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经典6篇】

时间:2018-02-09 03:22: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孟子》读后感 篇一

《孟子》是一本古代的哲学著作,由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撰写。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孟子的思想并不了解,然而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对古代哲学的新认识,还引发了我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孟子》主要探讨了人性的本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备了善良的本性。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们的本性中蕴含着善良、仁爱和道德的因素,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人们应该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回归本真的善良本性。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负面的信息和压力所包围,人们之间的互相利用和欺骗也时有发生。然而,孟子的思想告诉我,每个人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被外界因素所遮蔽。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本性,努力修养自己,那么我们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善良本性,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除了人性的本善观点,孟子还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体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体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遵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些思想引发了我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冷漠。然而,孟子的思想告诉我,仁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个体的修养和道德的遵守,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也激发了我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于古代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我深深地被孟子的思想所感动,他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令我钦佩不已。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努力修养自己,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孟子》读后感 篇二

《孟子》是一本我读过的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古代哲学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和道德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思考,还激发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孟子》中,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了善良的本性。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外界环境和个人的欲望会对人性产生影响,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孟子强调个体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才能够回归本真的善良本性。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所影响,忽视了自己的本性和内心的声音。然而,孟子的思想告诉我,每个人内心都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被外界因素所遮蔽。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努力修养自己,那么我们就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善良本性,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除了人性的本善观点,孟子还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他认为,仁爱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孟子提出了“养生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体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体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遵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些思想引发了我对于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在当今社会,道德观念的淡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冷漠。然而,孟子的思想告诉我,仁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个体的修养和道德的遵守,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也激发了我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于古代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我深深地被孟子的思想所感动,他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令我钦佩不已。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努力修养自己,我们就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孟子》读后感 篇三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孟子》读后感 篇四

  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王权能够以仁治国。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刚”“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内心充实,道德完满的精神状态。也只有不断地完善,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常用孟子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读这铿锵有力的警句都让我头脑清醒,使我浑身充满力量。感谢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通过诵读《孟子》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经典不厌不回读,每读一遍就会增加一分对《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读《孟子》,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学习。

《孟子》读后感 篇五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后感 篇六

  “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是《孟子》中《公孙丑(下)》篇里的一句话。其意是说君上总喜欢任用听话的人(接受自己的教导),而不喜欢以能教导自己的人为臣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往往喜欢听奉承的话、谄媚的话,一般的臣子总想讨君上的喜欢,一味的趋奉迎合,上边说的一切的是对的,而君上也往往喜欢听话不违逆自己意图的下级,上下结合,形成了所谓的“和谐”君臣关系。但那些有思想,有本事,敢担当,有责任的臣子往往有忤逆君上的行为,坚持“仁”的道义与主张,对君王劝导、规诫,披肝沥胆,为了国家社稷可谓大公无私,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导致得罪了上级与许多同僚或小人,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这种现象,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敢给领导“上课”,敢于得罪人,有思想,有见地,有棱角的干部不应被疏远、被遗忘,而应加以培养使用,使其更有作为,更有担当。一句话,太平官太多太好当,但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太少也太难当,惟其如此,孟子的“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才显得犹有警示作用。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话。是孟子同滕文公对话讲仁道时所论述的一个观点。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百姓的基本情况是,有固定职业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爱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谨慎从事,节省开支,尊重百姓,对社会取之有度,不能贪财。阳虎说过:‘要财富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发不了财‘。”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百姓,二是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针对百姓是讲要有自己的事业,有固定的收入,爱岗敬业,生财有道。如果没有固定的职业与收入,则形同市井游民,无业盲流的无道德、无操守、无底线之人,邪恶异端之事往往发生在这类人身上,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统治者的无能。仅仅惩罚而不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不是贤明的君王所为,也不是有道的王国;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而言,是告诫他们要体谅民生,体察民情,鼓励有恒产者置业生产,服务社会,引导无恒产者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要好逸恶劳,要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同时统治者不要对民众索取无度,要多听取老百姓意见,倾听民间疾苦,做一个廉洁清明的人。鲁国大夫阳虎曾说过:’想发财就不能有仁爱,想仁爱就不要想发财‘。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当干部别想发财,想发财别来当干部。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们当下很有借鉴意义。

  《孟子》一书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与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对话,通篇论述孟子的“仁义”、“王道”思想,运用大量的典故比喻来劝诫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统一,倡导“仁者无敌”。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等一系列的类比,使君王由衷地感叹:“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进而认可孟子“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以这样的做法去满足所想达到的目的,好比爬到树上去捉鱼,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方法与目标大相径庭,相差甚远,越是努力,离目标越是背道而驰。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与类比,说明一个道理,君王也想治理好国家,也有美好的愿景与目标设计,但方法手段都太过功利,没有抓住“仁”的根本。以“威“而非以“德”,以“利”而非以“义”为目的,造成了自己的努力与目标诉求反而相反的尴尬局面,且孟子又进一步指出:“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告诫君王爬到树上去捉鱼,虽不得鱼,却无祸害,但君王以这样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处心积虑,劳民伤财,不但达不到目标,反而会引祸上身,提醒统治者要以正确的手段来达到正确的目的。

  另外,孟子一向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但在此他又特别提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也即没有恒产而有恒心的,只有士大夫才能做到,这类人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道德,有信仰,有追求,如果君王改革政治,施行仁政,就会使士大夫都来归附,进而百姓们都来归附。那样王国就会兴旺发达,民众就会安居乐业,君王也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我们现在发展经济也好,改善民生也罢,政策与措施都要接地气,可操作。特别是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更要实事求是,不可为单纯的完成任务而不讲工作方法。“不忘初心”不仅仅是指我们的来时去路,同样也指我们践行初心的方式方法。总之,不能脱离群众,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行为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距初心越来越远。

《孟子》读后感【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