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2017-01-07 06:23: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一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让人感动的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沈峰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以校园生活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友情、亲情和成长的故事。沈峰是一个喜欢摄影的高中生,他热爱生活,热爱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他的摄影师之梦让我感到十分激动和羡慕。他将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拍了个遍,他用镜头捕捉到了许多美丽的瞬间,也记录下了许多深刻的回忆。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我特别喜欢沈峰的性格。他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永远都是个阳光少年。他善良、耐心,总是乐于帮助别人。他和同学们的友谊也让我感动不已。他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阅读中,我还深深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沈峰的父亲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他默默支持着沈峰的理想,从不主动干涉他的选择。每当沈峰遇到困难时,父亲总是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让他重新振作起来。这种父子之间的深情让我感动不已。在我看来,父母的爱和关心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把栏杆拍遍》的阅读,我深刻理解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美好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恩。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校园,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每一天都值得我们去珍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这本书,我也明白了成长的意义。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是心灵的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努力克服,就能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温暖而感人的小说,它让我深受感动。通过沈峰的故事,我懂得了友情、亲情和成长的重要性。我也明白了珍惜生活的意义,懂得了坚持梦想的力量。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到欢乐和温暖,更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了方向和勇气。感谢作者用文字打开了我的心扉,让我重新审视人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深刻。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三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四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许多疑惑:把栏杆拍遍?拍什么栏杆?怎么拍?带着这一头雾水,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捧卷读来,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贪婪地读着。《把栏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虽然我以前也知道辛弃疾,但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了。但在梁衡老师的作品中,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作品,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可现实将这一切无情地打破。辛弃疾南归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钢刀绿色利剑,只剩下了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浴血奋战。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终于明白了把栏杆拍遍的含义。“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把栏杆拍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弃疾的一腔澎湃的热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五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六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