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4篇】

时间:2019-04-06 06:35: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社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社会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旨在通过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在我参与的社会实践中,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学习社工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经历和反思。

我选择参与一个社区发展项目,在一个贫困地区的社区中开展社工工作。我的任务是与社区居民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设计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一开始,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我对这个社区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不太了解。然而,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观察,我逐渐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困、教育和就业。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我与当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就业机会和经济援助。我还组织了一些社区活动,旨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实践中,我还面临了一些挑战。首先,由于资源有限,我无法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其次,一些居民对我的工作持怀疑态度,认为我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来,而不是真心关心他们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不断与居民进行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努力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社工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需要与不同背景和需求的人群合作,理解他们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援助。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社工技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工工作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奉献,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希望和改变。

社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职业,旨在通过帮助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在我参与的社会实践中,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学习社工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经历和反思。

我选择参与一个社区发展项目,在一个老年人居住区中开展社工工作。我的任务是与居民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援助。一开始,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因为我对老年人的需求和问题了解有限。然而,通过与居民的交流和观察,我逐渐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在与老年人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孤独、健康和照顾。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我与社区中心、医疗机构和志愿者合作,提供社交活动、健康咨询和照顾服务。我还组织了一些老年人聚会和康复活动,旨在促进他们的社交和身心健康。通过这些干预措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实践中,我还面临了一些挑战。首先,一些老年人对我的工作持怀疑态度,认为我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来,而不是真心关心他们的需求。其次,由于老年人的需求多样化,我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援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不断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努力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建议。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社工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社会工作者需要有耐心和关爱,理解和尊重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个体,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援助。他们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士和组织合作,共同为个体和社区的改善而努力。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社工技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工工作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奉献,能够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社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xx年3月5日至5月21 日,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每周五、六、日分别由一个小组负责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在这里作义工,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那里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注:除了这些智力正常的残疾少年,康复区还有成年人和弱智青少年,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我们和他们只作简单的交流,未建立专业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实习的意义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欠缺,"实习"解决问题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突出体现的是"实习"作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认同方面:

  与案主的正式接触中,我们认识到专业工作与一般助人活动的实质区别,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一般助人活动的随意性,决定了它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前后相继的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它是一种插入式的人文关怀。对于"义工"来说,志愿活动疏导了自己助人的意愿,满足自己了解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需要。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享受了一种探望式的关怀。活动结束之后,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状态中,对改变他们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本质的作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组织性、系统性和彻底性相统一。如果说"志愿活动"是可以随便排列的卡通画面,那么"社会工作"就是设计动画片;如果"义工"过年的时候送给小白兔成筐萝卜,"社工"既要送给他们萝卜籽,还要教会他们种萝卜的技术;如果说"志愿活动"传达了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信号,表达了社会接纳他们的至诚意愿,那么,"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把这种美好的意愿落到实处。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社会工作是一种渗透,是一种要为案主的未来长久的幸福负责的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意味着在付出的同时寻求接纳,在相互接纳中承担责任。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对案主生存状态的神入,从一开始就决定社会工作没有轻松和真正的开心可言——在案主的问题解决以前。

  第二,对自己的再认识: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开始由"社会人"转变为 "社会工作者"。在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同时,坚定了作社会工作的信念。

  他们是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因为下肢残、侏儒、皮肤病、脸上覆盖性红斑、视听障碍、发音不请等生理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对穷人的态度即可;我认为,从一个社会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灵魂的空间,提供维护生命尊严的条件。体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明白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成长

  接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系统应用的过程。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关于残疾人生理、心理、社会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们幼时被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养,长到12岁时分别被领养、寄养、资助继续求学等。而其余的,就暂时滞留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一年前,他们的老师辞职。他们就过着这种生活:白天吃饭、看电视、作卫生,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开始同样的循环。这只是让单调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复制到不同的日子里而已。

  被遗弃的日子里,福利院为他们提供了细数生命尊严的空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封闭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着排斥与压抑。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漠视。

  第四:对专业技能与价值的认识

  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用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以社工的视角理解他们的问题。那时侯我们理解到社会工作传递给人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温暖的生活方式。

  第五,关于专业价值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价值是灵魂,技能是主导

  在专业技能不足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威力——它是一个"缓冲坡"。面对他们突发的情绪转变、不愿对我们说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时,当他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来以前,我们给予的是毫不迟疑的付出真诚的爱、无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这样问题不会恶化,许多小问题会在这个过程中化解。然而,要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值重于技能。只重技能而轻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舍本逐末、事倍功没;只重价值而忽略技能,只能伤了"爱心"又无功而返。我们应该让 "关爱的心"成为一种本能,本能意味着瞬间作出真实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态度之间反复权衡的徘徊。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楼阁的说教、而是价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径。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这是他们在自我照顾过程中被迫形成的一种求生本能。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一天,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

  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经过了解,他们中另外两个孩子,也是因为相同原因不爱说话。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决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从他们为难的'神色中,我知道这是事实。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

"没有。""看过雨吗?""没有。"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下雨更加不允许在外面。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更主要的是,许多人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

  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我们要逐一填写。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难为他们还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送漂亮地风铃给她(他们一个月只有10元零花钱,这些钱要用来没生活用品,买一件新衣服意味着省吃俭用几个月,那个风铃是别人送她的)。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他们也在"我是残疾人"的自我认知下,躲避着外面的世界。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 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社工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社会工作者常琳,非常荣幸能够代表首批进法院脱产实践的社工在此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增强法律素质,提升服务水平”。首先,我要对房山区委社会工委、房山区法院各位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实践平台表示真诚的感谢。司法与社工虽然各自的专业领域不同,但服务民众、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功能价值和终极目标是相同的。我相信通过这次实践能让我们获益良多,下面是我对这次实践的认识。

  一、回首“双基地”建设工程意义重大

  去年,为落实“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加大对青年人才教育培养力度,房山区法院与区委社会工委启动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共同建立青年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基地。“双基地”项目开展以来,区委社会工委联合区法院积极开展了青年干警进社区、大学生社工参加庭审、推荐社会领域人民陪审员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证实了“双基地”建设工程在法院和社区间形成了一种互惠双赢的机制,在维护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能动作用。

  二、做好社会工作亟需法律人才的参与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生活共同体,与居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随着居民百姓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多。 “法官进社区”让青年法官们深入基层,更好的把握社情民意,参与纠纷调处,帮助居民解决了很多法律上的问题,使法制宣传更加深入民心,同时青年法官们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为社区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作为驻扎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我们化解纠纷的能力以及法律知识的欠缺也急需改善。试想一下,我们在社区工作中,如果能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为居民进行普法宣传,甚至在矛盾发生之初能够及时为居民提供法律方面的帮助,同时找到化解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并及时解决,那么对于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社会工作中法律人才的参与正是当务之急。

  三、对“社工进法院”实践的美好展望

  皮佑曾说过“社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给它自己每个成员以必要的福利,保证每个成员能够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而每个成员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则是为大众福利贡献自己的全部能力,以报答自己所获得的福利。”现在,各位领导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们会珍惜这次机会,在实践中服从法院领导安排,遵守法院的规章制度,力争做到“诚”、“实”、“细”。

  “诚”就是在生活中以诚待人,诚信乃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无论何时都应谨记。我们在实践中要积极与法院的同事们沟通交流,互帮互助,争取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实”就是在学习上脚踏实地,努力吸收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充实自我,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

  “细”就是在工作上细致入微,俗话说得好:“于细微处见精神”。法院工作承载着法律的智慧和国家的威严,体现的是司法对于社会运行的价值判断,引导着民众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最终选择。一旦出现差错,就很可能影响法律的威严,损毁法院的声誉。我们会配合法官们的工作,于方方面面处细心斟酌,力争做到零失误,让当事人走出法院时,无论官司的输赢,都能对法律和法官充满尊重和信赖。

  “社工进法院”项目刚刚启动,我们这批社工会努力不负众望,为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希望“双基地”项目能够有效运作下去,让更多的基层工作者加入其中,为社会培养更多知国情、爱岗位、有能力、肯实干、守纪律的复合型青年人才,而这些人才也终会负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谢谢在座各位的细心聆听,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社工的社会实践报告【通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