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实用4篇)

时间:2015-05-03 06:47: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力与运动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状态。

-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用箭头表示。

2. 力的计量和测量

- 力的计量:力的单位是牛顿(N),常用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将物体挂在弹簧上,根据弹簧的伸长量计算力的大小。

3. 牛顿三定律

-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ma,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与受力的两个物体上。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多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时,可以用力的合成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力的分解:合力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成为多个分力,每个分力都可以独立地影响物体的运动。

5. 动能与功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

- 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动能可以通过物体的加速或减速而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 功:力对物体做功,功等于力乘以物体的位移和力的夹角的余弦。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二、光学

1. 光的传播

- 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原理。

2. 光的反射

-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称为反射面。

- 镜面反射和 diff反射:镜面反射是光线在光滑平面上的反射,diff反射是光线在粗糙表面上的随机反射。

3. 光的折射

- 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定律,光线在两个介质之间传播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sin i/sin r = n2/n1,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

- 全反射: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将发生全反射。

4. 光的色散

- 光的色散现象:光在经过折射时,不同波长的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虹。

- 棱镜和光栅:棱镜可以将光分解成不同颜色,光栅也可以将光分解成不同波长。

- 白光的组成:白光是由多种波长的光混合而成,可以通过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5.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

- 反射的应用:平面镜、曲面镜等可以利用反射原理制作成各种光学仪器和设备。

- 折射的应用:透镜和光纤等可以利用折射原理进行光的控制和传输。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复习的提纲,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篇三

第三节 比热容

1.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实验设计】用天平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调节两个酒精灯的火焰使火焰大小相同。用这两个酒精灯分别给水和食用油加热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和食用油的温度,比较二者温度上升速度。

3.

4. 【实验表格】下表可供参考。

物质 初温t0/℃ 末温t/℃ 温度变化△t/℃ 质量m/g 加热时间/s

食用油

【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

【注意事项】① 比热容的概念是通过本实验引出来的,所以实验中不可以有“比热容”三个字。

② 本实验利用到控制变量法,所以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控制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控制加热时间相同。

5.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6. 物理意义: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7. 水的比热容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8.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9.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10. 海陆风: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导致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温差不同。温度不同导致大气压不同,白天和夜晚刮的风也不同。白天陆地温度高,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海洋温度高,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11.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 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 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12. 热量的计算公式:

 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 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 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

 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 用公式求液体温度时,一定要注意液体的沸点:求出水的温度为105℃,但最终结果应该是100℃。

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0)。

13. 热平衡方程:在不计热损失的情况下,Q吸=Q放。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第一节 热机

1. 内燃机

 热机的定义: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

 热机的能量转换: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图14.1-4):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冲程 进气门 排气门 活塞运动方向 缸内温度 飞轮转速 能量转化

吸气 打开 关闭 向下

压缩 关闭 关闭 向上 升高 减慢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 关闭 关闭 向下 降低 加快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排气 关闭 打开 向上

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汽油机 柴油机

点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燃料 汽油 柴油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低 高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点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第二节 热机的效率

热值

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无关。

 公式:Q放=qm、Q放=qV

 ①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kg)。

 ②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立方米(J/m3);V——燃料体积——立方米(m3)。

 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 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① 液态氢的热值大;② 液态氢的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2. 燃料的有效利用、热机的效率

 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 在实际应用中,燃料很难完全燃烧,所以放出的热量比实际计算出的要少。另外,放出的热量又很难得到全部有效利用,总会有一部分热量损失。例如,用蜂窝煤烧水时,热量损失的部分包括:① 未完全燃烧的部分;② 高温烟气带走的热量;③ 被容器、炉具、周围空气等吸收的热量。

 有效利用燃料的一些方法:把煤磨成粉末状、用空气吹进炉膛(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

 以较强的气流,将煤粉在炉膛里吹起来燃烧(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 公式:

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① 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 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5%

第三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 我们接触过以下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内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2. 动能和势能属于机械能,“动能或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 判断能量的转化,要看能量大小的变化。在某一现象中,如果一种形式的能量在减小的同时,引起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增大,那么就可以确定这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5. 若发生能量的转移,必有一物体能量减少,另一种物体能量增加,并且能量的形式不变。

6. 热传递的过程是内能的转移过程,内能转移的多少等于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7. 火箭上升时,机械能增加,内能增加。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篇四

第十五章 电流与电路

第一节 两种电荷

1. 电荷

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1.6×10-19 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 正负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 具有正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具有负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有得就有失,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 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可能是它们带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还可能是一个物体带电而吸引另一

个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 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 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 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 使用验电器。

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 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 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2. 摩擦起电

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

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核运动。但整个原子呈中性。

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 摩擦的两个不同物体同时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3. 导体和绝缘体

 导体和绝缘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等。

 半导体:导电能力在绝缘体和导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

 常见的半导体:硅、锗。

 半导体的应用:集成电路(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

 超导体:有些物质,当温度降到某一温度以下,电阻会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体叫做超导体。

 超导体的实际应用:磁悬浮列车。

 超导体可以用作输电线或制造电子元件,并且无需考虑散热的问题。凡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电路中都不能使用超导体。

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 “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1. 电流

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自由电荷在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在酸、碱、盐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

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跟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 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叫做电源。

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 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 必须有电源; ② 电路必须闭合(通路)。

 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 电流的三种效应

 ①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 ② 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电磁继电器等。

 ③ 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 电路和电路图

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元件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 电路元件的作用:

 电源——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 电路的三种状态:

 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

 断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

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

 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

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符号 意义 符号 意义

+ 交叉不相连的导线

电铃

交叉相连接的导线 ○M

电动机

(负极) (正极)

电池 ○A

电流表

电池组 ○V

电压表

开关

电阻

○×

小灯泡

滑动变阻器

3. 电路和电路图

 由电路图连接实物:首先按电路图摆好元件位置。其中开关S应是断开的。若有滑动变阻器,应将其滑片P调到变阻器的阻值端。

 若为串联电路,可从电源正极出发,逐个顺次连接各个元件,然后回到电源负极。

 若为并联电路,可先选一支路与开关、电源和干路上的其他元件按串联方法连成回路,再把与该支路并联的各支路依次并联在该支路上;也可先把并联部分按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接法接好,再从分叉点和会合点与开关、电源连成回路。

 若为混联电路,可参照串、并联的方法连接。

 按连接顺序检查,确定无误后,可试触开关,看看有无异常,如有问题可断开开关检查。

 实物图的连接中,要注意每个元件的位置和它与电路图中符号位置的对应关系。

 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参照实物图画出电路图时,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元件,要分清元件间的连接关系,要画成规则的方框图(导线要画直,拐弯处要画成直角)。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1. 串联电路:两个用电器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用电器是串联的。

2. 并联电路:两个用电器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就说这两个用电器是并联的。

3.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特点 逐个顺次连接(首尾相连) 并列连接在两点之间(首相接,尾相连)

电流路径 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只有一条路径流回电源负极,整个电路是一个回路(无分支) 干路电流在节点处分别流经各支路,再在另一节点处汇合流回电源负极,每个支路各自跟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有分支)

开关作用 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开关位置对它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用电器间是

否互相干扰 各用电器互相干扰,若其中一个断开

,其他用电器无法工作。 各用电器不互相干扰,若其中一个断开,其他用电器照常工作

实例 装饰用的彩色小灯泡;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电路;路灯

4. 识别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方法:

 让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各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就是串联,否则就是并联。

 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类似于物理课上所介绍的方法)

 识别不规范的电路过程中,不论导线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两端的公共点。

 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第四节 电流的测量

1. 电流: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电流的单位为安培(安,A)。

2. 电流的定义式:

其中I表示电流,单位为安培(A);Q表示电荷,单位为库伦(C);t表示通电的时间,单位为秒(s)。

1A=103mA=106μA

3. 电流表: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4. 电流表的示数:

量程 使用接线柱* 表盘上刻度位置 大格代表值 小格代表值

0~0.6A “-”和“0.6” 下一行 0.2A 0.02A

0~3A “-”和“3” 上一行 1A 0.1A

在下一行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上一行读出的示数的5倍。

*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5.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 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 如果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不但测不出流经此用电器的电流,如果电路中没有别的用电器还会因为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使电流过大而烧坏电流表。

 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从“-”接线柱流出来。否则电流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

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6. 无法估测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可先用大量程试触,若指针偏转超过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7. 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8. 常见的电流(估计数字):

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 100μA 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 50mA

手电筒中的电流 200mA 房间灯泡中的电流 0.2A

家用电冰箱的电流 1A 家用空调器的电流 5A

雷电电流 几万安至几十万安

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实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