事情中的人,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获得充分锻炼,成功才会不再遥远。

  做一名有勇有谋的人,即是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

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五

  我不是在说大话,《鲁滨逊漂流记》其实有很多人看过,它讲述了鲁滨逊.克罗索不满于现状,乘船冒险却流落到萨累的摩尔人手中。他好不容易逃出后到国外干着高薪的葡园,可他又因同样的原因乘船离开,再次失事并独自逃到了荒岛,养羊、种地、抓鳖,生存了二十几年后,解救了土著并命名为“星期五”让他做奴仆。后来他又救了“星期五”的爸爸和一些白人,最终终于在1686年12月19日乘船回到故土,历时35年,岛上居住27年2月零19天。

  看完这书,我不由感叹,丹尼尔的想象力让人折服,同时生动的描绘也令人身临其境。例如从鲁滨逊解救“星期五”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鲁滨逊的勇猛与智慧,从“星期五”自愿让鲁滨逊杀他的故事中看出了“星期五”的忠诚。我认为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它没有分章节,并用第一人称写,如同自传,让我融入其中,仿佛主人公就是我。再次回想起来,书中的人物品质我都应该学习。鲁滨逊的勇敢、机智、处变不惊,“星期五”的忠心耿耿、领悟性高,这些都是我学习的目标。同时,我还懂得了不能不满足于现状,要知足等道理,鲁滨逊就是因为这而流落荒岛。在生活中同样要知足,俗话说:“知足常乐。”比如说:买了很多很多玩具了,却总是因为没收集完全套而不满足,就是不应该的了。

  啊!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名著,它写得朴实、生动、有创造性。这样一本书,也不需要多说,你们也快去看看吧!

世界名著读后感 篇六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世界名著读后感【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