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11-03-06 08:35: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改编自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影片通过一封陌生女人写给男主角的信,展现了一个辗转纠葛的爱情故事。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其情感的震撼,同时也对影片的拍摄技巧和演员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整个故事通过女主角的一封信来展开,通过她的回忆和情感的流露,观众逐渐了解到她和男主角之间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女主角的爱情历程。同时,影片也通过一些镜头的处理和音乐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女主角的情感世界中,增强了观影的代入感。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值得称赞。女主角由茱莉娅·罗伯茨扮演,她将女主角的情感转变和心理变化演绎得非常到位。茱莉娅·罗伯茨的表演让人感受到女主角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都极具说服力。男主角由伊文·麦克格雷格扮演,他在影片中展现了男主角的复杂性和矛盾心理,通过他的表演,观众对男主角的角色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爱情观念也引人深思。女主角的爱情经历虽然曲折而悲伤,但她依然坚持着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影片通过女主角的来信,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人性的脆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会对自己的爱情观念进行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情感深沉,令人感动的电影。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出色的演员表演和深刻的爱情观念,影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引发观众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影片通过女主角写给男主角的一封信,展现了一个悲伤而动人的爱情故事。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其情感的触动,同时也对影片的剧情和演员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首先,影片的剧情非常引人入胜。整个故事通过女主角的回忆来展开,观众可以逐渐了解到她和男主角之间的爱情经历。影片通过一系列的闪回和倒叙,将观众带入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中,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她的情感和痛苦。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悬念和波折,让观众难以预测故事的走向,这种紧张的氛围让人无法自拔。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现令人赞叹。女主角由茱莉娅·罗伯茨扮演,她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女主角的情感和矛盾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女主角的痛苦和无助,她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都充满了情感。男主角由伊文·麦克格雷格出演,他的表演也非常出色,他将男主角的复杂性和内心挣扎演绎得十分真实。

最后,影片所传达的爱情观念让人深思。女主角的爱情经历虽然悲伤而痛苦,但她依然坚守着对爱情的信仰和执着。影片通过女主角的来信,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人性的脆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会对自己的爱情观念进行反思和思考。

总的来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和深刻的爱情观念,影片成功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弦。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人对爱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一直在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三

  这部电影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茨威格用很细腻的笔法讲了一个暗恋的故事,一个女人暗恋了一个男人一生,并为他生下一子。后来迫于生活,沦入风尘。但直到女人死亡,男人却依旧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记忆中也并无痕迹。第一次读的时候,一把眼泪,惊异了很久,一个男人怎能有如女性化的心理?

  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

  这部电影算得上是茨威格的成名之作。作品以一个女人对于自己精神恋爱的情愫拉开文章的序幕,一个女人为她所爱的作家,她心灵上深深爱恋的那个放浪形骸的男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四

  再次看了一遍电影。又让我沉思了很久。很多年前看过一次,现在又重温。感觉还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一个年幼卑微的爱情,遇到了让人仰视而且触不可及的风流倜傥,悲剧就是这样一幕幕上演了。她选择了隐忍、独自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真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她是怎么挺过来的。很难想象她的内心是多么地强大!

  他依旧是多情潇洒,根本不知道对方发生的这一切。直到自己的孩子死了,她也失失去了对活着的依恋而香消玉殒。一封长信讲述了这个痴情女人悲哀的一生。他也因此知道了自己风流造下的业。我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根本就不了解这种处处留情的人,他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而且在我的生活中也没有遇到过像男主人公这样处处风流而且也不想成家的人。也许这就是我们历史上传说中的柳永、帽辟疆之流吧!女主人公性格倔强成为了她人生悲剧的原因。她敢爱,大胆、疯狂而无所求。但她也不恨,在它的长信中,丝毫没有流露出对男主人公的恨。因为不甘心寄于别人的篱下,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用禁不住衡量的爱来作资本或用无辜的孩子做条件换得男人的同情和怜悯。因而给自己不幸的人生,从开始就埋下了祸根。我不知道是该谴责男主人不负责任的风流,还是同情女主人性格的倔强!如果批评男主人的风流是道德败坏,那他身边的.女人又何尝不是呢?如果同情女人的性格倔强,那他人生走到这一步,又何尝不是自作自受呢?也许我们不应该用一种普世的人生观来衡量每一个人。你我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谁也不会真正走到另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去完完全全的理解一个人。但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伦理中,我们应该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像影片中描述的男女主公人公那样命运的人。我也无法为这些人的身份给一个合理的名称和定位。情人?小三?都不是。只是简单的两厢情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放纵呢?

  人的一生漫长而又短暂。我们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但是我们肯定不能成为命运的失败者。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在各种重大的选择面前,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有的人选择了唯利是图,为了一己之私去坑害别人;有的人选择了忍辱负重,甚至忍辱偷生。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还有一些人,他们行得端坐得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正义,什么叫做良知?什么叫做道德?不同人的不同做法也就体现出了,什么是伟大,什么是渺小?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俗?

  每一个影片,每一个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对照自己,虽不能做到顶天立地,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堂堂正正,做一个道德有佳的正人君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五

  经朋友介绍,看了徐静蕾导演这部电影,讲的是女主角一生痴缠的爱情故事,用句后现代的话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男主角在他四十岁生日时收到一封“陌生”女人在死之前的来信,信中述说自己打十几岁开始几次与作家邂逅、短暂生活而这风流作家却一次次将她遗忘的事,随着他们儿子的夭折,女人决定离开这冰冷的世界,在死之前留下了这封信向男人告白自己一生倾情甚至坠入风尘,历经苍桑却从未改变的爱,可悲的是这男人自始至终还是想不起这女人到底是谁。印象颇深的是信的开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应算是称呼,觉得这后面的一个“啊”字夹杂了多少情感在里面哟,我所能联想到的词有压抑、苦闷、忧郁、隐忍、孤独,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对生活也对自己。

  另一处打动人心的便是《琵琶语》——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

  豆子的个性签名确是很个性“再很厉害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我不知道是怎生的悲伤以至连肖邦都表达不了,但林海大师创作的这支《琵琶语》绝对能够映射陌生女人一生的悲苦,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商妇的话“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形容最为合适不过,结合故事情节去感受更为震撼。曲子开始部分是个只有三个音符的和声,可惜听不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反正就因为这和声一下便把人给拉到一个较为悲苍地境地,空旷、自我、孤单的感觉接踵而至,心随之慢慢的收拢,仿佛被纠起来一般,当你快要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琵琶声合适的传出来,轻轻的、脆脆的,根根挑动的都是心弦。钟跃民说:“好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还会在你脑中产生画面。”而此刻脑中尽是女孩那种欲言又止的神情,略带着几许羞涩,很朦胧,看不清脸庞,却能在她呼吸中轻易的捕捉到不经意发出的叹息。发丝随着柔风的拖起,她开始缓缓诉说这一辈子的苍桑,看似平静的话语实难隐藏心底那屋深深的忧伤……庄子有言“夫哀莫大于心死”,也不外乎于此,只是她的哀似乎更浓,更深。心死便罢了,充其量也不过失望而已,最大的悲哀应是徒有一颗不死的心,却无回天之力。它更似慢性毒药,不小心便滋生出来侵食你整个身心,折磨得半死的时候再慢慢的退回角落去,伺机重来。

  陈圆圆的一首《圆圆曲》曲调柔媚宛转,琵琶声缓缓荡漾,犹似微风起处,荷塘水波轻响,令韦小宝也听得着迷。印象中的琵琶声总是关乎女人,较苦楚的那种:梨花带雨,我见尤怜。当然,《西游记》中的琵琶精不列入其中,其实琵琶的代表作品《十面埋伏》也不是体现女人柔弱的一面,最开始这种乐器是人们在马上所奏,“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豪放中夹着苍凉,是为武曲。估计后期此物大都为娼女所精,她们感于身世将情感注于其中导致它的转型产生了所谓的文曲。这只是个人臆测无任何根据,现在我所接触到都是一些文曲,且都为今人所作。譬如吕秀龄的《情咒》将热恋少女心中柔肠百转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次次想放弃之后却只有俞来俞深的爱意,感情似被下咒,还有范宗沛《杨柳》里风中飘荡的薄凉、《琵琶吟》中望尽天涯无路的苍寂。原以为《情咒》是古筝演奏的,它们的声音好像,都是令人心碎的柔。在弹法上古筝是摸,较为平静似是女孩在你耳边柔声轻诉,时刻关注着听者的感受;琵琶是挑,声音更似在自言自语,个人色彩浓

烈,旁若无人的讲述着自己的一切,很容易穿透心事掀起最底处的那层伤,就如陌生女人一般。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篇六

  这部电影拍的还算是不错,如果把影片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九三零年,第二段是一九三六年,第三段是一九四五年,第一段最好,第三段次之,第二段再次之,也许和演员的演技有关。这个影片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暗恋者的自白,一个奇怪独特的暗恋者。女人从遇到作家的一瞬间就爱上了作家,这种感觉正常真挚,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受得到。按照科学的统计,这种感觉平均三十六天就会消失,男的少一些三十三天,女的长一些四十天。只是这个女人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八年之久,这期间的缘由深深值得我们去思索。作家年轻阳光、有才富足、风流野性,几乎具备了一切男人原始的优点,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来说是无法抗拒的。

  只是作家一生都在追逐,都在游戏,没有停留,便如原始的野兽,人类的社会观念对他几乎没有束缚。女人总在仰视,越看越是喜欢,越看越觉得自卑,喜欢到不得不去尝试,自卑到不得不去躲避,这种思想几乎把女人撕裂成了两部分。六年后女人真的把自己变成了两部分,思想依旧暗恋着作家,身体因为机缘巧合和作家真的在了一起,这是因为强烈地自卑,让女人的思想和身体彻底地分成了两个部分。思想告诉女人,作家不可能会为自己而改变,作家和自己在一起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体,这是“欲”而不是“爱”,女人在六年前看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女人不相信自己会比别的女人更能够留住作家,同时女人的身体享受着“欲”的快乐,也许女人几乎把这种“欲”也当作了“爱”。当作家离开又回来后没有去找女人,女人的自尊或者是躲避在“坚强”自尊后面的自卑,让女人无法去找作家,无法去表达自己的“爱”,她选择的是等待和离开,她的离开是因为有了和作家的孩子,这个孩子把女人和作家联系在了一起,女人有一种无法言状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可与人分享,只可独自品味、独自咀嚼。女人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但是只要这个孩子还在,在女人看来她对作家的这份“爱”还在。再次地重逢,作家再次地挑逗,女人再次地接受,这时女人的思想和身体再次分离,思想一如八年前,甚至有一种躲在假面具之后玩同一种游戏的快感,而身体也自然再次享受女人心中的“爱”作家眼中的“欲”。自然这种情况不会长久,同样的分手再次上演,女人再次默默接受。

  后来女人的儿子死了,这种灵与肉分离的状态是不可能长久的,随着这个唯一纽带的断裂,女人对于作家来说已一无关联,这个时候女人“坚强”的自尊瞬间奔溃,“柔软”的自卑也就剩下死路一条了,说出全部的秘密,是女人留给作家最后的印记,也是这个游戏最后的字幕。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