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一
《孔子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孔子的伟大思想和影响力。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孔子世家》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个有着深厚学问和高尚品德的伟大思想家。他不仅对于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孔子倡导的仁爱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助,鼓励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推崇公平正义。这种价值观至今仍然具有普世意义,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孔子的伟大思想相辅相成的,是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孔子追求知识,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孔子还教导他的学生们要勇于追求真理,不怕困难和挑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追求真理和不畏艰难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深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
《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他对待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的观点。他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榜样的力量。他主张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社会素质的关键。他还强调礼仪的作用,认为它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的伟大思想和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阅读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激励我要不断追求真理,不怕困难和挑战,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二
《孔子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孔子的伟大思想和影响力。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孔子世家》中,孔子被描绘为一个有着深厚学问和高尚品德的伟大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他的思想深邃,并且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孔子的思想贯穿于《孔子世家》这篇文章的始终,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追求公平正义,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助。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普世意义,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孔子的伟大思想相辅相成的,是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孔子追求知识,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教导他的学生们要不怕困难和挑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追求真理和不畏艰难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和他对待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的观点。他主张君主以德治国,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榜样的力量。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社会素质的关键。他强调礼仪的作用,认为它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阅读《孔子世家》让我对孔子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的伟大思想和高尚品德令人敬佩,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阅读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激励我要不断追求真理,不怕困难和挑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三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
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果哉?子贡曰:“夫子盖少贬焉?”子曰:“而志不远矣!”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学者之为,道也。不容于世,亦宜矣。孔子亦自知也,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孔子不悦桀溺,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以此知子之执也。孔子自云:“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楚令尹子西曰:“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所言不一,所执亦异。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矢溺亦有道。”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无他,时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四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
、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谓孔子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的忧愁就病倒了。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赐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哭了起来。过了一会跟子贡说:“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