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优选6篇】

时间:2012-01-01 05:48: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通过讲述主人公安德烈的故事,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一个人内心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对爱与痛苦的探索。

安德烈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曾经充满激情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但由于一次事故,他失去了手指的灵敏度,从此无法弹奏钢琴。这个打击让安德烈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他觉得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正是这个打击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展开了一段内心的旅程。

在他的内心旅程中,安德烈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老人。这个老人不仅教会了他许多人生的智慧,还帮助他重新找回了对音乐的热爱。通过与老人的交流,安德烈逐渐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成功和名利,而是要学会接受生活的挫折和痛苦,并从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对话,将读者带入了安德烈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挣扎、痛苦和迷茫,同时也能够看到他逐渐走出困境,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中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只要我们学会接受并从中学习,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通过这本书,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的力量。对于安德烈来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他灵魂的表达和心灵的抚慰。即使失去了弹奏的能力,他依然能够通过欣赏音乐和与音乐家的交流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这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它还有着深刻的情感和精神的力量,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总的来说,《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所展现的勇气和坚韧。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成功和名利,而是要学会接受生活的挫折和痛苦,并从中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的力量,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本书值得一读,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给予你新的思考和启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二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通过主人公安德烈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人性的复杂。

安德烈是一个有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但由于一次事故,他失去了弹奏钢琴的能力。这个打击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困惑中,他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生活,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价值。然而,在他最黑暗的时刻,一个神秘的老人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给予了他无尽的智慧和希望。

通过与老人的交流,安德烈逐渐明白了生活并不总是顺利和如他所愿,它有时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挫折。然而,正是这些挫折和痛苦,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老人告诉安德烈,人生是一场旅程,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他还告诉安德烈,音乐是一种永恒的艺术,即使失去了弹奏的能力,他仍然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感受到它的美妙和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坚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并从中学习,我们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和勇气。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到了音乐的力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它还有着深刻的情感和精神的力量。无论是弹奏还是欣赏音乐,它都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正如安德烈通过欣赏音乐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我们也可以通过音乐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总的来说,《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所展现的勇气和坚韧。这个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明白了生活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但只要我们学会接受并从中学习,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的力量,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会给予你新的思考和启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三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四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发奋了,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这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明白,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样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刻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发奋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五

  这本书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书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个高中的语文老师,极力推荐这本书,说他的学生看了都很有感触。拿回来看了之后还真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回到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联,但龙应台必须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刻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w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发奋,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明白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因此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此刻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因此就就应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发奋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必须的限度就会选取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杯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就应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期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六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联的描述,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己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资料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必须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正因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正因我期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取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取权。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就务必具备必须的竞争潜质,就务必发奋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这天务必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