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篇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培养数学思维的必要性、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以及培养数学思维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他们的数学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通过培养数学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次,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最后,培养数学思维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效果。培养数学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此外,培养数学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和情境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篇二: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项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将从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思维、提供趣味性的学习材料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首先,创设情境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其次,培养数学思维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数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提供趣味性的学习材料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生动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项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思维和提供趣味性的学习材料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篇三
篇一
摘 要:
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在于获得思考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习惯应当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学是锻造孩子思维、培养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加大重视程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既不适应新课程改革标准,又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这种背景下,主要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思考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为此从小培养孩子有效的思考习惯是极其必要的。
数学是一门周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培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是极为常见的,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崇拜与惧怕的双重矛盾层面。
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提出疑问,不利于学生主动发表看法,显然阻碍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大力改革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才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
很显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空间与良好氛围,使他们有勇气、有胆量、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观念,不再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是完全正确的,从而发扬自己的独立个性,培养独特的思考方式。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使他们从小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长此以往,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难实现。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所创设的情境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是培养有效思考习惯的良好开端。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从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中走入生动真实的环境,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与图形》,单纯地灌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显然是低效的,简单地在黑板上呈现图形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自带一些相关实物,如,魔方、铅笔盒、足球,让学生进行现场分类。
这个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过程,能够为他们营造直观的观察情境,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体,以及思考这些物体的共性之所在。
这种情境创设下能够刺激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主动思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三、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学习方式至今还未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
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交流与沟通。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歧与讨论中能够吸收同伴们的观点,同时思考各自观点的利弊,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借鉴。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简单的统计》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统计一种生活现象,如家庭使用电脑的品牌种类或者家庭收入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各种统计图,并分析各种统计图的优劣,阐述自己得到的启发。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思考并分享观点,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动态的学习中,学生的思考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考习惯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生有机会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这个过程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动手操作能力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在掌握知识方面有所优势,却无法启动自己的大脑装置,提高思考能力。
尤其是数学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科目,因此,重视组织实践活动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获得认知。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现场展示人民币,先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认知,然后可以举行换钱活动与购物活动,让学生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去选购不同的.物品,让他们思考怎么合理使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在这种简单的实践中,独立思考如何用手中的钱换取同等的钱等,在不断尝试中既掌握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总之,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改革意识,从以下方面入手,将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有效落实。
首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再次,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最后,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思考习惯。
参考文献:
[1]廖志明。
试论新时期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习惯[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
[2]沈艺华。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
篇二
摘要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倾听与阅读 思考与合作 发现与应用 整理与构建
一、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
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
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
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
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
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
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
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
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
”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
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
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