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实用3篇)

时间:2016-08-03 04:22: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的公共艺术也日益受到重视。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是为公众提供美学享受,并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本文将探讨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人们对艺术形式的不断追求,公共艺术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多样化。传统的雕塑和壁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现代公共艺术开始使用更多的媒介,如装置艺术、数字艺术和光影艺术等。这些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够通过与观众互动,增加艺术作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其次,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二是城市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城市环境的美感和艺术氛围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展示和应用越来越多。城市的广场、公园、街头巷尾等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的展示场所,通过艺术的装饰和景观设计,使城市更具艺术性和文化氛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还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第三,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三是社会参与。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不再只是艺术家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艺术家与社区居民、学生和企业等合作,共同创作和展示公共艺术作品。这种社会参与的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公共艺术的质量,还能够增加社会居民对公共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共享。

最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四是文化输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公共艺术也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中,通过公共艺术的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的文化。同时,中国的公共艺术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艺术交流和合作,为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城市化、社会参与和文化输出。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形象。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如资金和空间的限制等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艺术的重视,相信中国的公共艺术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二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公共艺术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探讨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数字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数字艺术通过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加生动、多样化和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广场上设置大型LED屏幕,展示数字艺术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数字化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围。

其次,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二是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公共艺术作品,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同时,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也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和参与,例如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或与艺术家互动。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公共艺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三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公共艺术在创作和展示中也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例如,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使用可回收材料进行创作,或者倡导环保主题。公共艺术作品的环保性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传递环保理念,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最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之四是与社会问题的结合。公共艺术作品不再只是艺术家的创作,还能够与社会问题结合,传递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例如,在公共场所展示反对暴力和歧视的艺术作品,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公共艺术作品的社会性不仅能够提升艺术的社会价值,还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社交媒体的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与社会问题的结合。这些趋势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和传播艺术的力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公共艺术的重视,相信中国的公共艺术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三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未来公共艺术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除了能满足审美需求外,也能解决社会发展与公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平衡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成为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产物,公共艺术将在公共性、艺术性的特性上,增加绿色性、科学性以及逻辑性。公共艺术不仅能美化城市,优化生活,还能启发公民的民主性,解决现实问题,促进自组织建设,使社会系统自动地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发展;科学性;民主

  近年来,公共艺术在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以及学术界的重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总是有其发展的规律,从过去到现在,再推测到未来。公共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体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展现出社会文明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发展。我国公共艺术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

城市雕塑、壁画、浮雕等形式出现,艺术表达手法以写实为主,表现材质也以石材为主,目的则主要是美化城市,政治宣传等。公共艺术发展初期,时代性特征较为鲜明,表达较为直白,题材单一,如建国初期,几乎各大城市都有毛主席塑像,表现手法全是写实表现,连动态都几乎一样,其次则是工农兵主题,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代表,最后多以古代名人,神话传说等题材为主。这一时期的公共艺术缺乏公共性,没有展现地域性特色,满足公民对艺术的需求,艺术风格与材质上依然较为传统。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的眼界也开始打开,受发达国家及地区公共艺术的影响,我国公共艺术表现的手法开始多样化,主题更宽泛,娱乐性得以加强,公共性开始得到重视,同时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公共艺术表现手法更多样,从抽象表现再到今天的数字化艺术的出现,再到展出时间的灵活性,都体现出当下公共艺术更多的考虑到地区发展对公共艺术需求,以及受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公共艺术涉及到的范围也由室外城市空间为主逐渐向室内外公共空间延展开来,除去美化城市和政治诉求的目的,公众参与性、地域性、艺术启蒙性、娱乐性等特性开始得以展现,如成都太古里商业空间中,安置了些长期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如公共艺术家叶红杏的作品守候(Wait&Except),将等候主人归来的萌虫狗高兴的动态通过抽象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同时,太古里商业空间也不时的放置一些临时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如2015年“我们在一起”公共艺术展就在这个公共空间里进行,该展览为期三个月共邀请了国内11位公共艺术家,从这个展览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此次展览强调的正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而这些正是我国公共艺术近年来进步的表现。

  而在未来,公共艺术将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潮流,怎样发展呢?首先公共艺术公共性这一特殊属性就强调了它是属于大多数公民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发展是需要去倾听大多数的声音,同时公共艺术又具有设计学的属性,是通过设计来作用于大众生活的。如何最大化的了解公民的需求,如何全面的了解辐射区域的客观信息,如何能同时满足人、社会、自然的诉求,成为了未来公共艺术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数据这一概念,在2008年,东南大学的王建国院士就曾在杭州西湖东岸景观提升项目中,前期通过GPS网格将西湖定点并采集大数据,从而分析得出全面的客观性资料,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艺术处理,最后王院士的团队获得该项目国际竞赛的第一名。艺术本是无法量化的,但是前期通过理性的数字分析,能使后期的艺术创作更具有说服力。同理,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初期调研,我们可以利用对大数据的具体分析来了解客观情况,分析内容包括受众群体、交通、人流以及场地特质等。目前,已经可以通过从GIS获得场地地形,在软件Grasshopper(GH)里进行场地数据分析。通过软件GH,就可以将这些复杂的客观因素数字化,进行逻辑性分析,公共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再去艺术化处理,这样就能使公共艺术家能更准确的掌握客观条件以及各方诉求,使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能更符合地区特性,满足公民需求。

  艺术化手法同样也可以在过去的表现手法上再发展,如借鉴建筑设计上所运用的参数化设计,使公共艺术成为自由空间造型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建筑参数化设计也是建筑艺术从古至今科技发展的一个产物,是古典美学向实用美学,再向科技美学的一个发展过程。建筑的参数化设计过程逻辑清晰,所有的造型都是基于科学的计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在满足主观审美的同时,也从宏观上解决了现实问题。由此及彼,未来公共艺术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除了能满足审美需求外,也能解决社会发展与公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平衡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成为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产物,公共艺术将在公共性、艺术性的特性上,增加绿色性、科学性以及逻辑性。公共艺术不仅能美化城市,优化生活,还能启发公民的民主性,解决现实问题,促进自组织建设,使社会系统自动地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公共艺术虽然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但是在未来却是有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是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5).

  [2]孙振华.公共艺术的政治学[J].美术研究,2005.2.

  [3]蔡良娃,曾鹏.参数化建筑设计中美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2013(02).

  [4]伊利尔沙里宁,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