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精彩3篇)

时间:2015-01-05 06:14: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本篇调查报告将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渐增长。201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总资产规模达到了5.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2.3%。尽管与中国本土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仍然相对较小,但其增速明显快于本土银行。这一趋势表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增强。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受益于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为外资银行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机会和便利条件。此外,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也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资银行能够借助自身的品牌优势和专业服务能力,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然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中国的金融市场竞争激烈,本土银行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客户基础和广泛的分支网络,对外资银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其次,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准入条件和监管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法规和规定,这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外资银行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此外,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限制,如外资银行的股权限制和分支机构数量限制等,这也对外资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外资银行仍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并积极寻找机遇。一方面,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与本土银行的合作,共同开拓市场,分享资源和技术,并提供更多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和扩大分支机构的数量,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增长趋势,但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外资银行有望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壮大。同时,外资银行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态势,灵活调整战略,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三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

  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来看,银行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开始于在20世纪60年代,并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到1985年的美国银行的国际性收缩而出现停顿。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东欧和拉美等地区的银行私有化快速发展,外资银行对这些国家的银行进行收购的行为迅速增加,导致国际银行跨国经营行为再次兴起。2001年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签订了金融服务协议,并承诺在五年内逐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在五年过渡期内,我国认真履行承诺,有序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促进了外资银行的加速发展。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了人民币业务,自此我国银行业进入了的全面竞争时期。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外资银行放缓了在华扩张的速度。例如,2009年渣打、花旗分别仅新开了一家分行。而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的2年沉寂后,2010年,外资行在华扩张势头又开始加速。渣打中国行长林清德表示,该行计划未来以每年在内地3个城市开设分行的速度扩张,到2010年底,分支机构已经增至60家。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了解外资银行投资中国的原因,将有利于国内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进而引导国外资金更为有效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因此,我在假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巧妙利用互联网、文献以及现场调查等各种信息搜索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搜集了一些有益的资料,整理以后,经过较为全面的思考,提炼出以下这篇社会调查报告。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外资银行在华主要发展阶段

  回顾外资银行在中国至今为止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是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增长到适度调整再到加速的这样一个发展路径。

  1。1979年至1993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和起步发展期。1979年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代表处,两年后的1981年中国出来第一家外资投资的银行营业性机构,此后的十二年里,外资银行在中国快速增多,到1993年年底在我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经达到了76家,因此,增速大约平均每年为5家机构

,到这一时期,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89亿美元。

  2。 1994年至1997年,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快速发展期。发展到1997年底,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迅速增长到164家,在这四年里一共增加了90家,增速为每年20多家,大约是前一阶段速度的4倍;到这一期间的期末,外资银行在众多的资产总额已经高达380亿美元,四年内这一总量增长了3。3倍,年增长率高达82。5%。

  3。1998年至2001年,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调整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的冲击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导致的影响,使得国际银行业在华投资步伐有所减缓。到2001年底,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只是达到了177家,在这四年里一共仅增加了13家机构,增速为每年净增加不到4家,比发展初期还要小;资产总额也只是增长到了450亿美元,四年内一共增长18%,年增长率仅仅达到了4。5%。

  4。 2002年至今,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期间,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77家迅速增加到了211家,比前期一共增加了34家,增速为平均每年增加超过11家;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则增长了54%,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8%;同期,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开始并发展迅速,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一共增长有1。3倍,年增长率高达43%。外资银行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对于上一个阶段明显恢复了增长趋势。

  (二)在华的外资银行经营现状

  自2001年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特别是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融入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中,外资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

  1.外资银行经营条件与中资银行趋同。入世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变化是实现了中外资银行监管法规的统一。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业务范围与中资银行一致,可以向各类客户提供存贷款、债券及衍生产品交易、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QFII)等业务,并遵守与中资银行相同的.资本充足、授信集中度、流动性和拨备计提等监管要求。

  2.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布局和结构合理均衡。截至2011年6月末,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243家)和1家外资财务公司,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76家银行设立了92家外国银行分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设立了207家代表处。除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国际大银行外,外资银行群体中还增加了不少擅长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等领域业务的银行。

  3.外资银行整体经营稳健有序。在资产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抵御能力、稳健发展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入世以来,外资银行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33%;资本充足率达到18。2%,其中核心资本占到90%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252%。

  4.法人银行成为外资银行在华主要存在形式。为阻隔境外风险传染,许多国际知名银行已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本地注册法人银行,积极推行本地化经营策略。

  5.外资银行业务本土化趋势更加明显。目前,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份额已从加入WTO前的12%稳步升至68。5%,彻底扭转了以外汇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外资银行的中资企业客户贷款占各类客户贷款比重为36。8%,比加入WTO前增加30个百分点;境内居民贷款从零起步,已达到全部个人贷款的45%。

  基于中国市场良好的业绩表现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跨国银行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和支持力度,部分银行还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区在联通欧亚市场方面的作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拓展中国业务。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基本动因

  (一)追随本国客户

  从上面的表1中数据显示出,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的数量的增加是和这些银行母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走势呈现出一致性。这就说明,由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增长,跟随本国客户在中国的投资步伐,扩大服务本国客户的范围确实是许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

  这种趋势也可以被验证为,一个国家在华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水平高低也是影响该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在下面的表4中是十个国家在2005年前的十一个月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和这些国家的银行在中国所设立的分支机构数目,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在华直接投资额较高的国家,该国的银行常常拥有的在华银行分支机构也相对较多。

  如表2数据可以得出的走势所示,一国在华投资规模曲线与该国银行在华分支机构数目趋势线呈现出一种高度关联性的特征,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在于服务本国客户在中国的投资业务。

  (二)开发东道国当地市场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高位运行,近年来国民经济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不过,中国的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完善还显得较为滞后,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金融技术水平以及金融创新能力等都和很多跨国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些国际大银行都有一些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找到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已经在中国市场开展了业务的外资银行的经营情况分析,这些银行的客户群体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母国的原有客户的范围,实际上,在中国本地市场经营状况良好的一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高端个人客户都已经进入了这些银行的业务发展范围。到2006年底,人民币业务的全面放开进一步促使外资银行的客户群向着中国的本土居民开放。因此,“服务东道国当地市场”的原则也已经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动因之一,这些银行以占领中国更多的金融市场份额,希望通过市场的扩容和中国市场快速发展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我国日益开放金融环境吸引

  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的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而到了1985年,我国有关部门决定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可以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了配合上海浦东开发,上海地区也开始对外资银行开放。两年后年,我国又批准沿海的7个城市成为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区域。此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到1998年7月,中国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出的一系列承诺,例如,在人民币业务经营方面,自加入世贸组织起,我国就同时开放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四个城市的市场;并在加入的1年内,陆续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和武汉这几个城市的市场;而加入世贸组织2年内,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也将成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地区;加入后3年内,昆明、北京和厦门也将加入这一行列;加入后的4年内,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也将成为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区域;加入后5年内,对外资银行的所有地域限制将全面取消。在客户限制方面,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金融机构有权向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可以向所有的中国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此后,在2005年12月,我国除了按照承诺开放了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人民币业务外,进一步将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和南宁这些城市也列入了开放区域,因此,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大。2006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2006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06年12月,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我国对外资银行业的管制也有放松的趋势,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的回升趋势,而且增长强势。

  在提供业务和产品服务方面,除一般银行业务外,外资银行还可以提供包括QFII、保险代理业务、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业务、国债承销业务、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在内的属于我国自主开放的业务和产品 。可以说,在华外资银行已经像中资银行一样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银行业约束的环境逐步宽松后,中国市场对国外投资的的吸引力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三、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研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动因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资银行在我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从而争夺长期优质客户的一些基本策略。

  1。中国银行市场在中国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逐渐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和本土银行都对参与国际竞争以及与外资银行进行全面竞争都还没有做好全面的准备。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三来一补”型的经济形式,而且三资企业也过度依赖于国外资本的现状,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获利机会。同时,我国银行业在这些领域却没有良好的金融产品,导致竞争力不足。在我国金融业正深化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作为我国政府和银行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金融创新速度,快速有效提升自身市场经营能力,通过打造符合跨国公司及三资企业需要的多种金融产品,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工作,从自身出发,舒缓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市场压力,从而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以此立足向国际金融市场进军。

  2。中国1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要抱有欢迎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1政府也不应该再对本国银行业继续坚持过于严格的限制性管制。而要实现在放松管制,减少国际摩擦的同时,又要保护本土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多层次、立体的符合银行业发展的组合互补的政策体系就已成为重中之重。应该通过协调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以及金融管制等多种政策措施与管理工具,在优化整合后为中国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3。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我国银行业来说,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外资银行具有在国际上用较低成本获取筹资的优势,因此可以用高于中资银行的存款利率来吸收企业存款,这是三资企业外汇存款业务基本都被外资银行掌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外资银行优势所造成的压力,中资银行应通过在一些传统金融项目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赢利空间。另外,在诸如人民币业务等基本业务领域,政府会优先考虑本土银行。因此,在诸如这类政策倾斜的项目业务上,中资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在业务上不断创新,站稳脚跟,积聚实力,逐步形成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

  结束语

  从笔者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金融市场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成为国外投资中国市场的新形势。而中国1政府,一方面履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时做出的承诺,不断放开本国金融市场,一方面也出于保护本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保护本国的金融市场能够安全发展和金融秩序稳定的目的,要求中国本土银行加快各方面实力的提升。实际上,把最终目标定位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我国银行业来说,要合理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有限市场空间中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这就需要我国银行加快自身建设,快速提升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杨晓军,章永奎,“试论跨国银行的成长理论”,《国际经贸探索》,2000年第2期。

  3。朱峰,“在华外资银行的进入动因,策略和影响研究”,武汉:武汉大学,2004年。

  4。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5。陈坚定,“银行业对外直接投动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上海金融》,2002年第11期。

  6。苗启虎,王海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4年第8期。

  7。王唏,“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8。郑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分析—外资银行管理分析之二”,《新闻世界》,2008年第12期。

  9。谢安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动因的实证研究”,《理论界》,2008年第7期。

  10。张红军,杨朝军,“外资银行进入动因—上海市场的实证”,《上海管理科学》,2008年第3期。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