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一
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在过去的三年中参与了多个研究性学习项目,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的收获和成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高中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需要自己去寻找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并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再依赖于老师的指导,而是能够自己主动去学习和探索。
其次,高中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在研究性学习项目中,我们通常需要选择一个课题或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我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最终得出结论。这种问题解决的能力不仅在学习中有所帮助,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高中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研究性学习项目中,我们通常需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了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团队氛围。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让我学到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还培养了我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总结而言,高中研究性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培养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项目,我不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能力将会对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帮助。我会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二
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过去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有幸参与了多个研究性学习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高中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通常只需要记住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并进行应试性的答题。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需要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这种创新意识不仅在学习中有所帮助,也在日常生活中让我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和挑战。
其次,高中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项目中,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实验、调查或设计模型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去实践,我学会了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也为我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高中研究性学习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在研究性学习项目中,我们通常需要进行报告或展示,向他人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经历,我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他人传达信息。这种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对我在学术方面有所帮助,也在日常生活中让我更加自信和自信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总之,高中研究性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它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项目,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相信,这些收获和体会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斗不息。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三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已经教过的内容有:
1、怎样提问题;
2、怎样把问题变成课题;
3、如何研究课题;
4、怎样查找资料;
5、教学评价。
有些教学内容在本学期教学中有涉及,但没有拿出课时讲授,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要作专门的讲解,如:调查与采访;课题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二、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
1、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实践,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并经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就是训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是思维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开阔思路、知识准备、选择方法。对学生的所有能力训练,都要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教师起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怎样提问题、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如何研究课题。
1、怎样提问题。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1)什么是问题?(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
(2)问题从哪里来?(看到的---即观察到的、触到的---实践中遇到的、嗅到的---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生活中遇到的、想到的---来自外部原因或内部原因的驱使;所有问题都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而来,因此,这些问题又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人的五官感知外部世界后,是否产生问题,就在于人们对此的思考和有没有问题意识了。)
(3)怎样提问题,即提问题的方法;(提炼关键词或中心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提问题;提炼关键词或中心词,从类别、范围、原因、结果、解决五个层次上提问题;运用发散思维的八种方法提问题:
a、横向思维法、
b、纵向思维法、
c、逆向思维法、
d、侧向思维法、
e、分合思维法、
f、颠倒思维法、
g、质疑思维法、
h、克弱思维法)
(4)问题的范畴或领域(所有问题可归为三个领域:社会、自然、自我)
2、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这里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课题。课题是问题的深化,课题是由一些有价值、有创造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的。课题就是针对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的问题。课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内容上课题必须是成立的、合理的、可行的,可以从已知的条件开展实际的研究;二是在形式上必须是规范的,适合用科学的术语或通用的规则来表述。如课题“农村秸秆焚烧问题调查及对策”即由“农民为什么要焚烧秸秆?”“焚烧秸秆有什么危害?”“秸秆有哪些方面可以利用?”等若干问题组成。课题也是有明确意义的科学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将“问题”升华为“课题”,即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课题意识。所谓课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产生困惑、疑问、不解即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构建更深层的心智图式,如“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要研究的问题涉及什么范围或边界?”“我怎样开展研究才是合适的?”“通过我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等。
(2)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在我们所提的众多问题中确定哪个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这要经过我们的分析来确定。
A、作为课题的问题要符合这样几条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这里的创新性与科学家研究中的创新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要求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来说有意义就可以。
B、对问题分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知识基础、时间可能、条件许可、经费许可、学习要求等)的课题。
(1)根据问题回答的要求分类,一般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问题一般属于基础知识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找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类书籍找到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报告的研究形式来完成。"为什么"的问题是属于比较深一层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根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或查阅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怎么办"的问题属于决策类的问题。它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回答怎么办。这就需要研究者全面地、综合地看待问题,做出决策。
(2)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分类,一般可分为:
①读书报告类。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
②社会调查类。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③观察记录类。针对自然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回答问题。
④参观访谈类。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殊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
⑤实验研究类。通过改变受控条件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实验数据、现象和结果,解决问题。
⑥设计制作类。根据自己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明和制作一些模型或实物。
把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确定选择什么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是,作为课题,其文字表达有要求。
C、完善问题的陈述。作为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要清楚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的表述中,要清楚地告诉人们,你研究的课题重点是什么,研究方向是什么,是什么范围内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作为第一次接触课题研究的同学们,他们往往在这些方面模糊不清,因此,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就比较困难。
完善问题的陈述,就是要求我们根据选择课题的原则、问题的分类和课题陈述的一般要求(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对问题的陈述进行完善,使一般的问题陈述变为课题的陈述方式。课题的陈述可以是叙述式,也可以是疑问式。
3、如何研究课题。
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也可以称作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或方案的基本结构如下:
(1)课题的界定与表达:揭示课题的论点,形成课题目标,以指导研究过程。课题名称必须简洁、具体、明确。对于刚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点在教学中可以不作要求。
(2)课题的由来:说明产生课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课题产生的背景。告诉人们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是什么原因激发了你想研究它的。
(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
(4)课题研究范围的具体表述:即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实验实施,资料采集等情况,一般来说课题研究越精深,课题研究范围越小。
(5)研究的方法、途径: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为实现研究目标可用多种方法进行。如: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项目设计等。
(6)研究的步骤、进度:研究的具体规划,确定每一步骤的时间安排。进度必须明确,否则研究拖沓,极易落空。此外,步骤与进度充分体现创造性的整、分、合的劳动,是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7)成果的呈现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
(8)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应当指出,研究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学会将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9)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对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素质、物资情况、经费情况、领导支持情况、时间、空间等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
对这几个步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训练,第一是让他们记住这样几个步骤,第二是让他们熟悉怎样完成这些内容,这也是课题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
当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就要着手收集资料了。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块,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如:从网站上查找、报刊上查找、图书馆里查找、调查、走访、实验等。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四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致力于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协作能力、批判精神、严谨作风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探索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以了解目前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学校将研究性学习定位成学生做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科研能力当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探究,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要求相当高,学生面对这个庞大的工程,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另外,一个课题的完成,通常要耗费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由于学生的常规学习任务的影响,这种单一的长时间的课题研究,往往到最后就流于形式,草草收尾,学生借助网络、书籍,上交一份不是自己研究的研究报告,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学生无论上了多少节研究性学习课,无论研究了多少个问题,书写了多少份调查报告,最终都会成为“瞎子摸象”,偏离研究性学习的宗旨。
针对目前的两大问题:数学课堂的40分钟,惜时如金,用于深入探究的时间不够;研究性学习课题耗时长,学生完成困难较大且收效甚微。于是,笔者考虑,能否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找到两者的结合的平衡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2.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的以掌握文化知识为授课目的和以讲授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教育改革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从十八世纪以来,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研究性学习浪潮。第一次是在l8世纪末到l9世纪初的欧洲,在受“启蒙运动”的启发之后,卢梭、福路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要理性思维”的研究性学习浪潮。第二次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这次倡导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因为实验科学的迅猛发展,为了顺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适应及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人才。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欧美、亚洲等各国,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布鲁纳等人,他们对“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合理性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先进的理论,借鉴各国实践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课程改革得到更好发展。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提出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形成了“问题教学法”。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设计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情况、已掌握的知识、直接经验,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经验情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生成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法”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做”即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操作,在“做”的同时进行反思,最终获得新知识。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带着浓重的研究色彩,是让学生在研究中主动构建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有与研究性教学相类似的主张,他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类似于科学家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疑问,然后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应在探索中发现新知识,把握住学科的基本结构框架。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对高中生开设的社会研究课,说明美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其重视,而研究课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日本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也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学校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办学理念自己J编写教材;第二,综合活动课程注重操作性、体验性,是对分科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第三,综合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较灵活,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安排上课时间,少则一节课,多则一天;第四,综合活动课程的方式多样化,可以打破班级这一基本教学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第五,综合活动课程不是由固定的教师负责,而是由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组织,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前来指导。
世界各国的研究性学习,其操作的方式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学生培养的方向上是统一的,教育理念和出发点如出一辙。
2.2、我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我国古代教育家们智慧的教学思想中早就有所体现,如孔子推崇的“学、思、问”及启发式教学,孟子和朱熹所倡导的批判、怀疑精神。
20xx年1月3l日,《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新增综合实践活动课,至20xx年4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阅读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数学创造的过程。笔者经过观察发现,目前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笔者所在的无锡市第一中学为例,在高二安排了每周一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一般会用半个学期(大概10课时左右)的时间研究一个课题并提交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具体流程是:学生按兴趣自行分组,每组讨论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或者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学生自行分配任务。由于论文完成的周期较长,小组课题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师可能本身对学生所研究问题并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教师未必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说传统教学是“灌输式”的,那目前这种研究性学习就是“放羊式”的。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寻找一个方式,将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掌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优秀文化和规律性知识,同时又能学以致用,通过实践研究积累经验。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五
经过几次较为深入的对鲁班湖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我们已经逐步掌握了鲁班湖的基本情况,这里就我个人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看法和感受作以下总结。
在这次活动中,我任务重点是负责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其中就包括鲁班湖的概况,现有旅游资源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原始资料的收集,以及对当地工作人员和游客的问卷调查资料的收集。这次是我们四个人第一次在一起进行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不够深,以及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就决定了我们四个人必须团结在一起,组成一个集体,用各自的优势去弥补他人的不足,从而
使我们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我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十足的进步。无论是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关键地方,还是在应对社会上各类人物上,我都在这次的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无论是在选择资料内容上,还是在整理资料和统计资料上,我都通过这次活动深刻体会到了统筹安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是在社会实践能力上,还是在社交能力上,我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和进步。通过这次活动还使我们理解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重要性,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又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另外,通过这次活动还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只有一个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能更好地在今后的社会上站住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此,我衷心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机会,使我们的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为我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 篇六
一、选择课题原因
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的制作是我国传统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选择此课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生活小知识,让学生们体验制作的乐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以酸奶的制作为例初步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大致了解酸奶制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和影响酸奶品质的因素。其次,通过研究此课题,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力,还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让我们对此次研究充满无限期待。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了解的酸奶的制作原理
(2)知道酸奶的作用
(3)分析影响酸奶品质的因素
(4)清楚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
(2)进行制作酸奶的实验
(3)讨论并交流
(4)总结并归纳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11月底)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围绕课题在网上查找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
2、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
3、小组内进行课题研究实践;
4、展开小组内经验交流与共享活动。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与其他组交流实践经验并展示课题成果;
2、撰写小组及个人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