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读后感(精简3篇)

时间:2017-08-08 03:17: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篇一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文以载道”这一理论印象深刻。刘勰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将道德和智慧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他强调文学应该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而不仅仅是娱乐。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认识到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其次,我对于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感到敬佩。刘勰在书中提到了“雕龙点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细节的打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强调文学创作应该注重细节的描写和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的优美和节奏的把握。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鞭策,让我对于自己的写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我对于刘勰对于文学分类和风格的研究感到赞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地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于文学的分类和风格研究的深入,让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的研究方法也给我提供了一种思考文学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对于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高的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篇二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深刻的提升。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我对于《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刘勰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启迪和教育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娱乐。他认为文学应该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将道德和智慧融入到作品中。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媒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对于自己的写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风格的研究感到赞叹。他详细地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于文学的分类和风格研究的深入,让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的研究方法也给我提供了一种思考文学的新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最后,我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语言的独到见解感到钦佩。他强调文学创作应该注重细节的描写和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的优美和节奏的把握。他通过对于诗词和文言文的分析,展示了他对于语言之美的深刻洞察。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鞭策,让我对于自己的写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并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文学创作有了更高的追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篇三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

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史上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着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习!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著,受益颇深!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