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一
在观看电影《马克思是对的》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部电影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和影响。
电影通过讲述马克思的一生,揭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分析能力。马克思在与弗洛伊德等学者的辩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剥削和压迫,最终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
电影还通过展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阐述,让我对社会变革的动力和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提出了劳动者解放的理念,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理念,深深打动了我。
电影还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传承,让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无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奋斗和牺牲,为我们树立了前进的信心和方向。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解释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我们要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二
电影《马克思是对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认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和精彩的剧情,生动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点和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电影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他关注工人阶级的利益,呼吁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幸福。
电影还通过展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和探索过程,让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能够不断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观看电影《马克思是对的》,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三
当人们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说明目前主流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和金融霸权等痼疾纷纷显露,尤其是近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由资本主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危机让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片中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从而还原了马克思的本质,并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一名医生,医生深知有病的人才会找医生,疾病被治愈后自己就会失去价值,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马克思主义批评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为整个社会这个病人尽心竭力地救治。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和职业来确立的,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时,便会有阶级斗争。随着时代变迁,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是阶级从未消失,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上层建筑的理论没有改变。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到如今企业与劳工之间的劳动法保护,以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些都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演变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救治社会这个病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注重实践的理论,不是一个预测未来的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要追求本质看现象,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内在,才不会在不断变化的阶级构成和生产关系中惊慌失措,不知如何下刀。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四
观看了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对于马克思生平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作为文科生,虽然学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始终没有去细究伟大理论究竟来源于如何伟大的灵魂。而如今已懂得,世上哪有随便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才最终形成如此深邃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超越人类普通定义的友情,才能相互扶持,共同形成智慧的结晶。
一、关于理想
理想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想是实现人生的某个目标,多为物质性的。再高尚点,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但马克思的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这个出发点就决定了马克思的思考层次必定超越常人。站在人类视角、历史视角、社会视角、宇宙视角思考问题,才会不在意眼前的得失、个人的得失、物质的得失。马克思的一生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无人能及。只有伟大信念的指引,才能排除现实生活的种种艰辛,用一生去践行为人类奋斗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思想,指引了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中站立起来,站上人类历史的舞台中央。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习马克思,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以此为目标追求一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一定是那个伟大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关于友情
友情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友情就是三五好友聚聚会、聊聊天,亦或是相互之间帮个忙、搭把手。这是常人之间的友情,无可厚非。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却为世人树立了伟大友情的榜样。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能安心从事理论研究,长期在经济上赞助马克思,而当恩格斯陷入困境时,马克思也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积蓄寄给恩格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计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在思想上一起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友情,正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格。作为年轻干部,也要多交有共同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朋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五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他箸书的经历有了深入的认知和敬佩。
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最深刻的一段,是专家讲述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认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犹如瞎子过河,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很不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诞生后,人们对走过的路,以及今后要走的路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晰认识,这于人类来说确实是很伟大,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导航灯,永远明亮前方。
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本集重温《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历程,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即便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资本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的感触,伟人并不是绝世天才,做事一样要一步一步前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伟大。虽然我们做不到伟人那样为人类命运奉献光阴,但我们可以见证他的思想,甚至参与到他的思想中,唯物辩证不就是这样么,有理论还需要实践去证实,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是马克思思想有力的彰显者,这条路,我们将矢志不渝坚定的走下去。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篇六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