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精简3篇)

时间:2019-03-01 04:35:3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篇一:小明的适应困难

在幼儿园中班中,有一个孩子名叫小明,他在入园初期遇到了一些适应困难。小明是一个内向而敏感的孩子,他对新环境和陌生人都感到不安。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小明一直紧紧抱着妈妈不肯离开,哭闹不止。虽然老师和其他孩子都试图安慰他,但小明仍然不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小明的适应问题开始引起老师的关注。为了帮助小明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老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情况和习惯。通过与家长的合作,老师得知小明在家中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并不差,但他对陌生人和新环境有一定的恐惧感。这个信息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小明的困难所在,并为他制定个性化的适应计划。

接下来,老师将小明与其他适应困难的孩子进行了分组,组成了一个小小团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小明感到安全和放松,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面临适应困难的孩子。在这个小小团体中,老师鼓励孩子们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历,并互相支持和鼓励。

同时,老师还在课堂上安排了一系列的适应活动。比如,老师组织了一次班级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分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小明与其他孩子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培养他的社交能力。此外,老师还经常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经过几周的努力,小明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他不再担心离开妈妈,也能与其他孩子愉快地玩耍和交流。小明的适应困难案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对于适应困难的孩子,我们应该尽量了解他们的个性和背景,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关怀。通过家长、老师和同伴的合作,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适应期,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篇二:小红的成长历程

在幼儿园中班中,有一个孩子名叫小红,她展现了一段非凡的成长历程。小红是一个活泼好动、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但在入园初期,她表现出了一些过于独立和自我主义的行为。

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小红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闹不止,而是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她独自玩耍,不愿意与其他孩子合作,经常拒绝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她总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愿意妥协和与他人分享。

这种行为引起了老师的关注,他们认为小红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为了帮助小红改变这种独立和自我主义的行为,老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老师与小红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她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与小红的沟通,老师了解到小红之所以表现出独立和自我主义的行为,是因为她在家中很少与其他孩子接触,一直以来都是独生子女。这个信息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小红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为她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计划。

接下来,老师启发小红与其他孩子合作。他们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小红与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任务。通过与他人合作,小红逐渐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帮助。此外,老师还鼓励小红与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培养她的分享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老师还赞扬小红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并给予她积极的鼓励。通过肯定小红的努力和成就,老师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这样一来,小红逐渐意识到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红逐渐改变了过于独立和自我主义的行为。她能够与其他孩子愉快地合作和分享,也变得更加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小红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篇三

【#亲子教育# 导语】认真观察、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信息,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升经验、获得进步。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好案例分析呢?今天©为您推荐了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五篇】,欢迎大家的参考借鉴。

1.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做完课间操,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荷花池边,他们自由的观察着、兴奋的议论着,“老师,你看这里有好多小鱼,很小很小的。”“快来看,我看到了一只水叮当。”有不少孩子被吸引过来。这时,老师听见毛毛在远处喊:“水蜗牛,水蜗牛,我发现了好多水蜗牛。”这回,老师也赶过来,因为她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蜗牛,孩子们更是兴奋的围过来,老师趁机帮着孩子们从水里捞上来几只,孩子们呼啦一下围在了一起,有的用手碰一碰,有的干脆把他捉起来,看着孩子们“乱轰轰”的场面,教师并不干涉,而是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去草地上捉蜗牛与水里的蜗牛比一比。在与蜗牛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们产生了许多问题“蜗牛吃什么?”“为什么有的蜗牛生活在水里,有的蜗牛生活在土里?”“蜗牛有没有脚?”“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幼儿就这样对小小的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提议把蜗牛带回教室把它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这时,老师在教室的区角里提供了图书,卡片,并鼓励幼儿投入到查找蜗牛资料的活动中。

  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蜗牛的外表和描述性的文字比较感兴趣。同时,每个孩子的观察视角有所不同。如何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老师设置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一道白线?”“为什么我们一碰蜗牛的角,蜗牛就会缩到壳里。”“蜗牛是爬行动物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蜗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外,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只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动态,而没有想到深入研究蜗牛的内部结构。正巧,有一天,有个螃蟹死了,教师抓住了这个机会,就问幼儿:“你们想看看蜗牛肚子里是怎么样的吗?”幼儿马上围了过来声音中充满了渴望。当教师剥开蜗牛时,他们兴奋地边看边议论:“为什么的身上没有骨头?”“它身体里面是什么样的?”在教师的提议下,幼儿开始研究起蜗牛的内部结构来。

  [案例分析]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会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此次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因为,此次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给足幼儿自由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是师生有效活动的方式之一。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案例反思]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是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蜗牛”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尝试着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来推动幼儿的探索活动。在这种幼儿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下,教师应首先体现一个“顺”字,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做的还不够,没能做到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为幼儿提供资料。

  在生成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且。幼儿能力有限,又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助”幼儿一臂之力,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在此活动中,教师主动出击,把幼儿的兴趣点转移的蜗牛的内部结构上来。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的方向。

2.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我现在所带的班是中二班,我班的幼儿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在我和幼儿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次队列练习中的小插曲,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还记得幼儿们刚升上中班时,按照我园的惯例,中班幼儿集体律动时有队列要求:队伍整齐、前进有序、一人一个操点。

  刚开始进行队列练习时,我和我班的余老师费了很大的劲。可是在实际练习中,还是会有个别幼儿记不住自己的位置,还有的幼儿心不在焉,会与前面的幼儿挤在同一个操点上。

  开学第二周的一个早上,我和余老师带领幼儿们做完了热身操,队列练习的音乐响起来了,幼儿们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向自己的操点走去。过了一会儿,幼儿们基本站定了自己的操点。忽然。我发现原本应该在后面一个操点上的紫云宝宝竟然和罗俊宝宝挤在同一个操点上。而紫云宝宝的操点也被后面的露露宝宝站去了。怎么办呢?我很想提醒紫云宝宝自己站错操点了,也很担心幼儿们会因为“抢点”而争吵起来。可是,我转念一想,这说不准是一次教育契机呢!还是让幼儿们自己先处理吧。没过一会,早操音乐响起来了,我一边带操,一边注意观察他们。果然,紫云宝宝和罗俊宝宝发现自己没法做操了,我看见他们在说着什么,然后紫云宝宝往后一个操点退去,可是操点已经被露露宝宝站了,露露嘟着小嘴不理睬紫云宝宝。于是,紫云宝宝只能站在罗俊宝宝和露露宝宝中间做操。看见他们没有争吵,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回到活动室,我把自己刚才看见的这一幕给幼儿们讲了一遍,表扬了幼儿们平静处理“没操点”的问题。然后让幼儿们一起讨论:为什

么紫云宝宝会没有操点呢?幼儿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最后幼儿们得出一个结论:紫云宝宝在队列练习时分心了,没发现自己跟别人站在同一个操点上,所以队列练习时要专心,每个人要与操点一一对应。

  经过那一次队列练习的小插曲后,我班的幼儿们再也没有出现过“挤点”现象。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一次的队列练习活动,我发现教育契机就存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只要我们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机,及时对幼儿们进行引导、教育,让幼儿们在自己的实践讨论中找出答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情境一:

  游戏区里,孩子们都在高兴地玩着幼儿园新添置的积木,他们大声地向别人炫耀着自己的作品,浩浩在一旁呆呆地坐着,手指放在嘴里,眼睛羡慕地盯着别人的插塑作品,看得出来他也想玩,我走过去问他:“浩浩,来给你积木,你也来一起玩吧!”“我不会。”“会的,浩浩可聪明了,一定可以插得很好看。”“老师,我很笨的,不聪明,奶奶说的,我不会。”

  情境二:

  上完一节计算课后,我们班的小朋友都非常的高兴,他们还沉浸在刚才活跃的气氛中。我想奖励一下刚才听课认真的小朋友。自从学习新纲要精神,特别是在听完一个年轻老师的课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开始觉得培养小朋友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说:“刚才认为自己认真听讲,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请举手。”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举起了手,但是,浩浩趴在那里很茫然的样子,而且没有举手,脸上的表情也很沮丧。我问:“浩浩,你怎么不举手呢?”他说:“我奶奶说我是一个笨小孩,所以我没有认真听讲,什么都学不会。”

  看着他那沮丧的样子,回想他平时沉默自卑的表现,我的心里一阵阵辛酸,我知道孩子的心受伤了。我说:“浩浩,你奶奶说错了,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昨天你折的小房子棒极了。”他听了之后,眼里发出了亮光。

  案例分析与反思:

  (1)幼儿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理解,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行,以防自己的不良习惯暗示给孩子。(2)要对幼儿进行表扬,多用一些积极的词语,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如:我相信你、你很棒、我为你骄傲、你一定能够做到……

4.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个体爱好。每个幼儿都有他的特长他的兴趣爱好,硬生生地把那么多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接受相同的知识,达到相同的标准,其实是很不人道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于是幼儿园就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活动,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区域,玩自己喜爱的游戏,甚至和自己喜欢的好朋友在一起玩。

  可是在区域活动中,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不知道自己该玩什么,这里看看那里站站。一旦发现某个区域发生了好玩的事情,他就不讲秩序地加入进去,这样理所当然的就会引起其他孩子的反感,把他驱逐出去。于是他又会转悠到别的区域,茫然的看着人家玩。在区域里玩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都有喜欢的事情做,所以孩子们玩得很专心,根本就不喜欢别人的打扰。这样一来无所事事的孩子的瞎转悠常常就会引起小纠纷。

  这样的孩子怎么了呢?没有自己喜欢的区域的吗、还是没有孩子带他一起玩?其实都不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做事就是没有耐心,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是区域活动的的好处,因为区域活动对孩子没有统一要求,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区域活动给了不同发展时期的孩子很大的空间,给这样的孩子提供了时间地点材料,让他们慢慢地去摸索,慢慢地进入角色。渐渐的,无所事事的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能够投入地去玩了。

  区域活动就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他们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区域活动的奇妙之处。所以,看见个别游荡的孩子不要着急,给他时间,给他空间,他会健康成长的,因为他没有压力只有快乐。

5.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


  情况描述:(包括教师的提问、策略以及幼儿的反应与跟进措施)

  师带领幼儿模拟开汽车进入活动室。

  1、师提问:你开的是几个轮子的什么车?

  幼儿回答:我开的是两个轮子的摩托车、自行车、踏板车……

  我开的是四个轮子的宝马,我开的是“奔的”……

  2、师追问:是叫奔的吗?

  幼儿坚持说:是

  3、师:哎,我也知道一种车,它的名字和你说的车差不多,叫奔驰,不知道和你的车一样吗?

  幼儿马上回应道:“对,叫奔驰,是我记错了。”

  分析与反思:(包括自己采取了些怎样的互动策略、取得的效果如何,互动不足在什么地方,将如何调整等)

  各种各样的车是孩子们前期已经积累的经验,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已经了解了车的名称以及特征。而有的车不是孩子们经常看到的,也许只是听说,所以出现车名的混淆。而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时,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而是运用了和孩子平等交流、协商的策略,让孩子在与老师的碰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策略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给了孩子自己纠正错误的机会。

  我的困惑:(谈谈自己在集体活动师幼互动上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老师在预设活动时目标意识都比较强,希望孩子能往自己预设的“圈“里钻,但往往有个别幼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答(也就是生成的问题)让老师措手不及。特别是公开的教学活动,老师缺乏及时的回应策略。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