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最后一课》。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老师教授他的学生们最后一课的故事,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教育的重要性。
故事发生在法国一个小镇上,当时法国被德国占领,德国政府下令取消了法国的教育体系。主人公是一位叫做克劳德的老师,他得知学校要被关闭,决定在最后一堂课让学生们明白知识的珍贵和教育的重要性。在那一天,课堂上既有悲伤,也有希望。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老师也尽力保持镇定和乐观。最后,老师告诉学生们,无论他们身在何处,知识永远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首先,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世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它不仅影响个体,也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其次,这本书也提醒我要珍惜时间。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每一天都应该被充分利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正如书中的老师所说,知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希望的重要性。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不能失去希望。希望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激励我们克服困难,追求梦想。正如书中的学生们一样,他们面临着被关闭学校的困境,但他们仍然坚持学习,坚信知识将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通过读《最后一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时间和希望的珍贵。我希望自己能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坚持希望,勇敢面对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最后一课》。这本书让我深思教育的意义和生命的短暂。
作者通过一个小镇上的老师克劳德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故事中,德国政府下令取消了法国的教育体系,学校要被关闭。面对这个消息,克劳德决定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让他们明白知识的珍贵和教育的重要性。在这堂课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老师也尽力保持镇定和乐观。最后,老师告诉学生们,无论他们身在何处,知识永远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教育的意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世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它不仅影响个体,也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生命的短暂。在面对生死的时刻,人们常常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世俗的虚妄。我们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每一天都应该被充分利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正如书中的老师所说,知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读《最后一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生命的短暂。我希望自己能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珍惜生命,活在当下,追求自己的梦想。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三
叶子凋零了,会落在树根旁,因为那儿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
——题记
语言。Languagee有着特别的含义,像一条纽带,从出生就将我们和民族和祖国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纽带即将断裂时,一个无奈的爱国者真实情感的艺术写照。
《最后一课》内容简单,一目了然,但却让人读了忍不住再读一遍。字字触目,句句惊心。内容大致就是法国沦陷后,学校禁止再教法语前的最后一堂课所演绎的令人痛心的故事。
禁教法语,仅四个字,却意欲阻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智慧和民族情感。这是要从精神上使人们屈服的一种标志。好比用一把剪刀剪断了纽带。用法术吸去了灵魂,一个国家的灵魂!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寄托品,灵魂的寄托品。语言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是人生这一棵树的根,是民族这一颗树的根,是国家这一棵树的根!没有人可以阻止根的生长。
中国的过去和法国一样,令人同情,令人心碎。而今,中国早已在一片血泊中重新站立起来了,她用血的教训深沉地告诉了我们"勿忘国耻".是的,勿忘曾经失去语言的悲痛。于是,我开始更刻苦地学习汉语,学习我的母语,留住我的根。
但真正让我失望的并不是过去,而是现在。不是吗?如今,过多的学生开始重视外语,忽略了母语,仿佛"A,B,C,D"永远要比"一,二,三,四"高上一等,它们真的更华丽,更圆润,更洋气吗?汉语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英语会将我们的母语替代?我很迷茫。
迷茫时干什么?看过去,看过去是为了拔开云雾;看未来,看未来是为了坚定信念!我生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爱汉语,我爱之深切;而且我永远会爱它,爱它到天荒地老。为什么?因为从出生起,它就在我心中扎了根,它把我和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国家是一颗大树,那我就是一片叶子。倘若有一天,我将落下,那么我定会落到我的根——汉语身旁。因为我身体左侧,有一颗火热的,跳动的东西在告诉我,我永远属于这儿。
——叶落归根,爱到永恒。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四
呷一口香茗,捧一卷唐诗宋词。一颗赤心,一方净土。是谁羽扇纶巾,笑看名山大川,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又是谁“寻寻觅觅”,却徒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百感交集于简简单单的几个方块汉字,神奇。元曲的音律仍不绝于耳,明清小说俨然成为世界文学的舞台的凤毛麟角!文字因祖国的悠久历史而繁荣,祖国因文字的繁荣而更加兴旺发达。
可是现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些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眼里,数理化好比毛发,语言文字好比皮肤。皮之不存,毛发焉附?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走出去张口闭口“A,B,C”,埋下头一片复杂的理化公式。好聪明的中国人把好优美的中国话放在什么位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实行文化侵略,学生们被强迫学习日文。为什么日本要这么做呢?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显而易见,文字的魅力的是无穷的,文化的统治力量是高于一切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中说得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就算亡国,如果我们牢记母语,强大的凝聚力将势不可挡!
母语,母语,语言就像是母亲,汉字浇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填补了中华儿女精神中的空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陈毅元帅疾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鼓舞士气。思想的战场上,老舍用一个大茶馆,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鲁迅以书为药,呐喊出对明天的无限希望。
浩瀚宇宙,“神七”自由穿梭;华夏大地,奥林匹克精神熠熠生辉。环顾世界, “汉语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升温。我们的祖国作为一名强者屹立在民族之林,悠久的中华文化位于世界巅峰灿烂地微笑。
看,那只昂首傲立的雄鸡在嘹亮地歌唱!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五
这是法国名著《最后一课》,是以一个阿尔萨斯儿童的身份撰写的,十分感人。
这个孩子叫弗朗斯,本是一个逃学的坏孩子,对法语课十分厌恶,然而这一天他们上了法语的最后一课,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占领了弗朗斯的国家,并命他们只能学习德语,阿梅尔老师也要离开了,从此他再也听不到阿梅尔老师上的课了。他认真的听了完最后一课,后悔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法语。使我明白了,任何东西只有在要失去时才知道去珍惜,那怕是最平凡的东西。
就像是文中弗朗斯渴望的一节法语课一样,从前的时候他也没有想过去珍惜。只是想着如何去逃学,玩乐。而正真失去时才感到那么难过。
这也告诉了我们应当学会珍惜,珍惜生活的每一秒,每一分。要抢在失去的前面去珍惜,因为世上每一样东西,每一种关爱都是最有用的美好。
所以我们应该用行动来证明,珍惜是时间,关爱身边每个人,祝福每一个朋友,这样你才会永远地拥有幸福和快乐。
读最后一课有感 篇六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在阅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时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啊,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个国家的人们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不就是一盘散沙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要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还要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战争中的人们,无论从白发老人还是到年幼小童,他们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我不仅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的!
作为教师,我想,我们的任务绝不仅仅是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