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3-08-07 04:40: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篇一

引言: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能对儿童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旨在分析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 生理发育差异:儿童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在他们的体内代谢和清除速度较慢,容易引起药物积累和过量反应。

2. 药物剂量不当:由于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相对较小,容易导致药物剂量过高或过低,进而引发不良反应。

3. 药物选择不当: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耐受性存在差异,选择不合适的药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4. 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常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1. 药物过敏反应:儿童对某些药物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 药物副作用:儿童用药可能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3. 药物滥用:儿童用药不当或滥用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伤、中毒等。

三、解决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措施

1. 加强药物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儿童用药的监管,对儿童用药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测,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意识:医务人员应在开具处方时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告知家长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增加儿童用药研究:加大对儿童用药的研究力度,推动儿童用药的个体化和精准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提高用药意识和推动研究,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儿童的健康。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篇二

引言: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对儿童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本文旨在分析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1. 家庭环境:家长对药物的了解程度和用药观念对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2. 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用药指导对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预防至关重要。

3. 药物信息的透明度:药品的说明书和标签是否清晰明了,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信息是否充分公开,对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4. 儿童自身因素:儿童的年龄、性别、基因等因素都可能对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预防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措施

1. 家长的教育:加强家长对儿童用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他们对药物的正确使用和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

2. 医务人员的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用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用药指导能力,减少用药错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加强药物宣传和信息公开:药品的说明书和标签应清晰明了,不良反应信息应充分公开,提高患者和家长对药物的知情权。

4. 开展儿童用药研究:加大对儿童用药的研究力度,推动儿童用药的个体化和精准化,为预防不良反应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结论:

预防儿童用药不良反应需要家长、医务人员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药物宣传和推动研究,才能有效预防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篇三

关于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第1篇: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症状的回顾性分析

  从儿童的生理特征上看,儿童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儿童的免疫力比成人相对也要差一些,免疫系统的作者单位:276100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发育不完全,很可能出现病菌感染的情况。针对于儿童出现疾病而用药物治疗的情况,儿童的年龄、体质等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1]。据相关资料显示[2],在我国的儿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占儿童用药总比的12.9%,因此针对这样的高比例,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对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3讨论

  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3]。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4],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

  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上不仅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全,而且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也比较欠缺,因此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做为患者的主体表现大多为哭闹、语言描述含糊等,因此医生在对儿童病情诊断的时候,这些情况会对其有影响,从更大层面上增加了医生使用抗生素的几率。而抗生素的使用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不良反应,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加强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儿童药品的监管不能仅局限于药品上市前监管,因上市前的药品监管缺乏对大范围患者使用情况的监测,因此在药品上市以后继续跟踪监测,从最大的力度上把药品监管工作做好[5]。做为医务人员,对于儿童的用药的不良反应症状,在临床上应该有更深人、仔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从经验上总结出如何避免使用抗生素或者少用抗生素来治疗儿童的病情。

  第2篇: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分析

  目前对儿童临床用药缺少统一相关研究资料,很多药物使用剂量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且儿童表达能力较差,无法严格区分药物本身不良反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临床要注重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ad-,ADR)的认知,—方面可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尽量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水平。有报道表明ADR中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1。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16岁。其中新生儿2例,1个月至2岁8例,3~5岁11例,6~12岁19例,13~16岁28例。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占49例,口服13例,肌内注射6例。

  1.2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0,ADR的临床表现参照药品说明书及i新编药物学》H。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治愈为本次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好转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明显减轻;后遗症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未能痊愈而留有永久的或长期的生理功能障碍。

  2结果

  在68例ADR患儿其中治愈58例,好转7例,死亡1例,后遗症2例。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ADR患儿中多数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相应治疗后均可治愈或好转,有少数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后遗症甚至死亡。

  引起ADR的.药物共涉及39个种类,其中抗菌药物有21种,居首位,合并用药者12例。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41.2%)、皮肤及其附件(25.0%)。

  3讨论

  近年来,儿童临床用药及药物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与成人相比,儿童面临更大的治疗风险。

  因儿童体液占体质量比例较成人偏高,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氧化、水解作用较弱,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等,均可导致儿童体内药物存量增大、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ADR的发生。有报道认为,儿童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体内药物代谢相对成人较慢,药物很容易进入血-脑脊液屏障造成ADR,同时儿童用药安全性问题对于以后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对儿童生理、发育和行为因素的了解,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患儿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并将会引起与成人不相同的ADR6-。

  3.1发生的原因引起ADR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及可以尽量避免,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注意了解患儿有无过敏史、合并用药时注意药物配伍,即可减少ADR发生。而患儿的个体差异引起的ADR虽然难以预防,但对于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强ADR监测。

  3.2抗菌药物与合并用药目前药物种类的增多和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用药频率高,致儿童AD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国内儿童ADR的平均发生率为5.8%~15.5%,国外为10.0%,其中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可达60.0%。由表1可知,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21种,占药物总数的53.8%,与报道相符。滥用抗菌药物或合并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资料中合并用药引起的ADR占12例,虽然不能确定合并用药和ADR之间的关系,但有资料显示0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种类越多,越容易发生ADR。

  因此,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减少用药种数。

  3.3给药途径本研究资料的ADR有49例是静脉给药,占ADR例数的72.1%。采用静脉给药可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迅速进入人体,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药品质量、输液环境、护理操作水平等,这都是静脉给药容易发生ADR的原因。因此,临床用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或肌内注射。

  有学者报道,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建议儿童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

  主要临床表现,ADR以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与有关报道—致,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易于区别于原发疾病;②很多药物本身就是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易引起变态反应,不仅会出现皮肤局部症状,有的还会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表现。本组1例死亡原因是患儿曾有过药物过敏史,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后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用药指南。

  以后应加强对中药在儿科中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依据。

  临床在用药过程中应权衡利弊,判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产生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药物作用91243。同时加强和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区别餐前、餐后、空腹或睡前服用及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饮料或其他食品同时服用,哪些药物不能压碎服用等,通过对家长开展药物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对于一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药师可以通过儿童体质量、体表面积或药动学参数计算给药浓度,根据患儿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最安全,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总之,临床医护人员要对患儿发生ADR引起足够的重视,掌握用药指征,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加强和深入ADR培训教育

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使患儿得到最佳的药物治疗。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