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11-03-02 05:40: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一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书,被誉为中国史书的巅峰之作。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震撼。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首先,我对《资治通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印象深刻。这本书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从公元前403年到959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和分析。它涵盖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全貌。而且,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细节和背后的原因,使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作者司马光在书中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没有过多的主观色彩,使读者能够真实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其次,我对《资治通鉴》中对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思考印象深刻。书中许多历史事件都涉及到人性的黑暗面,如权谋、背叛、暴力等。通过这些事件,作者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人性本贪婪、自私,权力往往会腐化人的心灵,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的动荡。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他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权力和私利。在他的眼中,一个政权的兴衰取决于其统治者的品德和才能。这些思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最后,我对《资治通鉴》的语言和文笔赞叹不已。作者司马光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表达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他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他的文笔流畅、优美,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不仅容易理解,还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使得《资治通鉴》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阅读《资治通鉴》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它不仅帮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问题。同时,作者司马光的语言和文笔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资治通鉴》将会继续在历史学界和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启迪着更多的人。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二

《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书,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窗口。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首先,我对《资治通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印象深刻。这本书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到959年的历史事件,几乎涉及了中国历史的所有重要时期。它以朝代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能够了解到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系统性和完整性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对《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和思考印象深刻。在这本书中,作者司马光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背后的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智慧。他指出,历史往往在重复,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关于政治和社会的思考,如治理国家的方法、统治者的品德和才能等。这些智慧和思考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我对《资治通鉴》的语言和文风赞叹不已。作者司马光运用了简练、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思想表达得清晰易懂。他的文笔流畅、优美,使得阅读《资治通鉴》成为一种享受。同时,他还使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这使得《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阅读《资治通鉴》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帮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类社会的智慧和进步。同时,作者司马光的语言和文风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资治通鉴》将继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智慧,让更多的人受益。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

“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四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

  《资治通鉴》是一本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五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一书。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读后感 篇六

  历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史上还是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而赵云在一场混战中和刘备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阵后又杀回阵中,从曹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和儿子。与赵云、岳飞这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禄山为了不死于杨国忠之手而反叛的行为,简直猪狗不如。我想: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起兵反唐是为了当皇帝的利益,因为他反叛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建立燕国。但其实不然,刚开始奸臣杨国忠想杀死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反叛,在反叛的过程中,安禄山开始为利益所诱惑,才会在洛阳称帝。如果没有奸臣当道,也许安禄山也不会反叛吧!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仅能记载过去,还能像一面明镜一样,让人们从中学到好品质,舍弃坏习惯,可真是不同凡响!

《资治通鉴》读后感【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