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论文提纲 篇一
第一篇内容: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借用现象研究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汉语中的词语借用现象概述
1. 词语借用的定义和分类
2. 汉语中的词语借用现象的历史渊源
三、汉语中的外来词借用现象
1. 外来词的定义和分类
2. 汉语中的外来词借用现象的特点和原因
3. 汉语中的外来词借用现象的发展趋势
四、汉语中的方言词借用现象
1. 方言词的定义和分类
2. 汉语中的方言词借用现象的特点和原因
3. 汉语中的方言词借用现象的影响和变化
五、汉语中的专业词借用现象
1. 专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汉语中的专业词借用现象的特点和原因
3. 汉语中的专业词借用现象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六、结论
1. 对现代汉语中词语借用现象的总结和归纳
2. 对汉语中词语借用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的展望
中文系论文提纲 篇二
第二篇内容:现代汉语中的网络语言现象研究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网络语言在现代汉语中的普及与发展
1. 网络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2. 网络语言在现代汉语中的普及程度
3. 网络语言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趋势
三、现代汉语中的网络语言现象
1. 网络用语的特点和分类
2. 现代汉语中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表现形式
3. 现代汉语中的网络语言现象的影响和变化
四、现代汉语中网络语言的特色与功能
1. 现代汉语中网络语言的特色分析
2. 网络语言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和作用
3. 现代汉语中网络语言的发展对语言学习和教育的启示
五、结论
1. 对现代汉语中网络语言现象的总结和归纳
2. 对现代汉语中网络语言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的展望
中文系论文提纲 篇三
中文系论文提纲范文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论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从《生死场》解读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学 院 名 称 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 文秘教育2010
学生姓名 梁欢
学 号 1001070813
指 导 教 师 颜峰
填表时间: 2014 年 5 月 6 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设计(论文)
题目 论别具一格的“萧红体”——从《生死场》解读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设计(论文)
类型(划“√&
rdquo;) 工程设计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 其它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萧红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且充满爆发力的女作家,有着“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之称。
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意义是不置可否的。
《生死场》可谓萧红早期作品的巅峰之作,由鲁迅为之作序,胡适为其写后记,使其不折不扣的延续了民族精神的血液,成为文学经典。
同时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同时萧红作为广大底层妇女的代言人,在《生死场》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对女性生存这一问题作了透彻、深邃的解读。
近年来,对于萧红的研究有大热之趋势,萧红小说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不可抗拒的。
作为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萧红的各种悲痛经历以及社会大背景,造就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的小说明显的带有女性悲剧意识,但同时又充满了民族情绪,奇特变幻的语言风格组成了“萧红体”。
她带有散文性质的小说语言值得各位文学爱好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解读。
在21世纪,新的价值标准的评判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足以与巴金、矛盾等文学大家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萧红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或许这才是萧红研究热的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是从《生死场》中语言的运用来剖析萧红的写作特色,从中启发现代文学该如何深度挖掘中国文学家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这就是本文研究萧红小说的意义所在。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深入、透彻的剖析萧红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萧红的成长过程,小说的创作背景。
然后是《生死场》中散文化特征的解读。
第三是 从女性视角,民族批判性来进一步阐释萧红体。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萧红一直坚持用自我的表达手法去书写她对社会的认知。
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天地。
萧红研究开启于其成名作《生死场》1935 年12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时鲁迅先生为之作序。
1949 年之前的萧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评论,代表性成果是鲁迅的《萧红作〈生死场〉序》和茅盾的'《呼兰河传·序》。
鲁迅称《生死场》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已成为萧红研究的经典性评语。
1950――1970 年代,萧红研究相对沉寂。
1980年代――1990 年代,萧红研究呈繁盛态势,一时形成“萧红热”,萧红研究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都呈现拓展、多元格局,萧红研究的学术深度前所未有,至今,萧红研究仍是热度不减。
对于生死场这部小说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三十年代以来以鲁迅、胡风等人为代表的以启蒙和救亡为主题的解读。
这种解读角度长期占据着统治性地位。
相对于三十年代以来相对单一化、政治化的主题阐释,八十年代以来,生死场的解读出现了多元化、纯文学化的倾向。
从思想内容来看,大体有改造民族灵魂、关怀生存意义,女性主义等主题。
1980 年代以来,萧红研究的重心是对其文本的研究。
大量论文高度评价了萧红小说社会思想价值,如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萧红诞辰七十周年》,高度评价了其启蒙性主题。
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研究是萧红文本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从小说文体(散文化与诗化)、叙事方式、语言艺术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对其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赵园的《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赵园认为萧红对“情调”、“情味”的追求,规定着其作品“无结构的结构”,使小说“戏剧性淡化”,“化解为散文”。
赵园高度评价萧红的艺术个性,认为其艺术个性的完成,是萧红从弱者到强者的证明。
周筱华《《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认为,该作品有郁达夫的自叙传形式、废名的抒情诗笔调、沈从文的散文式结构,又有萧红自己的艺术敏感和细腻清新等特征。
秦林芳的《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也是萧红文体研究极有见地的论文。
姜志军《论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王秀表《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等则侧重研究萧红创作的美学风格。
从文化角度研究萧红,实际上自1980 年代已经开始,萧红创作的文化审视与批判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地关注。
1990 年代以来,随着文学文化研究热的兴起,学术界对萧红的文化研究更为自觉、更加深入,出现了一批从文化视角观照萧红创作的论文、论著,拓宽并深化了萧红研究。
皇甫晓涛的《萧红现象》一书,通过对萧红主要作品主题的剖析与归纳,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许多问题。
逄增玉的《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论及萧红时,从黑土地文化精神审视萧红的心理与精神气质。
剖视了萧红强烈的反抗意识与生命激情与地域文化的深层联系。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萧红《生死场》的阅读,可以感受到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本文通过对她内心灵魂的深入解析,了解她的创作个性,挖掘作品中反应出的她的成长经历,通过这些背景,来关注萧红小说对于女性悲剧意识的阐释,对男权社会对女性各种不公平的积极反抗,对传统道德观念发起的文字反击。
《生死场》中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各类女性由生到死的痛楚,是萧红人生经历的折射,在生死场的状态中去寻找萧红创作的独特之处,从而进一步认识萧红体,探究萧红文学对于现代文学写作手法、方向的一些阐释。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生死场》深入解读,反复思考,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穿插进行,了解文中社会最底层女性的心路历程,生存环境,与作者萧红的成长经历相结合,从而确定论文的立意点,然后大量的阅读外界资料,加深对论题的了解,慢慢确定自己的论文主线,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丰富论文内容。
立论法、辩证思维法、跨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作品分析法 ,同时大量阅读网上资料, 指导老师的写作指导
六、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2013 年11——12月 前期资料收集、系统研究
201 3年12月底 提交开题报告 请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2014 年1月中旬 根据老师意见进行报告修改,完成开题报告定稿2014 年2月底 提交论文初稿 ,请老师给予指导
2014 年3——5月初 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定稿
2014 年5月底 完成论文打印、准备答辩
七、 参考文献
1. 萧红. 《生死场》[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鲁迅评《生死场》.鲁迅(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鲁迅.《生死场》序,《萧红文集》(第一卷)[C]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4.聂绀弩.《萧红文集》(第三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5.聂绀弩.《萧萧落红》[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6.钱理群《“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与萧红诞辰七十周年》,《十月》,1982 年第1期。
7.宋剑华.灵魂的“失乐园”——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
8.陈琳. 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评萧红的《生死场》[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1997)第4期
9.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江海学刊》,1992 年第2期。
10.王秀表《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学习与探索》,1994 年第4期。
11.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12.钟汝霖.反帝爱国的女作家萧红[J].哈尔滨师院学报,1978(3)
13.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14.聂绀弩.高山仰止[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 .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系(所)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