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工业 篇一
标题: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报告
一、引言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外出考察调研。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我们调研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对工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二、调研目的
1. 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包括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情况;
2. 探索我国工业发展的趋势,包括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3. 分析我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4. 提出促进我国工业发展的建议,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措施。
三、调研方法
1. 文献调研: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报告和统计数据,了解工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2. 实地考察:走访了多家工业企业,包括制造业、能源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了解他们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情况;
3. 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工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
1. 工业发展的现状:我国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 工业发展的趋势:新兴产业将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绿色发展也将成为必然选择,促进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工业发展的挑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措施;
4. 促进工业发展的建议: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措施的落实。
五、结论与展望
工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措施的落实,以实现工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外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工业 篇二
标题: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调研报告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我国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外出考察调研。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我们调研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对技术创新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调研目的
1. 了解我国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现状,包括研发投入、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
2. 探索我国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趋势,包括新兴技术、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3. 分析我国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4. 提出促进我国工业发展中技术创新的建议,包括政策支持、合作创新等方面的措施。
三、调研方法
1. 文献调研: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报告和案例,了解技术创新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经验;
2. 实地考察:走访了多家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园区,了解他们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和市场应用情况;
3. 专家访谈:与技术创新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技术创新的看法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
1. 技术创新的现状:我国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升;
2. 技术创新的趋势: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将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转型也将成为必然选择;
3. 技术创新的挑战: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4. 促进技术创新的建议: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合作创新和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
五、结论与展望
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合作创新和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以实现工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
外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工业 篇三
为提升小学校长学校的管理素质,学习外地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开阔视野。20xx年4月29日至30日,在青州市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部分教管办领导、小学校长赴淄博市金茵小学、莱芜地区丈八丘小学参观考察学习。
4月29日下午我们从青州市教育局乘车出发,首先来到了金茵小学,听取了杨世臣校长对学校整体情况的介绍,参观了学生教室、活动室,教师办公室等。金茵小学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现代化小学。学校本着努力倡导现代化管理和个性化发展的办学理念,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学校教育设施齐全,一流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书画室、仪器室及现代化的教师办公室,展示了现代教学的广阔天地。高标准的塑胶跑道、塑胶地面的室内外标准篮球场一应俱全,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强健体魄;植物园、图书角、吸引孩子们去发现自然世界的奥秘??
金茵小学的“童心阅读”,随处可见的孩子们身影,到处散发着缤纷的气息;迎面走来的教师们,用真诚的微笑与忙碌的脚步声,告诉我们工作的激情;窗外停驻,细细聆听,那课堂中激荡的智慧,张扬的个性正溢出窗外。就连墙上的金色牌匾——省示范小学、省标准化学校、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校本教研室示范学校??等,如同一树的累累硕果,告诉人们,这里的人们早就进入了采收的季节。
在金茵小学,教师们对自己进行了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不羡慕别人开花时的灿烂,只是努力将自己的枝条与天空更接近。他们的成长与读书密不可分,自己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们进行自我生态化评价,让自己的结果自己做主。为了让自己给自己打一个满意的分数,他们积极参与“读书会”、“自主团队”、“教学交流日”、“幕省”等活动,让自己的在花期中形成风景。学生们如脱兔般活跃在操场、科技活动小组、学校的各类艺术节和各种学生自主社团中。
在金茵小学,你会眼见得,那一树一树的花开。那树与花,用爱、用暖、用希望滋养着。 之后,我们一行乘车到达莱芜,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来到八丈丘小学听取了董金玲校长的报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透过八丈丘小学,我们看到了农村小学的希望。
教育腾飞源于理念超前。理念决定行动,行动才有收获、发展。通过学习、感悟,我们感受到八丈丘小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超前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说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师生情感地投入。八丈丘小学遵循教育规律,不急功近利,注重情感育人。他们保持人员稳定,保证教育教学的连续性。他们的老师相对稳定,老师就把目光放远,注重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注入活力。学校对每位老师进行调查分析,促其成长。给教师留足了教学空间,让他们可以放心地着眼于长远,不专注于短期的蝇头小利。从学生地长远发展入手,进行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 这里的教育是厚重的,校园充溢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气息。校园里没有太多形式上的东西,学校四壁形成文化长廊,校园里很多警示牌、名人名句,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交谈中,董校长说感觉做领导压力很大,不仅要做好行政上的事,还要做业务上的引路人,只有不断学习,在教师面前才有发言权,教师才会信复,教师才会心甘情愿投入教学。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来自教师的一种人格的力量和智慧的潜在的辐射、默默地浸润,这种人格力量和智慧精神必须是在课堂之外、教学之外、学习之外进行修炼的。丈八丘小学的老师正是抱着这种理念在完善、修炼自己,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也是教育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以往只顾埋头于教学工作,悉心于学校管理,陶然于自我学习,并不太注意丰富自身的底蕴。我们认为把成绩搞上去,教育教学的全部使命就算完成了,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现在看来,这种定位是狭隘而浅薄的,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是片面而幼稚的!从中我们也更深刻地感悟到教育局开展的教师全员读书和全员培训的良苦用心。启示我们不论教师还是校长,必须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教师主动源于心生敬佩。这里教师的工作是主动的、快乐的,不喊累,不要报酬。办公室里我们看到老师在认真地批改作业、精心地备课。教师的主动源于敬佩。敬佩学校的科学、人文管理。学校的教师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教师们争着向前,惟恐落后。敬佩学校领导的率先垂范。丈八丘小学的领导,是教师敬佩的人。他们是教学中骨干的骨干。他们身先士卒,要求教师做到的,他们自己首先做到。领导都这样做了,教师还有退路吗?
本次考察学习,我们既学到了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又让大家新身经历目睹了祖国的美好河山,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校长们纷纷表示,回校后一定结合本校实际,好好反思,努力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外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工业 篇四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007年
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依靠我市面临的发展条件,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非常多,只能从中选择重点扶持发展。可以肯定地讲,未来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要准确的把握特色,就必须清楚资源状况和发展条件,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前提。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我们总的体会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正在成长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受煤、焦、铁产业高利润影响,民间投资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民间增加投资。然而,多年来受煤、焦、铁等产业高利润吸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07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54850万元;而同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6954万元,只有第二产业的。随着煤、焦、铁资源供应日趋紧缺,今后若干年内煤、焦、铁产业继续保持高利润,民间投资仍加速向这些产业流动,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仍将不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解决农产品加工业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涉及领域宽阔,优势产业不突出。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涉及粮食、畜牧、干鲜果、蔬菜和中药材五个领域,但没有一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后必须解决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三)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整体上看企业规模还是偏小,在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如上述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其中进入省“1311”规划重点企业的只有一家。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的资源实力、技术能力都很弱,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产品研发机构,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当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见到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扩大企业规模。
(四)管理水平落后,产业素质不高。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特色明显、质量上乘,市场销路也不错,但企业发展却困难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发展轨道。深入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认为只要质量好,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殊不知,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认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区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还缺乏营销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生产,千方百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上新产品,对市场营销投入很少,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规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队伍。形象地讲,就是“正规军”式的生产,“游击队”式的营销。再如缺乏标准意识,许多企业产品规格不标准、包装没档次,甚至没有条形码,更赶不上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标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没有发展规划,重复建设严重。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某些领域加工能力已经超过我市现有的农产品产量。以玉米加工业为例,到2007年底全市正投资、在建和筹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产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没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编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市政府编制的《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今后五年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市委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确实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使之成长为优势产业,就必经编制并实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二)找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立足点。
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据明显优势。例如内蒙古的奶制品业和羊毛加工业。这种形势下,我市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就必须找准立足点,应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针。特即特色,我市盛产多种特色产品,如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在这些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变成市场优势;精即精细,不因为特色农产品为我市特有而粗制造,要精工细作,把质量提高;高即高标准,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来推广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可研究制订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三)找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领域非常广,但都没有做强做大。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一把抓,都变成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只能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选择特色和重点进行深加工,并全力做强做大。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若干年我市应重点扶持三大产业:一是核桃加工业。以古县、安泽一带特有的核桃产品为原料,制订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产品开发,使核桃加工业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枣子加工业。永和枣子个大肉厚不生虫,别具特色,多年来畅销不衰,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特色产品,最近又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绿色环保产品,但多年来一直卖的是原产品,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产品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也上不去。应充分发挥永和枣子这个历史名牌产品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市的红枣产业成长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现代新型产业。三是中药加工业。近年来襄汾生地和安泽连翘产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1/3和1/4,在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红枣一样,卖的是原产品,产销量虽然大,但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影响却不大。应借助已占有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中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吉县苹果、隰县梨、浮山小米和蒲县莜麦也很有特色,可鼓励相关县和相关部门发展深加工。
(四)确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
综观国内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不外两种形式:一是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例如河南以双汇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业和内蒙以伊利、蒙牛为主体的奶制品加工业;二是企业集群,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产业和我省太原一带的陈醋产业。分析我市情况,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都符合我市实际。也就是说,今后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可采取两种战略,即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和企业集群战略。对那些产量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对那些产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开发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艺品等等,应采取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即鼓励众类中小企业或同时生产相同产品或相互协作生产相同产品,通过大量中小企业同一集群形成的规模优势,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产业优势。
(五)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近年来我市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地看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优势,对企业投资尤其是外部大企业投资缺乏吸引力;二是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是几百年上千年传下来的老品种,很难适合现代化的流水线加工;三是有污染,目前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就必须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检测标准,而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煤焦铁铸电等产业包围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根本达不到生产有机绿色产品的要求。我市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产业、企业、要素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体系。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没有完成,要加快发展,政府还必须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应着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煤焦铁铸电等产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流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市煤焦铁铸电等行业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资金。尤其是煤矿企业,近年来面对市场短缺,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市政府应研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成立由政府牵头,企业、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银企之间交流增强、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双方之间的信用合作。三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确保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的增加速度高于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联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新审视资金投入办法,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此提高现有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领导是否重视,特别是各地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宣传工作,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重新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在今后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使农产品加工业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深入审批制度改革,在严格落实产业政策的同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克服政府宏观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外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工业 篇五
院领导:
根据20xx年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目前,新专业申报准备工作也正有序地进行,本着为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也为了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合理性发展,规范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工作,现申请对拟申报的新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对已开设类似该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取长补短,并结合自身的教育优势对专业进行合理化的设置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对已涉足该专业岗位领域的企业公司进行调研,使新专业的设置及课程安排能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社会岗位群的发展要求,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加快教育创新的步伐,以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
目前,我院的新媒体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处于摸索和起步的阶段,对已经开设专业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同时也对正在筹备申报增设的新专业也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及规划,这样必然会对我们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造成许多不合理性,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学校资源,影响了学校声誉,降低了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需要走出校门,走出景德镇,到教育比较先进的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进行社会需求的调研,这样更有利于我校对新专业的申报以及以后对专业课程的设置。
外出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工业 篇六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XX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