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 篇一
地理是一门涉及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初二年级地理会考是对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考察,涵盖多个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的重点内容。
1. 地理基本概念:学生需要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貌、气候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2. 中国地理:学生需要熟悉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同时,他们还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
3. 世界地理:学生需要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此外,他们还需要熟悉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点、主要国家和城市等。
4. 地球的动力学:学生需要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他们还需要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运动对地表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5. 自然灾害: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原因和影响。他们需要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6. 人口与城市: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分布、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他们还需要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7. 大气与水资源:学生需要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循环。他们还需要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8. 地理信息系统:学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他们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和资源管理。
以上是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的一些重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参加地理实地考察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 篇二
地理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初二年级地理会考是对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考察,以下是一些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的重点内容。
1. 地理基本概念:学生需要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貌、气候等。他们需要理解这些概念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2. 中国地理:学生需要熟悉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他们还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
3. 世界地理:学生需要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他们还需要熟悉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点、主要国家和城市等。
4. 地球的动力学:学生需要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他们还需要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运动对地表地貌和地震活动的影响。
5. 自然灾害: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原因和影响。他们需要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6. 人口与城市: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分布、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他们还需要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7. 大气与水资源:学生需要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循环。他们还需要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8. 地理信息系统:学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他们需要了解如何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和资源管理。
以上是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的一些重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参加地理实地考察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探索,学生可以在地理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 篇三
【#初二# 导语】本文是由®为您整理的初二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三篇】,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太平洋
位置
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面积
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6624.1万平方千米(不包括属海)。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范围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经147度),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西经68度),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
深度
平均深度为4187.8米(不包括属海),深度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深达11,033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总结: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
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篇二】盆地
盆地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变得弯曲或产生了断裂就会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
许多盆地在形成以后还曾经被海水或湖水淹没过,像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都遭遇了这样的经历。后来,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加上泥沙的淤积,盆地内部的海、湖慢慢地退却干涸,只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了。但是,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海、湖河流中,曾经生活过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后被埋入淤泥中,就会成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科学家们非常关注盆地研究的重要原因。盆地中的岩石沉积大多相对比较完整而连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植物死后也比较容易保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学家们寻找化石的好去处。
还有一些盆地,主要是由地表外力,比如风力、雨水等破坏作用而形成的。河流沿着地表岩石比较软弱的地方向下侵蚀、切割形成各种不同大小的河谷盆地。在我国西北部广大干旱地区,风力特别强,把地表的沙石吹走以后,形成了碟状的风蚀盆地。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一些盆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常年流动的地下水会使那里的岩石溶解,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也会形成盆地,地质学家们把这类成因的盆地称为岩溶盆地。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广西等地就有很多这种类型的盆地。
【篇三】地幔
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后者由美籍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
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测定地核的深度为2900千米,比现代精密测量的结果只差15千米。因此,地核-地幔边界又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探测地幔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监测来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地震波:P波(纵波)和S波(横波)。这两种波都是穿越地球内部的体波,它们分别对应于地震波通过岩石时产生的物理特性,纵波与声波相似,就是传播方向与波动方向在同一水平线上,速度比横波快。横波与抖动的绳子产生的波形相似,即横波通过时岩石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像光波一样,当穿越不同密度的岩石边界时,地震波也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就可以对地球内部成像。
我们用于探测地幔的方法足以与医生检查病人的超声波照影媲美。经过一个世纪对地震数据的收集,我们已经有能力制作令人印象深刻的地幔图。
2007年3月,科学家利用近地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成像技术,绘制出了地球深部核幔边界构造的高解析度三维图像。这次绘图使用了世界各地1000多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数千次地震的数据。这些数据使科学家能够分辨有关核幔边界构造的细节,这些构造反映出复杂的下地幔结构,这是先前从未见过的,也是第一次估计出核幔边界附近的温度大约为3700℃。
总结:结合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上地幔的成分接近于超基性岩即二辉橄榄岩的组成。它经由部分熔融而产生玄武岩浆,剩余的为难熔的阿尔卑斯型橄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