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篇一
标题:服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挑战
摘要:服务行政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服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并分析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引言:服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并满足公众需求。在现代社会中,服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复杂性,服务行政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服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1.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服务行政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需求。通过高效的行政管理,政府机构能够更好地组织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为公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2. 促进社会发展:服务行政管理不仅仅是提供公共服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服务行政管理可以帮助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发展。
3. 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服务行政管理对于建立政府形象至关重要。通过高效的服务行政管理,政府机构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二、服务行政管理面临的挑战
1. 社会变革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务行政管理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例如,人口老龄化、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行政管理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
2. 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服务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然而,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招聘和培训优秀的人才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这对服务行政管理构成了挑战。
3. 公众参与的挑战:服务行政管理需要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然而,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方式千差万别,如何有效地进行公众参与,成为服务行政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
结论:服务行政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性,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服务行政管理的作用,政府机构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公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只有这样,服务行政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公众福祉做出贡献。
(字数:602)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篇二
标题:提升服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摘要:为了提升服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本文将探讨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引言:服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服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必要的。
一、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1. 促进公共服务的提升: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帮助政府机构识别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方案。通过评估和比较绩效,政府机构可以找到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方法,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2. 提高行政效能: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帮助政府机构更好地管理资源和人力,提高行政效能。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政府机构能够更好地衡量和监测工作进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 增强政府透明度和问责制: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通过公开评估结果和绩效数据,政府机构可以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提高政府的问责能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二、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1. 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政府机构应根据自身职能和任务,制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这些指标和目标应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比性,以便对绩效进行评估和比较。
2. 改进数据收集和分析:政府机构应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确保绩效评估的数据真实、准确和可靠。同时,政府机构还应改进数据的使用和共享,以提高绩效评估的效果和效益。
3. 加强绩效评估的意识和培训:政府机构应加强对绩效评估的意识和培训,提高员工对绩效评估的理解和参与程度。通过培训,政府机构能够提高绩效评估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升服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
结论:建立绩效评估体系是提升服务行政管理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政府机构应重视绩效评估工作,加强对绩效评估的意识和培训,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能力。
(字数:605)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篇三
[摘要]
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
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
[关键词]
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标准
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1服务
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1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
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
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
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
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1.2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
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
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
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
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
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
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1.3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
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
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
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
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做主”。
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
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
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2政府该为谁服务
2.1为公民服务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
大家都知道,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税金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
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
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
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
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
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2.2为国家服务
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
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
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
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2.3为社会服务
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
现代民主社会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按照社会的旨意运作的内在含义。
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权组织与社会、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
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关系,所以国家要为社会服务。
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为市场服务: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服务: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321世纪中国政府
掌舵而非划桨,今天我们政府问题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
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3.1掌舵与划桨
现代国家的政府,既具有决策与指挥的职责,又具有执行和操作的职责,如果把决策指挥比作掌舵的话,那么具体的服务执行就是划桨,掌舵是一种方向性、目标性的引导,而划桨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掌舵是政府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的服务,而划桨则是具体的服务。
3.2掌舵而非划桨
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一书中说:我们面对的不是国家的逐渐消亡,而是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但是我们面临着选择,选择一个庞大的但软弱无力的政府?还是选择把自己局限于决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的强有力的政府?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以治理而实行治理的政府。
3.3满足公众的需要
政府是决策机构,如何掌舵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并不能由政府自身说了算,而要根据服务对象,尤其是政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公众的要求而确定。
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为公众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按照公众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说政府的服务要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政府对公众的利益、需要和要求应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政府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公众的切身利益,树立公众至上意识,一切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
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工作中去。
政府服务也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进行收益――成本分析,只有其收益高于成本才是合理的。
因此政府服务也存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
在政府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把竞争注入政府服务工作当中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服务低成本、高收益的预期。
同时,这也是满足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打破政府垄断的有效途径。
政府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内部的竞争,在政府同类部门中政府雇员以及为政府服务的机构,如印刷、会计、采办、通信数据处理、车队、修理等之间开展竞争,可以解开官僚主义的死结。
二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的竞争。
在一些由政府垄断的服务中,如:交通、电信、邮政、水电等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对政府形成竞争压力,迫使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把一些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的服务,诸如清除垃圾、城市环卫、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通过招标方式出租或承包给私营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由市场来完成,可减轻政府负担,以便政府更好地掌舵,竞争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至少能使我们的政府服务质量有所改观。
4效率与效益
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行政效率与效益是行政服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行政服务的各个环节,是全部行政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检查政府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政府服务的好坏都要经过效率与效益这一对价值判断标准的检验。
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是良好行政服务追求的目标。
4.1效率与效益的可比性
广义的行政效率是质与量的统一,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数量上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率,即效率,质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的社会和政治价值,看其是否达到了有益于社会,能够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既定价值目标,即效益,这是对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
效率与效益,虽同为行政服务的价值评判标准,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或者说,二者之间具有某些可比性。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二者的一致,却忽略了它们的区别,效率等于效益,效率越高,效益越高,这话包含了部分真理。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效率中获取相应的效益,二者成正比,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行政服务活动远离了原定目标,或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其效率越高,结果就越糟。
这表明,效率越高,效益也可能越低,甚至成为负值,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成反比。
只有当两者以最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并产生最佳值,效率与效益才可兼得。
否则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行政目标的正确与否,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4.2短期与长期的统一性
衡量行政工作的真正效率与效益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有些行政活动刚开始,效率或者很差,效益很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日趋成熟,效率会逐步提高,效益也会日益明显,并最终变得极为可观。
因此,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不能只看眼前,仅在短期效率和效益上做文章,还要顾及长远利益,更不应为片面追求短期的效率和效益而损害长期的效率和效益。
任何放弃长远效率和效益的行政行为,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行政服务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及二者长期性的统一,都只是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原则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终极目的是要实现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究竟什么样的服务才是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则有一套客观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就是看政府服务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最终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进行衡量。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这种现实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3以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判断
我国的政府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效益的高低,最终也要看是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增强了综合国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一种实践标准,政府的服务是否达到了这一标准,最终要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政府服务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好处主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这是对政府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服务的最具权威性和决定性的价值评判。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篇四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不到位
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到位,体现在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行政工作中效率低下,对工作消极怠工,办事拖拉。例如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范畴进行调查研究时不深入基层,谈空话、讲大话,没有完成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完成的任务。对教师和学生反映的一些问题既不上报也不解决,对师生提出的要求讲条件,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一些工作人员一味追求工作环境的优越,但在本职工作中却流于形式,行政管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
2片面强调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合作意识
高校中一些行政管理部门过度强调管理制度的执行,对于监督制度、信息反馈制度重视不够。同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各个部门工作相对独立,在一些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互相掣肘,这些问题都严重地降低了行政工作的效率,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增强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特性的对策
1增强服务意识
增强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首先需要增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行政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师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契机,有效地推动高校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达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最终目标。
2提高服务能力
抓紧提高高校行政人员服务能力,一方面要靠科学的培训来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靠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采用科学的培训方式,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用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为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做好人员储备。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硬件投入要加大,逐步改善高校行政管理的办公设备,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加强对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3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目前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臃肿,人员配置重叠,通过进行有效的组织结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有一些高校目前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之一,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费用低、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优点。高校要逐步改变原有的层级过多的结构,尝试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管理部门因为直接与师生接触,对于老师与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和诉求掌握得比较清楚,可以为师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还可以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沟通的有效进行。
三、结语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方面来看,采取科学有效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模式能够促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构建以人为本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篇五
摘要
:在我国高校改革进程持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也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去行政化与“服务型”行政管理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开展“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校去行政化;服务型;行政管理
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趋向,以及学校自身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向。而在高校改革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意识到这种学术权力受行政权力压制的情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时代发展。笔者将主要通过学校自身内部行政管理的视角,在研究高校去行政化必要性的同时,研究“服务型”行政管理走向的具体策略。
1高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的原因
1.1行政权力的相对主导性
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的表现之一,是行政权力在管理活动中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出现行政权力压制学术权力的情况发生。不少高校在进行学术成果汇报、院校课程设置、教师职称评定以及专业学科审查时,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本应由教授学者进行专项主持,但现实情况是由于行政部门的干预,专家教授所拥有的学术发言权被逐渐削弱。而且不少学校的学术机构人员,甚至直接由校长、院长以及系主任等领导层担任。高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不仅会出现行政权力垄断高校运作的现象,管理活动取代学术活动也会降低教授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追逐权力的不良风气使高等院校未来的发展逐渐与其自身的核心价值取向相背离。
1.2学术权力的相对弱化
学术权力在教育界中一直处于拥有分配资源,以及制定规则的绝对地位,但由于高校内部管理逐渐趋向行政化,开始出现学术权力相对弱化的局面,因此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分配学术资源配置、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以及组织学术决策等方面的话语权,也受到行政权力的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便出现一种“基层学术单位事务不需要学者教授们的参与”的错误观念。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在学术权力被弱化的过程中,渐渐丧失原有的学术意志,并潜移默化地趋向于“行政本位”,出现思想作风上的行政化。例如,不少学者通过行政手段解决学术事务,就是学术权力相对弱化的具体体现。
1.3行政权力的相对官僚化高校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促进高等院校自身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开始逐渐的反客为主,占据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主导地位。行政人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往往以命令的方式对学术事务以及教学活动进行管理,这种缺乏为科研人员主动服务的管理理念,不仅与高校设置行政管理机构的目的相背离,也在官僚化的作风下,降低了学者进行科研活动的热情,同时也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2高校开展“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问题的逐渐显露,人们对其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迫在眉睫。国家也对高校改革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出“高等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配套政策的完善,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努力克服行政化的过程中,进行对行政化管理模式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变革”。但需要明确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并非对行政体系进行取缔来实现“教授治校”,因为校园事务过于琐碎和繁杂,需要由专门的行政专员进行处理。如果管理活动都由教授组织,不仅会耗费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会在降低管理质量的同时,影响教学学者们的本职工作。通过政府行政管理与学校内部行政管理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当前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于行政化,主要是受“管制行政”的影响,所以只有运用“服务行政”的观念,对高校内部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内部管理的去行政化。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主要指行政机构以社会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为服务主旨,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健全对“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积极地完善服务体系及制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推动高等教育未来更好地发展。笔者通过对高校开展去行政化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服务型”管理模式,都需要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高等院校想要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就要抑制行政权力过于膨胀的现象,通过减少行政权力行使职权的范围,削弱其对学术活动的参与。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充分了解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合理对二者职权进行划分,明确具体环节、活动、事务由何者负责,从而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合理分工,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活动中,实现二者互相配合、互不越线、相互监督以及互不取代地行使各自职权。
第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服务型”管理模式,需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以师生合理的服务需求作为开展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责。因此,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官僚作风进行改变,将服务理念作为行政管理的核心价值,以师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开展管理活动的基础,从而推动高等院校去行政化,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进程。
第三,去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服务型”管理模式,需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以民主管理作为开展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管理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去行政化改革转为“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高校的决策管理不再被领导把控,而是通过对师生、家长、社会服务对象意见的收集进行决策,在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管理重要性的同时,完成“服务型”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3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具体策略
3.1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林大正曾经说过:“授权就像放风筝,部属能力弱线就要收一收,部属能力强了就要放一放。”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对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行政管理体系的变革。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做好对学术研究与教育事务的服务,因此行政管理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打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同时,实现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职能。所以行政机构的人员需要改变行政化的管理理念,把为学术服务、为教育服务以及为师生服务等思想,作为开展行政管理活动的核心价值理念,发挥专家学者以及科研工作人员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在民主管理的理念指导下完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
3.2对管理职能的转换
高等院校需要将服务师生作为主要职能,来落实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活动。因此,需要改变行政权力对高校事务大包大揽的现状,在管理好行政事务的同时,积极地与学术权力相互配合,从而进行“服务型”管理职能的转换。行政管理者也要改变其参与管理活动“主导”地位的思想,使教授学者能够有效地进行对学术成果汇报、院校课程设置、教师职称评定,以及专业学科审查等活动的专项主持,充分地为学术组织提供良好风气的教育环境。另外,行政管理者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以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来,加强对师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高校内部管理向“服务型”发展的目的。
3.3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
高校想实现由行政化转为“服务型”的内部行政管理,就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对服务质量与管理效率进行双重提高。第一,高等院校需要对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进行变革,通过对中间层行政职位与组织进行适当的削减,建立起扁平化、科学化以及简约化的行政组织结构,在实现基层组织结构完善的同时,做到管理重心的下放。比如,现阶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都在期望对学部制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削减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第二,高等院校需要通过对职务评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以及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建设的加强,做到与行政体系的相互独立,并使学术机构拥有不受行政管理干预、能够独立处理事物的权力,积极改变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趋向行政化的现状,为其回归学术本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高校可以建立“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等综合性的服务组织,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从行政化转向“服务型”的变革。
3.4对服务机制进行完善
高等院校通过对服务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以及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实现对“服务型”管理体系的建立。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机构与各类的服务对象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当社会服务对象提出正当要求时,可以迅速及时地给予回应,并积极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解决。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对微博、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有效运用,作为与社会服务对象的交流平台,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来达到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的双重提高。另外,为了对服务制度进行更好的完善,高校需要通过对服务评价制度的构建,组织师生真实地对行政机构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与监督,来帮助行政机构在改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建设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2]孙祎.高校去行政化与“服务型”行政管理的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6(9):172-173.
[3]林祥柽,范丽娟.服务型行政管理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11(1):3-4,24.
服务行政管理论文 篇六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我国电子档案开始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因为电子档案的使用,各行业具备更大的发展优势;将其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能为整体提供方便。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能促使其服务工作的执行更为便捷。本文对相关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电子档案;服务;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随着现代社会的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应用,保证各个发展领域的有效执行。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基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整体上存在较多缺点。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实现档案电子化,并应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能维护整体的安全性。
一、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是社会组织在实际办公以及管理工作中,基于对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利用,通过视频、图像以及音频等多个形式进行传输、储存。与传统档案是相对的。在社会实践发展中,电子档案的使用,具备更高的参考价值。在整体上,具备一定特点。如:电子档案信息为我国的大数据信息,需要利用现代化设备才能对其使用。如:电子档案需要通过计算机等设备才能对信息进行传输,消除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对电子档案进行保存期间,不需要为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二、电子档案服务的优势
(一)电子档案的服务,能促进工作效率的稳定提升。基于信息化发展要求,计算机的使用具备更大优势。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能保证工作效率的提升。比如:使用传统档案,在信息录入的时候将消耗大量人力,还需要利用文字进行储存和统计,无法在整体上维护其准确性。但是,电子档案的使用则不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储存,简化了档案的录入和管理工作,也能在整体上增强其可靠性,将其引入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将为整体提供较大帮助。(二)档案分享效果得以增强。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中,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发展,也能展现良好服务。对于传统档案,在信息搜索以及提取工作中,将更为复杂,不仅发展中规模更大,实现的长距离档案调节工作也很不方便,从而导致档案损伤等问题的产生。因此,转变传统档案,实现档案电子化,能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基于现代化办公软件的应用,各个人员进行档案搜索的时候更方便,增强其准确性,也能获得良好的档案分享效果。(三)降低档案的管理成本。在高职院校中,使用电子档案能为信息保存工作提供方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使用成本和实施要求。使用传统档案对周边环境温度要求高,当处于比较潮湿和干燥环境下,将引发档案问题的产生,并造成更大损失。同时,为了实现绿色校园建设,使用电子档案也能达到资源的节约性,保证档案信息在更安全的环境下保存。(四)提升档案的传输速度。当文件资料数量巨大的时候,基于传统的方式,需要使用车对其运输。但是,电子档案的使用存在较大不同,仅需要利用储存卡,能实现信息资料的传输。所以,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下,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并对电子档案进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提升其传输速度,也能保证整体的安全性。将其应用到高职院校中,进行信息传输工作更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传统档案信息传递需要邮递方式,在对其传输过程中,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将引发文件的丢失或者损坏,也会在整体上造成更大损失。因此,电子档案的使用,不仅能提升传输速度,也能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三、电子档案容易产生的风险
(一)安全性。电子档案储存期间,占据的空间小,能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但是,该特点也导致电子档案面临损坏和丢失的风险,并造成不良后果。在大数据信息化发展时代,对信息数据进行储存,都是字体和标识。在该情况下,将产生相同的档案,当无法对其真实性进行区分的时候,将给人们带来较大损失。同时,随着网络普及速度的加快发展,导致很多工作存在信息修改现象,所以,其安全性要更加重视。(二)完整性。传统档案中,将其应用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将出现一些错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修改。对于电子档案,能对大量的行政管理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批量工作,能促进工作效
率的稳定提升。当发现其存在问题的时候,也能对其有效修改。尽管如此,电子档案储备的环境更为开放,如果无法实现信息更新,将引发信息不足等问题,对其使用期间能导致资料不完整。(三)长期性。在大数据发展下,电子档案成为主要发展趋势,也展现其新的发展领域。将电子档案应用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体上,是需要设备来实现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设备也需要进行更新,当设备产生问题的时候,很难找到适合的硬件对信息资料进行读取和储存,从而影响电子档案的使用寿命。
四、传统档案向电子档案转换,服务好学校行政管理
(一)构建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实际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执行,需要在工作中,为其建立相关的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的成立,能将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进行结合,也能在管理工作中,保证人力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所以,在实际建设和发展下,需要基于相关要求,为每个文件设计一个电子文件链接,也要为纸质档案设立合理的存放位置,保证档案目录数据库在使用的时候更合理,为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查询、检索工作等创建条件。在为其建立电子档案的时候,需要使用更为专业的软件,以促进电子档案使用期间获得更大方便。根据现代大数据的发展要求,可以在使用期间,提供计算机软件,并在计算机中为其设立几个目录,以达到电子档案的存放目的。对于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要以数码照相或者扫描的方式对其储存。当将纸质文件进行转化后,电子档案会在是数据库中产生。针对现存的电子档案,还需要对其备份,以免受各个因素的影响导致丢失等问题。对于电子档案中目录的设立,需要根据其级别和权限,禁止他人对其修改,以维护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在这种发展形式下,高职院校师生不仅能查询电子档案,也能维护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二)实现电子档案的应用。为了在高职院校中对电子档案充分应用,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学校的具体条件以及行政管理情况、档案的服务情况和建设情况等。并通过校园网、公共网以及政府服务网等对其服务,保证在最大程度上促使电子档案价值充分发挥。第一,对学校局域网的应用。电子档案能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服务,所以,在实际使用期间,基于对学校局域网的应用,能为其开展服务平台,保证学校的师生都能基于网络访问电子档案,达到信息的共享化。当打开档案目录后,可以输入文件名,以最快的速度对目录进行查询,保证能获得档案信息。第二,政府服务网的使用。在高职院校实际发展过程中,实现行政管理工作,都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基于政府服务网的使用,为其构建服务平台,能提高学校的实际发展地位,增强其影响力。比如:在服务平台中,教师共享学生的学业情况,实现档案信息的在线使用和在线查询,能为工作的执行提供指导意见,也能根据实际情况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从而为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公众网的使用。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是对社会进行服务,为其构建交流平台,构建电子信息档案,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基于公众网的使用,在服务工作中,不仅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发展需求,也方便学校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对社会信息进行采集与收集,保证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应用。同时,在服务工作中,也能有针对性地对行政管理进行调整,维护学校的积极发展方向。当前,通过对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电子档案在服务发展中具备更大优势,高职院校也在逐渐转变。但是,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大数据发展时代,电子档案的应用能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各个环节中,也能对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多个问题进行应对,但并不是短期内才能完成的,还需要实现高职院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对电子档案充分应用,保证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实现电子化工作,从而为高职院校的积极发展提供服务。(三)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实现管理工作,促进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该系统中为技术资源与信息资源,能在整体上对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也能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实现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在高职院校实现的自动化发展背景下,电子档案成为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面对这些复杂信息,需要将办公自动化与电子信息档案进行结合,以促进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也能符合当前的行政管理需要。
五、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在大数据发展时代,基于工作中的实际要求,实现电子档案的应用,能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也能为工作整体提供方便,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也实现传统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变。
【参考文献
】
[1]程晓英.高校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3):94-96.
[2]林琳.谈高等专科院校人力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16(3):76.
[3]陈月嫦.浅谈技工院校免学费学生资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7(18):31.
[4]孔德明.试论高职院校档案部门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传承,2013(4):58-59+61.
[5]陈月嫦.浅谈技工院校免学费学生资助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卷宗,2015(11):542.
[6]李彦.做好大中专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行政管理,2017(5):300-301.
[7]陈艺娟.职业院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探讨[J].职业时空,2012,08(3):72-73+77.
[8]郑慧.卫生职业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甘肃中医,2010,23(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