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论文 篇一: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摘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300名大学生的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自尊、自我效能和应对策略是影响心理健康对学业成就影响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其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其个人成长和发展,还会对其学业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包括心理健康量表、学业成就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应对策略量表。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r = 0.65,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自尊、自我效能和应对策略在心理健康对学业成就影响中起到重要的中介或调节作用。具有较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水平的大学生更能积极应对学业压力和困难,从而提高学业成就。此外,积极的应对策略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提升学业成就。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强调了自尊、自我效能和应对策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其学业成就的提升。
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论文 篇二: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率的增加,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500名青少年的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和社交媒体使用方式是影响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体、维护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交媒体使用;青少年;心理健康;使用时间;使用动机;使用方式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的使用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随机抽取500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包括社交媒体使用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和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等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关联(r = -0.45,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社交媒体使用动机和社交媒体使用方式在两者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中介或调节作用。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主要出于消遣娱乐的动机和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可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合理规划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引导积极健康的使用动机和培养正确的使用方式对于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强调了社交媒体使用时间、使用动机和使用方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教育机构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的引导和管理,促进其合理使用社交媒体,维护其心理健康。
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论文 篇三
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论文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应用心理学研究生论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学生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次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带普遍性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未来抱有很高的理想,由于高考失利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而进入高职院校,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的贫困地区或城市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徘徊于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2.学习上的困惑: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许多学生已习惯了由老师领着走.到了高职院校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追求实用,而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
学生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以扩展和提高自己.由于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务实心理,也使学习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坚持.
3.困惑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
,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对于如何进行异性之间如何交往、如何恋爱在观念上是模糊的,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充满,富于幻想,但因认识偏差、阅历较浅,对于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偏差,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4.交友上的障碍: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舍友、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刚入学的学生不善言辞和存在自卑心理,不知如何去与人交往,如何去寻求新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自已的交友,学会了孤独,习惯了独来独往,从而造成了性格上的怪异.
二、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被误认为“次高等教育”,部分用人单位也认为,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及本科生,在职业技能上无异于职中(高)生,在职业操守等方面其可塑性不及职中(高)生.社会评价体系与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2、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高职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其行为和情感处于复杂与矛盾的多事之秋,且大多存在“心理闭锁”的倾向,想与人交往又害怕交往,渴望接触异性却又缺乏勇气与方法,心理上感到孤独,寂寞,看问题主观、片面、偏激、敏感且多疑,经常有不由自主的破坏性冲动.
3、学校和家庭因素.学校的条件不尽人意,课外活动适合自己参加的很少等原因,也会使学生感到失落、空虚、无聊,乃至心理失调.而学生的家庭状况,教育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单亲家庭、纠纷家庭等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情绪之中.
4、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只是过分的重视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需求却疏于引导,当学生独自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就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高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高职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北京心理学20068;
[2]王希永田万生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3;
[3]周家华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4]徐晓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科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