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珍珠港》观后感 篇一
《珍珠港》是一部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凯特·贝金赛尔和乔什·哈奈特主演的经典战争电影。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珍珠港事件及其对美国历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了解到更多有关珍珠港事件的事实,同时也被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所打动。
首先,电影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再现了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无论是真实的战斗场面还是被炸毁的军舰,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呈现。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场毁灭性的攻击,感受到了当时美国人民的震惊和无助。这种真实感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段时期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其次,电影展现了珍珠港事件对主人公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本·阿弗莱克饰演的主角在攻击中失去了亲人,这一情节让我倍感悲痛。他的悲伤和愤怒被表演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同身受。与此同时,电影还展示了他在随后的战争中的奋斗和成长,这种坚韧和勇气令人钦佩。
此外,电影还深入探讨了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历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它揭示了美国政府在事件发生前的不慎和对日本军事威胁的低估。电影还展示了美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定,他们在珍珠港事件后的报复行动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决心和实力。这种坚定和团结精神不仅改变了美国历史,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电影《珍珠港》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战争电影,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精心的制作和出色的表演,让观众对珍珠港事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影片中的人物命运和情感也让人动容。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历史教育和情感触动的体验。
电影《珍珠港》观后感 篇二
《珍珠港》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感人的战争电影,它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展现了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思考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珍贵,同时也对主人公们的勇气和坚持心存敬意。
首先,电影通过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再现了珍珠港事件的发生。那场袭击的毁灭性和惨烈程度令人难以忘怀。炸弹爆炸、船只沉没的场景令人心碎,同时也让我对当时美国人民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真实感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其次,电影展现了主人公们在珍珠港事件后的坚持和勇敢。电影中的主角在事件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并没有被打败,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战争中。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也让我思考到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勇者。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将这种坚持和勇敢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电影还深入探讨了珍珠港事件对美国历史和世界的影响。它展示了美国政府的失误和对日本军事威胁的低估,以及美国人民的团结和坚定。这种团结和坚定不仅改变了美国历史,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影通过展示这些历史事件和背后的人物命运,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可怕性和和平的宝贵。
总的来说,电影《珍珠港》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让观众对珍珠港事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电影中展现的勇气和坚持精神令人钦佩,同时也让观众思考到战争的可怕性和和平的珍贵。这部电影是一次震撼心灵的体验,将观众带入历史的洪流,让我们反思过去,珍惜现在,并为未来的和平而努力。
电影《珍珠港》观后感 篇三
《珍珠港》是部很老的片子,但也是非常经典的一部美国战争片。故事是围绕着两小男孩展开的。他们两从学开飞机,是一对死党,他们共同参了军。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长大后又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当二战爆发后,同时也考验着这三人的友情和爱情。电影体现了爱情是伟大的,友情更是伟大的,在灾难面前友情还是排在第一位。
片子的场面非常之壮观,现在有了3D效果,不知道会不会被拍成3D呢,如果变成3D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有喜有泪,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电影《珍珠港》观后感 篇四
从雷夫、丹尼和伊夫琳三个人物的迭宕的爱情故事里,使我深深体会到了真正的人情,真正的人性,体会到了真爱的可贵。包括那个黑人厨师的塑造,从船上的拳击到从没有开过枪的他用机枪打下日寇飞机,无不自然流畅的表演使我们看到,不管在失败的痛苦、平和枯燥的生活和胜利的辉煌中,人情无处不在,爱情与人同行。那种真情打动着人们,唤醒着人们,让我们珍视每天发生在周围的点点滴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将会长久地铭记我心,日本空袭已经结束,消息传来,华盛顿立即召开会议,在会议中,作为总统的罗斯福为了反驳一名高级军官“空袭东京是不可能”的消极论调,使出浑身力气走下轮椅直立身体,看着他扭曲涨红的脸,我一时间就热血沸腾了起来。同样令我震撼的镜头是在准备空袭东京前,军官给飞行员作最后一次动员,意志不坚定的可以退出这场行动,在他一句“不怕死的向前一步”之后,我们看到的镜头上是一群英姿勃勃的美国飞行员迈着雄健的步伐向我们起来,这样的镜头我好像是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可是,我却忍不住为此而感动!
《珍珠港》从小人物的人性情感出发来看待这场战争。比较能让普通观众为之动容。
电影《珍珠港》观后感 篇五
大概人们或多或少都会这样,认为拥有就是得到,以至让这种误会成了我们生活中难以自觉的常态。比如《珍珠港》这部电影,早几年在它作为好莱坞大片的轰动效应过去不久,儿子便把这部影片下载到了家中的电脑里,可是直到今年我都没看它,不是不想看而是觉得应该抽出专门时间来仔细欣赏,就象买了本向往已久的好书一样,到手之后珍藏在书柜里就再也找不到读它的最佳时间。还是因为春节后实在无事可干,才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影片。
电影以雷夫和丹尼与伊芙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而展开,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一些挑剔的影评者认为这样的设置太老套。既然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就不应该指责这种好莱坞大片的老套数,反而应该承认这正是作为历史片的成功之处,否则谁也不会愿意又花钱又花时间坐在电影院里,枯燥地回顾只有专业人士感兴趣的陈年历史。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珍珠港事件,只有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它,才可以得到较全面和真实的理解。比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偷袭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就忧心忡忡地对幕僚说:我怕这样会唤起在沉睡中的巨人;另外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当时无论欧洲还是亚洲,世界大战的战场都不在美国本土,要想让美国参战等于是帮别国卖命打仗,这在一个执政须靠选票的民主国家肯定很难如愿,于是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挤压日本,致使日本偷袭美国以激起全民愤慨,从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国参战的民意。且不论这种说法真相如何,罗斯福总统想让美国全面参战的愿望,确实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轻易达到了目的。
还是言归正传,本来只想从和平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但是结果却很失望,它并不是一部反对战争的影片,因为在影片中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之后,美国也使用了置生命于不顾的敢死队员去报复日本。这些美国的敢死队员在驾轰炸机袭击日本时,身先士卒的杜利特尔中校说:"自愿者的意志无坚不摧,即使成功也微不足道,但我们就是要打击他们的心脏,我们要让美国人民相信胜利。"于是在明知燃油不够的情形下,雷夫和丹尼等一行飞行员义无反顾地驾机飞向了日本。
对战争的反思和总结,深刻莫过于曾经身临其中的人们。记得有位日本二战作家在他的书里写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战争都是恶的体现,善只有在胜者一边,这是一种可怕的战争的论理。正因为了解了这种论理的可怕,残酷,我们必须竭力防止战争的爆发。"再就是元代词人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当然,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遭到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蓄意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战争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说的那样,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却不能否认争斗双方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最后的输赢唯有极个别政治家们能有好或坏的结果,对于以生命为代价的交战国老百姓来说则是毫无益处可谈。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最终受害的都是生不由己的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和德国的人民群众。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对待战争的态度也是如此,除了能够从中获利的极少数政客之外,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让战争发生。
所以生存权成了人权的第一要义,高于一切的它不仅是和平主义者的口号,也是当今政治现代化的必然标志。
电影《珍珠港》观后感 篇六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初三那年夏天,语文老师是个挺年轻的文艺男青年,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讲到二战时期,说到时候要放部好电影给我们看。
一天晚自习的时候,真的给我们放了,那时候课业繁重,每天重复的早自习晚自习,做不完的习题,能在教室里丢掉试卷光明正大的看电影是多么难得的事情,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电影一开场就全场安静了,男主角雷夫登场时那个帅呀,恨不得自己赶快长大嫁给他,播到不可描述镜头时老师慢慢的镀步出去了。看完后那绝对是男默女泪,那时候对战争还没什么感触,只是觉得电影拍的气势磅礡,战火中错综复杂的三角爱情感人至深,这首主题曲更是绕梁三尺。
上次去参加音响展,正好看到这个电影了,想起了初中时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情景,恍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我已经一小把年纪了,BenAffleck也已经开始老了。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