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优秀3篇】

时间:2011-06-03 01:42:4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与挑战

摘要:本篇报告主要针对当前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县乡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人口老龄化、农村贫困、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县乡地区的和谐发展,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加强环境保护等。

一、引言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县乡地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对县乡地区具有特殊意义。本篇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分析,探讨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与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县乡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

1. 经济发展:县乡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所增长。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县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

2. 社会治理:县乡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但一些地方仍存在基层治理薄弱、农民权益保护不够等问题。

3. 文化教育:县乡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教育覆盖率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有所提升。然而,文化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差异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

1. 人口老龄化:县乡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

2. 农村贫困:一些县乡地区仍存在贫困现象,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较多,需要加强扶贫工作。

3. 环境污染: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损害。

四、推动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县乡地区的投资,改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县乡地区的发展水平。

2. 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3.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业生产方式改革力度,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五、结论

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人口老龄化、农村贫困、环境污染等问题。只有加大对县乡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才能进一步推动县乡地区的和谐发展。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本篇报告主要探讨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县乡地区在发展农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拥有独特的机遇,但仍面临着城乡差距、人才流失等挑战。为了充分利用机遇、应对挑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培育乡村产业、吸引人才回乡等。

一、引言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县乡地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报告旨在通过对县乡地区的调研,探讨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机遇与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县乡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机遇

1. 发展农村产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乡地区发展农村产业的机遇不断增加。农村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重点推进的战略,县乡地区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前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可以促进县乡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

1. 城乡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在县乡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遇,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发展困难。

2. 人才流失:县乡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乡村缺乏人才支持。这对县乡地区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障碍。

四、推动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县乡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县乡地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 培育乡村产业: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乡村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县乡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吸引人才回乡: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环境,吸引年轻人和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提供乡村发展的动力。

五、结论

县乡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只有充分利用机遇、应对挑战,加强政策支持、培育乡村产业、吸引人才回乡,才能推动县乡地区的和谐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篇三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编者按:××××县××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短短几年中,创造出了“八步工作法”,形成了“××经验”,做到了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

  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实现了由“管压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能转变。从而使××乡由乱到治,政通人和,连续5年零上访。为解读“××现象”,国家行政学院、××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有关同志组成联合调查组,于新年伊始,共赴××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经验”具有方向性意义,值得借鉴、推广。

  由“不和谐”到“和谐”的××乡

  “九沟十梁四面坡,沟深坡陡悬崖多,往上望得草帽落,往下看得打哆嗦。”说的是大山深处的××××县××乡,它与四川省宣汉县接壤,距县城66公里,是国家贫困县的特困乡。该乡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信息闭塞,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是××县位置最偏远、经济最贫穷的乡之一。

  5年前,由于多种原因,××乡的群众普遍滋生不满情绪,散(心散)———怨(怨气)———乱(非理性行为)现象弥漫民间。村民们认为乡政府只收钱,不办实事。于是上访、打干部、砸烂干部摩托车的事时有发生。1997年,全乡的农业税和统筹款只完成了60%,完成20%以下的有6个村。特别是1998年,在集中清查追收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国土、林业等罚款执法中,搞户户过关,全乡30%左右的农户遭到处罚,罚款高的农户超过千元。在当时农民人均负担达到140元左右的情况下,这一大规模的罚款行为激化了矛盾。发生数百农民聚集、以铳为号、围攻乡政府的事件。县里派出警力帮助维护秩序,竟有村民相约要炸毁山沟里唯一的桥梁通道,以使警察进得去、出不来。最后,是县领导去做化解工作才解了围。乡干部脱离了险境,闷在屋内几天不出门,茶饭不思,人心难聚。

  ××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人民经过卧薪尝胆,艰苦创业,近5年来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党群干群关系根本好转。连续5年零上访,农村各项税费年年按时完成,群众自发地给乡党委、政府送有19面锦旗,立有两块“德政碑”。5年前,乡村干部到农民家,常常吃“闭门羹”,群众恨干部、怕干部,而现在群众盼干部、亲干部,干部下村,总是争着往家里请。兴坪村村民廖华山曾与乡政府闹过对立,2003年乡里筹资修建乡中学时,他不但捐款300元,还把自己留下来准备养老的2万元借给了政府。在给乡党委的一封信里,他写道:这2万元“我儿子修房子、买车子时我都没有借,现在借出来,和你们一起共度难关……”真可谓,党群干群鱼水情深。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边远偏僻、贫穷落后、干群关系紧张的特困乡发生如此明显变化?用鹿峒村一位时年65岁的老党员李元生的话说:“以前是很难看

到党委书记到农民家,现在是党群之间接上了气。”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在××乡的群众座谈会上,村民们给出了答案:是“八步工作法”改善了干群关系,是“八步工作法”促进了乡村巨变。在××县、在××各地,人们把××乡党委、政府探索出的党的基层组织践行“三个代表”、坚持执政为民的以“八步工作法”为内核的经验,称为“××经验”。

  “八步工作法”产生的背景

  “八步工作法”是××县××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在实践中探索的伟大创举。而这种创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多种原因交织而形成的,既有其产生的特殊性原因,也有带普遍性的原因。

  深刻反省,找准原因。首先是体制上的因素。如在乡级财政体制问题上,××乡财政负担重,年刚性支出340多万元,而本级财政收入仅达60多万元。收入支出之间悬殊过大,财政缺口难以解决,乡政府正常工作运转存在问题,一些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难以承受。其次,政策执行上的因素。在农村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干部主观愿望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出实绩,但又缺乏手段,不知怎样服好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政策性计划指标,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强制性建设骨干产业基地。经济上不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政治上不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事事代替农民作主,使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第三,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上的因素。不少干部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出发,对广大群众采取“管压”式的简单行政命令和强制干预。一些干部官僚严重,不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在村民面前摆架子、耍威风、好吃喝,引起农民反感。第四,教育引导不到位的因素。不××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教育引领群众的工作,导致农民对一些政策法规不理解,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基层干部。

  重树形象,寻求切入点。找准了原因,弄清了症结,××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敢于直面现实,勇于自我剖析,重树形象,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路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首先,凝聚人心,高扬旗帜。在大家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之时,××乡党委书记李红彬率先提出了“头要昂起来,腰要挺起来,劲要鼓起来,正气要树起来,精神要振作起来,工作要干起来”的响亮口号。唤醒大家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执政意识。

  其次,转变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为了打破僵局,××乡党政领导班子立下了“重事业如山当好领头雁,淡名利如水甘为孺子牛”的座右铭,××展了“乡村干部进万家”活动,发放近万份征求民意表。领导干部“家访”,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以真情去融化党群、干群之间的“坚冰”,从而化解民怨。

  其三,找准切入点,探索新的工作机制与体制。老办法不能用了,只有创新。××乡的干部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与体制。他们将突破口选在速办一件群众急需办又能办好的事上,那就是修建双河口大桥,取信于民。

  当时,××乡4个村数千名群众进出都要经过“双河口”,由于没有桥,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曾经有5个学生1个成人因过河淹死。几届班子都酝酿过修桥,但因干群不一心,迟迟没有落实。1998年12月,乡党委牵头,4个村推荐组成了“双河口大桥建设领导小组”,通过一再找技术人员规划、测设和预算,每人需集资35元。方案出台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少数群众不愿集资;二是不少群众有顾虑,“修桥是假,干部想捞油水是真”。负责此项工程的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大为受挫,都不愿干了。面对难题,乡党委做出果断决定,调整了建桥领导小组,由建桥后直接受益的4个村各推荐1名群众代表加入领导小组,分别担任会计、出纳、保管、工程质监;干部不管钱不管账不管物,只负责组织修桥的具体事务;建桥方案交由群众讨论公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吸纳群众也参与到决策、管理和监督中,结果95%的群众同意此方案。大桥竣工后,建桥领导小组将结余的34695.4元按每人9.4元如数退给了群众。群众说:“这9.4元,买回了我们的心啊!”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推动。自1998年以来,由中共××市委组织部、民政局牵头协调,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了村务公××和民主管理进程。农村“一事一议”决策村务等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普遍推行,为“八步工作法”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政策导向。基层党的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为“××经验”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在“三讲”教育中,××市委严格落实了市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村的制度,市里不少领导常到××县调研,体察民情,联系基层。市委组织部对口联系××县。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儒沛同志更是多次深入××县乡镇指导工作。2000年,××市委在全市××展了“以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为内容的“三转一推”活动,上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解难事、干实事、办好事,加快了基层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角色转换的进程。

  正是由于上述时代背景与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善于创新,从而创造出了以“八步工作法”为内核的“××经验”。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