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优质6篇)

时间:2014-08-07 03:27: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 篇一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梳理和分析,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首先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开始讲述,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代表人物。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比较和对话,我发现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强调个体的修养、道德的追求和社会的和谐。这种关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与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和逻辑推理不同,中国哲学更注重对人性和人情的思考,更关注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在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我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入。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提倡“仁爱”和“和谐”的价值观。通过对儒家经典文献的解读和分析,我认识到儒家思想的价值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提倡仁爱和孝道。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我还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碌于外在的功利和物质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哲学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和内心的宁静。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 篇二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通过对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介绍,我逐渐认识到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深邃性。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从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每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些学派的比较和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和意义。

在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我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孝”,通过追求仁爱和孝道,我们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我还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无为而治,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领悟,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碌于外在的功利和物质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深邃性令人瞩目,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和谐。这本书不仅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广大读者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我相信,通过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对中国哲学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 篇三

  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体现了杨朱的基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物”即为物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的确比“物”更重要。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体现。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

  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 篇四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从古代的各种学说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无一不说,内容虽然多,看起来却一点都不觉讲得笼统。

  众多说法中总是会有许些相驳的,可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只要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就好了。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才可以努力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进发。

  这本书我原本就陆陆续续,反反复复看了很长时间,搁置了好多一段时间,昨日突然拿起来,把后面的一部分草草的看完。虽然每一章讲的是一种学说的哲学看法与理解,可章章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只能承认我没怎么用心去看,之前看过的那些,也没记得多少。

  再者我对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话文看。好在这本书里白话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诗词一样,小时候学习的.时候觉得特别费力,现在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这个意思,想记住也不是那么难了。其实终归是那会没成长,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这本书里的一些道理,也是这样,该懂的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也有一些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却还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

  故,这样的一本书是适合看很多遍的。要慢慢的反复的去读,去思考,才能明白更深处的东西。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我理解为,人生在世,必须要去寻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们会在逐渐的知晓中成长,获得一些感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强大。要经过了这些沉淀的过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静平和起来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 篇五

  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 篇六

  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700字(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