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 篇一
电影《八佰》是由管虎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该片以1937年淞沪会战中的淞沪抗战为背景,讲述了八百壮士在淞沪会战中坚守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迹。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我也在最近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作品,深受其感动和震撼。
首先,电影《八佰》在视觉效果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特效和战争场面的搭建,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淞沪会战的战场之中。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让人无法自拔地投入其中。特别是最后一战,八百壮士在敌军的围攻下奋勇抗战,他们血战到底的英勇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影过程中,我不禁为这些勇士的牺牲和坚守而感到敬佩。
其次,电影《八佰》在人物刻画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观众可以很容易地记住他们。导演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精心设计的对白,成功地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特别是八百壮士中的各个角色,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坚守的信念,这让观众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痛苦。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忠诚、勇敢和坚韧,这些都是淞沪会战中的普通士兵所具有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写照。
最后,电影《八佰》通过讲述淞沪会战中的真实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这部电影深入挖掘了历史事件中的细节和背后的情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艰难与伟大。通过这种方式,电影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久经考验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电影《八佰》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它通过出色的视觉效果、精彩的人物刻画和真实的历史背景,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淞沪会战中的壮烈和抗战精神。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历史、传递情感的艺术品。我相信,它会继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八佰》观后感 篇二
电影《八佰》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这部电影以淞沪会战中的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为主线,通过刻画每个角色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守和牺牲精神。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信念,这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八百壮士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士兵,更是有血有肉的人。观影过程中,我被他们的形象所感动,感受到他们的忠诚和勇气。特别是片中的刘永福一角,他作为八百壮士的领袖,始终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坚守阵地。他的坚毅和智慧让人敬佩,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英勇和忠诚。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特效和搭建战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淞沪会战的战场之中。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让人无法自拔地投入其中。特别是最后一战,八百壮士在敌军的围攻下奋勇抗战,他们的血战到底的英勇形象让人难以忘怀。观影过程中,我不禁为这些勇士的牺牲和坚守而感到敬佩。
电影《八佰》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历史、传递情感的艺术品。通过讲述淞沪会战中的真实故事,这部电影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久经考验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观影后,我对淞沪会战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感悟。
总的来说,电影《八佰》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它通过出色的人物刻画和真实的历史背景,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淞沪会战中的壮烈和抗战精神。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更是一部记录历史、传递情感的艺术品。我相信,它会继续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八佰》观后感 篇三
还记得半年前你看的什么影片嘛?记得大银幕开启的音乐声吗?记得光影中的那些笑和泪吗?180天后久别重逢,最难的时刻总会过去,大幕开启,疫情后的第一电影约嘛?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的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八佰》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这些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便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这支队伍年轻,也缺乏作战经验,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四行孤军”的英勇感染了目睹这一切的所有人,令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改观,即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要求参军的中国年轻人却越来越多。
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时,我已泣不成声,结束出来的观众大多带着久违的泪痕和激昂的情绪。影片最大的激发了悲壮的血性!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大义凛然的牺牲,一种慷慨激昂的斗志!一种久违的家国情怀和抗争意识,凝聚了中国军民齐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绪,慷慨激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
《八佰》观后感 篇四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会涌动出一股豪情。
就好像是透过屏幕,我亲眼看见这些勇敢的战士,民族的英雄,用鲜血,用生命唤醒了我。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准确的主人公;确切地说,每一位奋战到最后战士都是主人公。
面对日军无法用手榴弹炸开的铁板,一名战士毅然选择将炸药绑在自己身上,面对子弹,迸开的血花也不值一提;他的牺牲绝不是无谓的挣扎,无用的表演。每一位高声报下自己的名字,伴着轰炸声消失在血烟中的战士,都是无畏的英雄。
一开始,百姓隔岸观火,硝烟弥漫到眼前,却依旧毫无警戒之心;但这其中有一直忧心耿耿的民众,他们一直在做自己能做的事。这让所有人都看见,这场战斗不是这单单四百人的战斗,是全中华民族的战斗。
而在最后,向租界撤退之时,他们面对弹雨无所畏惧;我坐在椅子上,看见他们身后溅起的血雾,脑中忽然浮现鲁迅先生的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是的,在这血色之中,我真正看见了希望,那希望穿越时间,燃烧在我胸口之左;这八佰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他们前行在血雾之中,唤醒了沉睡的、麻木的人民。
八佰,不止是八佰人,更是八佰精神。
《八佰》观后感 篇五
现在有一个电影特别火,那就是《八佰》,暑假快结束时,这个电影上线,随后就掀起了热潮,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谈论这部电影,我也想看看这部电影,昨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抗日时期,上海被日军轰炸,只有上海租界没有被炸,日军想进入上海租界,可却被四行仓库里的四百名国军守着(文中说八百),四百对几万,多大的差距,人们说他们守不过半天,可是他们却守了四天,最后他们的长官下达命令,让他们进入上海租界,放弃坚守。
这是一部抗战剧,也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不难想象那时有多困难,在第三天时,日本扬言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日本立马发起猛攻,日本为了打破墙体,组成了一个铁皮阵,也就是日军头顶一个大铁皮,让国军枪打不进去,手榴弹扔不到。这时一位国军做出了自杀的举动,他身上拿着好几个手榴弹,跳了下去,成功炸到了日军,其他几个国军见到之后纷纷效仿,最后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死不如赖活,能活为什么要死,可有这样一群人,不怕死,困难来临之时,冲杀在最前面,他们就是抗日军,如果不是他们,我们泱泱大国早已沦陷。
让我们铭记历史,从惨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好好学习,报效中国。
《八佰》观后感 篇六
如果说《1917》是偏向于个人英雄主义,凭借着一个人的英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传达了正确的消息。那么《八佰》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力量、民族力量,这种力量更有震撼力,也更能触动人心。
抗战中的上海,已经几乎沦陷,被困在四行仓库中的四佰多名中国士兵是这个城市最后的防线,如果他们失守,上海便真正的沦陷了。
隔着一座桥对岸的租界是另外一番景象,有歌舞升平,是美好的天堂。同时也有很多心怀国家危亡的各界人士,他们心中有着无奈、有着失望,更有着对中国士兵的期许。
日军扬言三小时之内攻下四行仓库,想要击溃这上海的最后一丝反抗,当日军试图通过工事摧毁墙体,让仓库中的中国士兵失去作战的阵地。紧要关头,有人身体上绑了炸弹,开启了自我牺牲式的爆破,去摧毁日军的工事。紧接着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士兵排成队,身体都绑了炸弹,只留下自己的姓名,然后就为国献身了。
不禁让人发出感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天空中的飞机中有各国的观察员,为了向其他国家表明中国的立场,冒着挑衅敌军的危险,中国士兵决定升旗,护旗手被机枪扫射,旗杆将倒之际,中国士兵用身体继续护旗,不顾生命的成为旗杆下的水泥桩。
战斗机中的士兵对这种举动甚是惊讶,飞机的玻璃时不时被中国士兵打中,展示了我们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最后为了保存实力,去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四佰名士兵决定冲过桥的对面,冲到安全区。明知道会被机枪扫射,但是这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就好像那几个冒死将电话线送到仓库的英雄一样,多活一个就是多一分希望。
危难之际,我们能看到同胞之情,安全区的教授也会拿出自己的枪,不愿再忍受别人的欺负,混血后代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身体里流着一半中国人的血。无数的人们拿出最珍贵的物资,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战争是万恶的,和平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不应忘记这血的教训,当以自强不息去敬慰先驱。这种近似残暴,令人发指的场面希望不要再有,那一幕幕血肉模糊,那一帧帧生离死别带来的只有痛心与沉重。
记录不去忘记,是我们最大的尊重。珍惜好好生活,也是先驱们当初最真挚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