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读后感 篇一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作品,也是我读过的最震撼人心的小说之一。这本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人性的悲欢离合,以及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小说以福贵的父亲去世为开端,福贵一家生活的变故从此开始。在这个艰难的年代,福贵的妻子受尽了折磨,儿子也相继离世,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他经历了饥饿、疾病、虐待,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活了下来。
小说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坚韧不拔和对生命的执着。在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从未低头,从未丧失希望。无论是饥饿、病痛还是失去亲人,他都选择了坚持和生存。这种坚强和勇敢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通过福贵的一生,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有时会表现出丑陋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但是,人性中也有美好的一面,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刻,福贵也没有失去对他人的关爱。他将自己的一份食物给予了饿得无法自理的狗,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对他人的善良和同情心。
通过《活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脆弱和珍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要轻易放弃希望和坚持。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宽容和同情,用爱和善良来面对这个世界。
读《活着》读后感 篇二
《活着》是一部让人心碎又感动的作品。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余华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小说中的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一生堪称悲惨。家庭的变故、饥饿的折磨、儿子的离世,每一次打击都使福贵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然而,福贵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活了下来。
小说中最让我动容的是福贵的乐观和对生命的热爱。尽管他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困苦,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他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温饱,他用自己的笑容温暖了身边的人。他的坚持和乐观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通过《活着》,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我们要学会坚持和乐观,不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爱和同情,用爱和善良来面对这个世界。
《活着》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既有善良和温暖,也有自私和残忍。面对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我们应该选择坚持和乐观,用爱和善良来面对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
读《活着》读后感 篇三
读《活着》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因为工作比较忙碌,没时间更文。前天一口气把《活着》读完,期间多次由于难过而中断,不得不说,这本书叙事跌宕起伏,作者的文笔简洁有力,使我感受到福贵的甘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又会黯然垂泪。悲剧接踵而至,当我看到凤霞和二喜结婚,心里着实为他们的婚事而开心,但勺子突然跟我说,马上凤霞要去了。心里又难过了一阵。读《活着》,心中一口气、一颗心始终提着,现在写这读后感,也是一颗心提着。
全书的内容,我就不一一细讲,简单来说就是福贵这个主人公一生的坎坷遭遇。余华将福贵的人生,放在抗战、解放战争、文革这段历史的剧变中,主人公的命运在历史和社会的洪流下,起起伏伏,最后一家四代,只剩下主人公一人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地在“活着”。
余华在序言里一直都在强调两个事情:一个是希望读者能够站在福贵的角度去感受,只需要去顾及福贵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因为在旁观者眼中,福贵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第二是事情是活着的含义,活着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想象一下,在战场上,当你的亲爱的战友们,在他们倒下的那一刻,跟你说:好好活着!
或许我们更能体会到,“活着”所承担的重担。主人公的命运真的是非常凄惨,但凄惨的生活里也有着些许快乐,其实活着并不单是承受,活着是享受,唯有能承受其重,方能享受活着的美好。豆瓣里面很多人认为,余华给我们传递出来的是——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觉得这种理解,至少是不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未免太苟且!当福贵适应了死亡,艰难的生存环境带走了他所有亲人的生命,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他仍然顽强地“活着”。许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活着
,因此归结于,他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得,他是为了他的亲人们而活着。在福贵的想象中,他的生活里依然有他的亲人们,有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余华在文中写到,福贵跟那头叫福贵的牛说话,我想,他是在借这暗示着福贵的心中,福贵的生命里,这些人依然存在,为了这些亲爱的'人,他也应该继续活下去。我一直认为,人活着,就要有一个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什么,一定要有一个目的。当你还不明白的时候,活着就是继续寻找活着的原因。人始终不能放弃对事物的好奇心,保持着好奇心,才能继续前进。当你明白自己活着的目的的时候,继续去实现这个目的,继续努力,保持向上的心态。
从“活着”的含义的探讨,我下面还想谈两点。
第一点:家珍,真的让我异常感动。明事理、勤劳,热切地爱着福贵,爱着自己的孩子们,爱着自己的家庭。我起初并不认为,福贵与家珍之间是爱情,因为这种爱,我只看到了家珍一人的容忍与宽容,而不是夫妻之间。但仔细一想,其实福贵对家珍又何尝不是深爱呢,只是因为第一人称叙事,福贵也不可能说自己有多爱多爱家珍,因此使读者对这一块的感受就淡化了。每次看到家珍,我就想起我的勺子,越发觉得骄傲与满足:我的勺子也这么爱我!
第二点:书本的最后——外文版评论摘要,我曾经认为是出版的最大败笔!当时看完余华的正文之后,难过知情难以自抑,但是接着看这些外文评论摘要,让我不禁想说一句:WHAT!虽说,一千个读者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当时仍然很难理解,为何大多数外文评论里面淼淼几句话指向的不是“活着”,而是指向的“文革”那段历史。但后面我在仔细看了一下,其实外文版评论大部分并没有批评影射文革那段历史,而更多的还是“困境中活着”的这种观念。我觉得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了,没有认真看完人家的评论。是我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