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12-05-08 05:28: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一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英国作家霍纳比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英国小镇上的穆斯林社区的葬礼,作者深刻地展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性与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宗教、文化和人性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首先,我被书中描绘的穆斯林社区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所感动。小镇上的穆斯林社区虽然小众,但他们在面对亲人去世的时候,却能够相互扶持。他们共同筹集资金,为去世的穆斯林兄弟姐妹提供一个体面的葬礼。即使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但他们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群。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让我感到深深的敬佩和感动,也让我思考我们在当代社会如何能够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其次,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穆斯林文化和宗教信仰。书中的主人公穆斯塔法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坚守着信仰,尽职尽责地为社区服务。他的妻子塔纳是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她在丈夫去世后,毅然决然地接过了丈夫的工作,继续为社区服务。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了解到穆斯林的葬礼仪式是如何进行的,以及穆斯林对于生死的态度。这让我对穆斯林文化和宗教信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宗教和文化。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和反思。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面对死亡和丧失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面对和处理,而这种方式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常规思维。我们需要尊重和包容每个人的不同反应和情感表达,给予他们支持和理解。同时,我也思考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和对待亲人的方式。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生命的宝贵和短暂,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通过阅读《穆斯林的葬礼》,我对于宗教、文化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和互助的力量,了解到了穆斯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精髓,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和反思。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二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让我对穆斯林文化和宗教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思考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作者以真实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将我带入了一个英国小镇上的穆斯林社区,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写葬礼仪式,让我了解到穆斯林对于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与一般的葬礼不同,穆斯林的葬礼仪式非常简洁,强调尊重和虔诚。他们相信死后的生活是永恒的,所以对于丧者的离世,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灵魂的去向和继续祈祷。这让我思考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亲人的离世。或许我们可以从穆斯林的葬礼仪式中学习到一些东西,让自己更加平静和坚强地面对生命的起伏和不确定性。

此外,通过书中的主人公穆斯塔法和塔纳,我更加了解了穆斯林社区的生活和困境。他们生活在一个英国小镇上,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歧视和偏见。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努力为社区做出贡献。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穆斯林社区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也让我思考了我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宗教和文化。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面对死亡和丧失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反应。作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不同情感表达,给予他们支持和关怀。同时,这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待亲人的方式和态度,让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通过阅读《穆斯林的葬礼》,我对于穆斯林文化和宗教信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思考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三

  北平的一落规整的四合院前,一棵老槐树鼓着朵朵花苞,它在等着;院里的大影壁前,一架藤萝紫霞蒸腾,它在等着;壁影旁的西厢房前,一株海棠嫩红盈树,它在等着;宅门上的“随珠和璧,明月清风”见证着,“博雅”宅里的一代代兴衰荣辱。 祥和的北平,玉器行业悄然兴起,先是出来个“玉魔”,后是“玉王”,仿佛命中注定一样,他们都住在“博雅”宅。这宅子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主人的平安,真切地感受过宅里洋溢的幸福,却终也守护不了人们的命运,眼睁睁地看着这宅里的人一个个的离去,束手无策,仿佛也只能暗暗地感叹:这是命。

  你是在两岁的时候,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下闯进“博雅”宅的。你哪里知道自己是父母在严重违背穆斯林教规下诞生的,你哪里知道大姨在你的一声“爸爸”的叫唤下对你产生多大的厌恶,你哪里知道自己竟会模糊了记忆,忘了生母,十八年错把大姨认作妈妈,在冷冷淡淡的母爱下坚强地成长。你是幸运的,因为爸爸和哥哥对你宠爱有加,甚至使你一次次地忘记了对母爱的困惑,你就这样在旁人羡煞的目光下长大了,长成了爸爸心中与玉并重的宝。你如愿考上北大,却不想命运从此和你开起了玩笑。你在一次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这惊人的消息着实让全家崩溃,让楚老师伤心惋惜不已。还记得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吗?楚老师抱着沉重的留声机奔跑来到你的病房,带来了你痴迷的小提琴演奏《梁祝》。

  那是一个悠长徐曼的声音,像舒卷的轻纱拂动,像幽咽的泉水流淌,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一曲散尽,楚老师用炽热的诗句向你表白。啊,你就是这样轻轻的触摸到了圣神的爱情;啊,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子,得到了自己心仪的老师最美好的感情,这爱的力量使你温暖,暖到有勇气赶走冰冷的病魔。你就这样一直在大家美好的谎言中希望着,期待着自己再一次回到那一直为你留着床位的二十七斋,到备斋和楚老师共享翻译的乐趣,从燕园毕业去从事翻译事业。

  直到那一天,你无意间翻看了爸爸日夜研究的医书,明白了自己的病情,原来你一直在慢慢地走近死亡。啊,死亡?怎么会呢?你的世界崩塌了,“楚老师,楚老师他在骗我,或许他只是怜悯我才说爱我,或许我不该耽误他的前途……”你胡思乱想中写下段情书,殊不知那对楚老师是怎样的伤害。他看得像头脑被挖空了一样,心快要炸裂开了,踉跄着跑来训斥你,然后自己心疼得要死,反过来安慰你。你怎么可能不折服于他真挚的感情?你怎么可能不感同身受于《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你怎么可能不放手让自己的心永远追随着楚老师,即使这剩下的生命只有一秒。

  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无情地扑灭了,灭得如此彻底,命运恶神像是缠住了你,不肯放过你,致命的打击袭卷而来,不管你根本承受不住。十八年来的困惑揭开了,那个冷漠的人不是你的妈妈,而是你的大姨。你坚守的城墙终于毁于一旦,你倒下了,永远的倒下了。等不到那个心中一直期盼的人,管不了那老槐树,藤萝,海棠,西厢房里的留声机,巴西木,那张你和妈妈唯一的留影,你抛下一切走了,尽管有无穷的不舍,你必须得走了,命运之神来召唤你了,你能不走吗?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不!楚雁潮对韩新月的爱绝没有歇息的时候,来生来世还要再轮回!他愿与她一起长眠于拉赫中!爱之神就是这样毁灭了少女对爱情纯洁的心吗?让她刚刚伸出去触摸爱的手这样惊恐地收回吗?命运之神就是这样对待一位朝气的少女吗?让她在憧憬中放弃梦想,向命运低头吗?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每个人的归宿是注定了的,不管未来怎样,活在当下,不留遗憾,是我们最现实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吧,它或许毁灭了很多,但无疑它创造了更多。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四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涓涓、如细雨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处,带着凄美,带着哀伤。

  幸得这本书是在今年的六月,我的恩师在高考之后馈赠与我的,她美丽、温柔、善良,如春风般微笑着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看着书的名字,我不禁将思绪沉浸于那个战争年代里穆斯林的世界。

  我畅漾在这本书的世界里,跟随着穆斯林的脚步感受着身为教徒的他生活如此圣洁。在入夜微凉的盛夏雨夜里,我用心的聆听这50万字带来的哀伤,深夜星光璀璨,我存在于月与玉编制的意境里,让双眼去欣赏那奇特的建筑,让内心去沐浴那古老的民风,让左耳去聆听那钟摆撞击时的沉闷声响,让全身去感受这里凄美的一切。此刻我悄悄落笔,生怕打扰了那月光下刚刚合眼的猫头鹰,生怕不小心打碎这夏夜轻盈却也沉重的梦。

  在这本独具匠心的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尖端的笔锋向读者展现了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使读者领悟出这50多万字所阐述的内容之深刻,我目睹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感受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发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着爱情与生命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无奈与辛酸。故事情节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如山峦般突兀曲折,也如海洋般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笔调下,却能发现故事铺叙的细腻、流畅,亦如山涧的清泉,在落日的余晖下细水长流,让人醉梦其中,流连忘返。

  书中最恶劣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初战争的硝烟依旧弥漫在这片土地上。在亚洲,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这头初醒的雄狮。而在西欧也同样这般,西线、东线炮火连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书上至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间线穿插较长,富有历史感,让读者的大脑格外充实。人物的活动范围甚广,从亚洲到西欧,使全书的人物的感情与真实历史上的时间与大事件融会贯通在一起,让人物更加真实形象更加饱满。我依旧不肯离开,依旧用心感受着穆斯林教徒在残酷的战争中作为生活上的小人物与宗教上的信仰者的血与泪。顿时不禁鼻子一酸,眼泪打湿了这一行行“鲜活”的白纸黑字。

  当我合上这本巨著时,不禁的反问自己:“这仅仅是穆斯林的葬礼吗?”不,这更是爱情的葬礼。这一亘古永恒的主题成了贯穿这一故事的线,但作者始终用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手法,让人深深的陷入这文字当中,我的心情便像落叶随风一样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起时落。我不禁想谈起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读过他们的感情,我们总认为他们在一起了,但好像又错过了,这段牵人心弦的感情。从师生到盟友再到灵魂密友,我咀嚼着二人的对白,内心如同又一阵风呼啸而过。为之感动着、愤怒着、伤心着。但却又羡慕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也惋惜着他们对爱的茫然。

  或许他们真的不懂这份爱与责任,乃至临近生命的尽头还只是那所谓的好感但却也依附着本能的喜好壮大了这份感情的高尚。

  不幸的出身,抑郁的成长,痛苦的爱情,悲壮的离开;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违背了时代的必然,但却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为之唏嘘的。

  当我在这本书里游荡了一圈又一圈,那美丽而温婉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感然伫立,内心的沉重与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释然。却也在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里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想必,这白纸黑字之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书合上了,是我对这部悲剧的默哀,对这伟大的爱情默哀。或许因为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也有了以脆弱的生命去对抗无奈的命运的勇气。最后奏一曲《梁祝》,为这穆斯林的葬礼祭奠——为这爱情的葬礼祭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五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很遗憾没有真正认真拜读过,这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我有幸一睹它的风采,想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我不忍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

  这是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部映射普通大众生活的历史之剧;一部折射平凡却辛酸的爱情故事的缩写;一部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的真实画卷。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习俗做了全面、彻底的描绘。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上迄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的范围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的沉重灾难,还有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玉器行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围绕着几代人的似乎“扭曲”的爱情书写穆斯林人的生活……。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面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为何在现实面前,你如此不堪一击?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六

  合上〈〈穆斯林的葬礼〉〉的最后一页,我被一种强烈的压抑和悲痛的情绪包围着,哽咽着喉,久久默然。这是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故事,诉说着一个玉器世家命运的变迁,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因玉而兴衰,因玉而离合,沧海桑田的变迁,交织着世间人情的美丑,人性善恶的矛盾。梁亦清与韩子奇的师徒之情,梁君壁与梁冰玉的姐妹恩仇,韩子奇与梁氏姐妹的感情,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不已。人世伦理的冲突和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终随着一幕葬礼而归于沉寂,恩恩怨怨终随着一杯黄土而消散在风中。

  作家霍达的笔触是凝重深厚的,〈〈穆斯林的葬礼〉〉,单是读题目,就让我有种厚重的感觉。相比于生,还有什么比葬礼上的决别让人的心情沉痛?梁亦清的死,如黄河水咆哮汹涌的悲壮,如大斧雕塑的铿锵,如殷红的血喷勃出绽放如玫瑰的凄美。梁亦清,一个为玉而生、因玉而死的穆斯林,灵魂只在水磨机上而灵动,生命只因玉而绽放。郑和的宝船于扬帆时折断了,他的生命亦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淋漓悲壮,令人震憾。

  韩新月,一个如月光般纯静的女孩,雪莲般的纯洁,却成了父母感情纠葛的牺牲品。那么幽静,那么清澈,那么美丽的灵魂,却无情地滑落在命运的深渊。豆蔻年华之际,遭遇着病魔的摧残已经够残酷了,还无情地遭遇着亲人的扼杀和摧残。她与楚雁潮之间的生死恋情,让人唏嘘,她的死让人心痛不止。韩新月,一块无瑕的白玉,她的死,凄美得让人心碎,缠绵得让人泪水磅礴。她是那么地爱着她的老师,爱情是她生命中唯一灿烂的明灯,在生命终际,她盼望着天明,盼望着天明能见心爱的人一眼,但天亮了,她却永远地闭上了眼。一枝玉兰颓然从枝间掉落,让人心碎而惋痛。韩新月是不幸的,短暂的生命历经磨难,韩新月也是幸运的,在与楚雁潮的生死恋情里,一份如此深沉厚重的爱,几人能拥有?在葬礼上,看到楚雁潮为新月试坑,入坑,那片痴情,那翻深情,陈淑彦一句:新月,你活得值啊!或许诠释了新月的短暂的一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生死相许。新月是幸运的,她带着心爱的人的爱离开,所有的后痛都留给了楚雁潮。多年以后,当新月的母亲在寻访女儿的墓地时,一个神情凄楚的中年男子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一曲《梁祝》,如泣如诉,如梦如烟,月色缥缈,孤雁盘旋。。。。

。。令读者泪眼婆娑,柔肠百转。

  韩子奇,一个在玉的长河里起伏跌宕的生命,一生的辉煌与失意皆因玉,一生的爱恨情愁只因玉,玉是他生命的支柱,甚至高过于生命。我一直认为韩子奇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在梁亦清死后,他是那么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重振奇珍斋而发扬广大,他放不下妻儿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家园,他因对妻儿的歉疚而半生阴郁。韩子奇是善良的人,恰恰是他的善良伤害了妻子,伤害了儿女,伤害了真心相爱的人,也伤害了他自己。他的悲剧,更在于人性弱点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一代玉王陨落了,念着清真言,紧握着两支微弱的烛火,走向他的真主,愿他的灵魂在主那里得到宽恕与安宁。

  梁君璧(韩太太)亦是个悲剧人物,从父亲的死,到丈夫因玉而去国外,十年辛苦地等待,、、再见时却是最亲的丈夫与妹妹给了她最伤痛的一刀,于是那种纠葛与怨恨无形地加载在无故的新月身上。不能说韩太太是恶毒的人,只是人性的劣根性伤了别人,也伤了她自己,包括她最爱的儿子韩天星。她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女儿的死,丈夫的死,三次穆斯林的葬礼,漂洗着她的灵魂。虽然作者未提及她的死,但我想,当她走向她心中的真主之时,她的心灵一定也是清澈的。

  《穆斯林的葬礼》,让人流泪的不止是不可握及的命运,不止是生死相交的爱情,更多是是一种缺憾,一种人在现实生活的挣扎与无奈,一种残缺的美让人为之的惋痛。

  圆满只是一种希冀,而残缺却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读罢《穆斯林的葬礼》,仰望星空,唏嘘感慨,而只愿一弯新月,在初秋的夜晚,在空中,依然清澈圣洁,让人性,让爱情。

点击展开全文,剩余41%未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