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篇一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式英语正在逐渐融入到国际交流中。本文将从语法、发音和词汇等方面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首先,从语法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在句子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中国式英语往往受到汉语的影响,喜欢使用主谓宾的结构,而忽略了英语中常见的主谓宾补结构。例如,中国式英语中的句子“我觉得很累”在标准英语中应该是“I feel tired”,而不是“I feel tiredly”。此外,中国式英语在使用时也经常出现中式英语的倒装现象,例如,“你怎么还在这里?”而不是正常的英语语序“Why are you still here?”这些语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式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显得有些突兀。
其次,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在发音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通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发音上的问题。例如,中国人往往会将英语中的/r/音发成/l/音,将英语中的/th/音发成/t/音,这些发音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式英语在国际交流中容易引起误解。此外,中国式英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例如,将英语中的/w/音发成/v/音,将英语中的/l/音发成/r/音等。这些发音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式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显得有些独特。
最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在词汇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而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例如,中国人在表达“请问”时,往往会使用“Excuse me”而不是“May I ask”。此外,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也会翻译一些中文成语和俗语,使得表达显得有些奇怪,例如,“一石二鸟”翻译成“One stone, two birds”。这些词汇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式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显得有些不自然。
综上所述,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在语法、发音和词汇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式英语正在逐渐融入到国际交流中。然而,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我们应该注重学习标准英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减少中国式英语的使用,以避免在国际交流中出现误解和不适应的情况。
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篇二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式英语正在逐渐融入到国际交流中。本文将从语境、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首先,从语境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用词和表达方式上。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而使用一些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例如,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往往会使用“你吃了吗?”而不是标准英语中的“How are you?”此外,在表达感谢时,中国人往往会使用“谢谢你”的直接表达方式,而不是标准英语中的“Thank you”。这些语境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式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显得有些不习惯。
其次,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还体现在文化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带上自己的文化背景。例如,在表达时间时,中国人往往会使用“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而不是标准英语中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此外,在进行商务交流时,中国人往往会注重建立人际关系,讲究面子和礼节,这些特点在中国式英语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式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显得有些独特。
最后,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还与教育有关。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受到学校教育和教材的影响。由于教材的限制和教学方法的局限,中国学生往往在口语表达上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中式英语的影响。此外,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也往往注重书面表达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口语交流的训练。这些教育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式英语在国际交流中显得有些不自然。
综上所述,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在语境、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式英语正在逐渐融入到国际交流中。然而,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我们应该注重学习标准英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减少中国式英语的使用,以避免在国际交流中出现误解和不适应的情况。
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篇三
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
差异指统一体内在的差异,即事物内部包含着的没有激化的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析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差异,欢迎大家分享。
摘 要:
在我国,从十九世纪初到目前为止接触和使用英语的历史已有近两百年。由于西方和中方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大量的汉语词句进入英语中,成为标准英语的一部分。英语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特有的国际交流手段,这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们的重视和研究。但是,由于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以及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在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写作时,生搬硬套汉语句法和词汇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出现了汉语式英语。英语国家的人把这种不符合标准英语的变形英语称之为(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笔者在此仅就中国英语的特征、构成、及文化意义,来分析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的相互关系,并对中国式英语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国式英语;中国英语;标准英语;语言负迁移
一、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的概念最早是由葛传槊先生在1980年提出的,他说,在中国说英语和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李文中先生认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基础的,表达的是我国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所特有的事物,不受汉语的干扰和影响英语。是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汪蓉培说,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罗运芝将其简单地概括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集合以上各家观点可以看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基础进入英语交际,不受汉语干扰,它是另一种语言现象,是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中国英语会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频率,以及中国特点的不断形成,从而进一步得到扩充,进而丰富和发展英语文化和世界文化,更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英语的特点:
1在表达的方式上必然采用标准英语的语言规则和语言习惯。
2必须考虑到使用标准英语国家的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
3主要用于国际交流中,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人却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通常是对中国文化的输出。
4主要表达的是在标准英语中找不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
二、中国式英语
李文中曾说,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由于受汉语影响,在交际中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因此出现的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张培成认为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并无实质区别,“只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同样的语言现象在不同的使用目的中都可以,或是中国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是在中国土地上的正确表达”。谢之君说“不管是中国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实际上都受到母语的影响”。杜争鸣引用L.Selinker的理论,认为中国式英语是由于语言迁移而形成的“过渡语”。
由此可知,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受汉语语音、结构、语义及文化的影响和干扰而出现的错误。即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由于受到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和干扰,在英语交流中进行生搬硬套,因此出现了不符合标准英语规则,或者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的英语。这种英语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往往无法理解或不能接受。
三、中国式英语的成因——语言的负迁移
许多心理学家对于学习迁移做过大量的研究,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早期的迁移研究——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培训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可以自动迁移到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比如英语的学习。学习者学习的原始材料或学习内容,与之后要学习的材料或内容在比较常见的元素上,相似的部分越多,就越容易发生迁移现象。这种相似的成分取决母语的特点,同样的,也取决于外国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母语要迁移到外语的学习中的条件是,这两种语言具有同样的语言结构,比如英语和法语的语言成分相似的部分很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语言之间的迁移。在语言迁移方面,既包含不同语言之间的迁移,即语言间的迁移,也包含相同的语言内部迁移。
迁移是在不同的学习间进行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它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同样如此。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基于原始的学习之上,有存在意义的学习必然存在着各种迁移。母语作为已有的认知结构,它存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外语学习。也就是说我国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必然会受到来自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因为汉语作为原始的学习经验,无法避免参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对于一门新的语言的学习来说汉语是一种认知准备。研究发现,土生土长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错误里有51%来自汉语的干扰。因此中国式英语是学习者汉语知识语言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I998.
[2]葛传槊.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8,(2).
[3]胡晓丽.中国英语变体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外语,2008,(2).
[4]梁丹.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5]吕璐.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对比研究[D]. 武汉,2007.
[6]陆雪晶.论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及意义[D].黑龙江,2009.
[7]谭玉梅.中国式英语的特征及成因[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87.
[8]魏旭峥.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直接影响[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9]张毅.谈标准英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集美大学学报,2004,5(1).
扩展资料:
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文章分析了中国式英语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中国式英语的发展趋势:中国式英语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中国式英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但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式英语会逐渐减少。
中国式英语(Chinese-English简称Chinglish)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用英语表达思想时,由于受母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自觉或无意地产生于口头或笔头上的不地道或错误的英语用法。中国式英语的存在伴随着中英两种语言交流而日渐壮大,中国式英语正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
一、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分析
中国式英语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根据汉语的表达和思维方式在使用英语时生搬硬套、拼造出来的不符合英语思维和表达习惯的畸形语言,是一种客
觀存在,它的形成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一)主观因素
首先,主客体相互作用。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识是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认识事物的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客体之间不存在什么差别,主体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也会出现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或者不完全的认识。学习是认识的一种形式,所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究学习外语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了解了部分中国文化。英语学习开始时,主客体相互作用,小学生们会按照汉语的规则去理解英语,会找出和汉语相似或相同的音后用汉语拼音或汉字去给英语单词注音;英语学习者在说或者写英语句子时,常用汉语中熟悉的语法结构生搬硬套。当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相同时,母语对英语学习起着促进作用,是“正迁移”;但当结构存在差异时,转码就会遇到困难,导致“母语负迁移”。这种现象在英语初学者中非常普遍,甚至得到了有些教师的支持。短时间内,这一做法可能并无大碍,但久而久之,采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的学生就会形成汉语固化思维,严重制约英语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式英语产生。
其次,学习动机。外语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是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但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我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就是必修课程,中小学英语是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要通过专业四、八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要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这种重视应试能力而非应用能力的教学也是导致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二)客观因素
首先,思维方式差异。语言与精神相互影响,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因此,想要研究语言就要先了解其思维活动的方式。中西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中式思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直觉洞察和领悟,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而英式思维则强调逻辑推论,注重个体思维。感性思维在汉语遣词造句时常采用意合法,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因为汉语重意会,英语重形合。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它将会借助某一特定的语言系统进行展现,这就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是文化本质的部分反映。语言就是一面镜子,将中西方差异完全展现出来。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这种文化差异就非常直接地显现在生成的目标语中,这是中国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
地域差异,审美观念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历史、文学典故差异等都会造成中国式英语的产生。英国是一个岛国,很多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同水、海洋和渔业有关;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很多词汇都与农业密不可分。因此,在汉语中,能喝水常用“牛饮”这个词,而英语却是“drink like a fish”。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常用人作为句子的主语;而西方传统思维却热衷于对客体事物的研究,常以物或抽象的概念作为句子的主语。汉语讲究对称美,语言讲求工整对仗,但在转换为英语时常会出现一些词汇和概念反复的错误。如:We should make a series of plans to ensure that…中,名词series多余。此外,宗教信仰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特别是习语中表现明显,中国人常说“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而西方人由于信仰基督教,视圣经为其为人处世的指导原则,所以许多习语来自圣经。众所周知,汉语中有许多成语都是出于历史典故或古时传说等,而在英语中,这样的词也不少。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不能就字面意思理解和翻译。例如,汉语 中存在“愚公移山”、“叶公好龙”等。英语有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最后,语言变迁的内在规律。语言是一种稳定的变动体,稳定是相对的,变动是绝对的。这样的特点使得语言更具辩证化。一方面,稳定有利于人们交流的便利,促进情感的联系,加快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变动会带来不同程度上的破坏。语言是社会客观存在的重要部分,故亦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英语来到中国和本土文化融合再生就形成了中国式英语,方便了沟通和交流。根据我国学者的最新统计,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有近2000个。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闻报刊上出现的,未被收录进词典的'汉语借词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Kachru指出:“本土化是语言充满活力的表现,是语言创新的结果。它体现了外来语言的地方性功能、新语境下的会话文化和交际策略,以及来自地方语言的迁移。”Warschauer甚至相信未来国际化英语的标准会更多地以非本族语者使用的英语为参照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公园有这样温馨的提示:“Little grass has life, please watch your step”(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再比如:英语母语者不会把“litter”当动词用,因而在公园等地方的告示牌上,他们会用“The dropping of litter is prohibited”,而中国则用“Do not litter”,这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后者显得更直接有力。
二、中国式英语的发展趋势
历史语言学指出,在语言接触中大体有三个阶段:语言接触——语言影响——语言变化。英语在中国传播,势必会带来一些英语本土化问题,但英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语言,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中国式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变体,因此应该秉持客观的态度,大胆接受,并使之日臻完善。
(一)中国式英语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成就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显示更重要的地位和话语权,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就成了一项划时代的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带着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对国际英语产生了极大地冲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向世界推广汉语文化的力度,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汉语文化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使中国人和外国人交流沟通更加频繁、深入,使得掺杂着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中国式英语逐渐被世界理解和接受。Long time no see, lose face, add oil都是中国式英语,可现在却被纳入世界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从广义上讲,英语也完成了对自身的一次升级,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和普及性。
(二)中国式英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人口的增加及“出国热”,汉文化的推广和孔院的建立,都促成中国式英语获得更大区域范围内的普及和接受。中国式英语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必然产物,英语只有一种,可是各国的英语却各不相同,美式英语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中国式英语可存在的必要性。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曾對中国式英语曾做过报道,它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是中西文化相撞的火花,是中国文化话语权得到提高的表现,与此同时,也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窗,并将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中国式英语的存在代表了一种文化认同,它向世界各国打开了一道通往中国语言魅力的大门,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式英语说到底还是英语,像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以及世界上其他所有规范和不规范的英语一样。虽然都是英语,但每一种又难以代表英语。语言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不规范语言到规范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但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教学环境和设施的不断优化,大量优质MOOC的上线分享,中国式英语会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洪堡特,威廉.冯.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49-53.
[4] 朱文娟.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1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