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时间:2014-09-03 05:37: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在其中,我发现了许多关于人性、修身养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智慧和哲理。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孟子》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孟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震撼。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内在的良善本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才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相信人性的善良和改造的可能性。同时,孟子也提到了人性的自恋倾向,即人们天生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利益。然而,他也指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通过修炼和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次,我被孟子对仁义道德的思考所感动。孟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些道德准则。他提出了“养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美德和善行,才能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这让我深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和责任,同时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追求道德的高尚。

最后,我被孟子对教育的重视所启发。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了“教化”、“学而优则仕”等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并决心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给教育事业。

通过阅读《孟子》,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修身养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智慧和哲理,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启发。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些智慧,推动自己和社会的进步。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对于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阅读《孟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阅读《孟子》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所震撼。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与孔子的观点一脉相承。他坚信每个人都具备内在的善良本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才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相信人性的善良和改造的可能性。同时,孟子也提到了人性的自恋倾向,即人们天生倾向于追求自己的利益。然而,他也指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通过修炼和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更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次,我被孟子对仁义道德的思考所感动。孟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些道德准则。他提出了“养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美德和善行,才能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这让我深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和责任,同时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追求道德的高尚。

最后,我被孟子对教育的重视所启发。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了“教化”、“学而优则仕”等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并决心把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给教育事业。

通过阅读《孟子》,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智慧和哲理,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启发。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些智慧,推动自己和社会的进步。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

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