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一
《易中天中华史》是易中天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精彩故事。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写所吸引。易中天先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细致刻画,让他们活灵活现地走进了我的眼前。无论是商纣王的奢华与暴虐,还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每一个人物都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段的历史事件,更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对他们的生平和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被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所感动。易中天先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易中天先生不仅仅讲述了战争的过程,更强调了秦始皇的统一思想和制度建设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这样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被书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震撼。易中天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文化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核,这种内核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根基。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讲述,易中天先生让我更加自豪和珍视自己的文化身份。
总之,《易中天中华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分析和中国文化的讲述,易中天先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启迪智慧和培养情操的好书。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二
《易中天中华史》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极为精彩的历史读物。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精彩故事娓娓道来,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深入解读所吸引。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的描述,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的陌生人,而是和我们有着相似思想和情感的人。例如,在讲述屈原的故事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才华横溢,还展现了他的孤独和无奈。这样的描写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他们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此外,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他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影响。例如,在讲述三国时期的割据混战时,作者详细解读了各个势力的兴衰原因和战争策略。这样的分析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讲述。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讲解,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根基,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讲述,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珍视。
总之,《易中天中华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收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培养智慧和情操的好书。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研读中国历史,探索更多的历史真相和文化内涵。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三
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
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
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
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
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
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
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
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
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
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
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
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
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三:易中天中华史的硬伤 ——《中华根》读后感(499字)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
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
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
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
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
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
他用讲课方式著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
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
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
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四
易中天写的关于三国的书我看了不少,从众所周知的《品三国》到《品人录》中的曹操一章,再到现在看的《易中天中华史》的三国纪,最后他却在三国纪的后记里面说“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当初看《品三国》,特别希望他多讲一点诸葛亮和赵云,毕竟是三国时期最喜欢的人物,但赵云基本没怎么出现,比较遗憾,可事实上赵云甚至关羽在那个时候都不是最核心的人物,历史毕竟不是演义,也不该对他大书特书。
至于诸葛亮的篇幅还是挺多的,但他的精彩却是从刘备去世才开始,而不是刘备去世前那些天花乱坠的奇谋妙计。
“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唏嘘不已,对他的‘三顾乃见’羡慕有加,甚至让他穿上八卦衣,摇着鹅毛扇,从袖子里掏出锦囊妙计,并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
诸葛亮的在天之灵,只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独。”当一个人成为了一种符号,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成为符号说明你身上有特质,别人望尘莫及,且名声大噪,影响力扩大,不幸的是符号就是符号,那不是你,当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个符号的时候,却不会去明白真正的你。
当单枪匹马七进七出的赵云和多智近妖未卜先知的诸葛亮在台前大放光彩的时候,历史上也可圈可点并不乏味的他们也只能被埋没在后台。
倒是想起周杰伦的一句歌词“所有关于我的传说,全都不对,全部是纸屑,全部要改写。”
还有点就是所谓的忠义,《三国演义》核心价值观的忠义。
“忠是单方面的人身依附,义是多角度的任意解释。忠是不变的,义是多变的。结果,要么信口雌黄,周公恐惧流言日;要么弄虚作假,王莽谦恭未篡时。”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如忠义这般最终解释权归口才好的人所有(比如关羽,被罗贯中说成了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其实他在演义中做的事情义的同时也不义),而是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
如用这不靠谱的忠义作为核心价值观,最终只能是伪善,认不清是伪善的'人被利用,为之赴汤蹈火还自以为做得很高尚,认清是伪善的人,不少都很难再相信善,哪怕是真善,却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所以拥有真的经得起推敲的核心价值观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他反对人们如此关注三国的原因,演义中“术”的权谋风生水起,“道”的忠义却不堪一击,传术不传道则术的使用就会乱来。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五
易中天老师作为知名学者、知名畅销书作家,史学上的成就暂无法评论,但是至少在如何让书有趣、畅销上确实有有功力的。
《易中天中国史》最初是从宝安图书馆借的书,虽然现在还未读完,但至少已经能感觉到这套图书有如下的优点,能够吸引人不断的读下去,想把整部都读完
1)语言诙谐幽默,亲民。
这一点上,从最初的品三国开始,一直是易老师的作风
2)有自己的思想,有思考的过程,有自己的考证。
这一点是一般的罗列事务的历史书所不具备的,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平时获取知识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3)有注释,标明出处和参考。
方便拓展阅读
4)制作精良,阅读舒服,有合适的插图
5)和外国文明结合综合论述
当然,有些论述还是有些牵强,有些刻意博人眼球的感觉。
比如说生搬硬套的把夏娃放在女娲前头;人类从有毛的猿人变为无毛的人类,是因为看上去更性感(主要观点出自莫里斯的《裸猿》)等等。
还有一些描述也有故意往微荤的段子上靠的嫌疑,实在没有必要,或者需要再处理的不那么显眼。
第一部《中华根》
第一卷《祖先》阅读时间 20XX年7月
这一卷是史前内容,没有明确的记录,传下来的只有虚幻莫测的神话,易先生主要从前期学者观点(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莫里斯《裸猿》),各类古籍和神话描述,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证中论证自己的观点,为“国家”出现前的中国人类社会变迁描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社会的变迁就是猿人--》原始群落--》氏族(母系和父系)--》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对应的标志性人物就是夏娃(中国神话中缺失,从伊甸园里生搬硬套过来的),女娲(母系氏族)、伏羲(伏羲氏族)、炎帝(早期部落)、黄帝(后期部落)、尧舜禹(部落联盟),最后夏启子承父业,开始国家。
即便是国家也有过程,夏是部落国家,商是部落国家联盟,周是国家联盟
文化上在氏族阶段的生殖崇拜,包括母系的鱼与娃,父系的蛇与鸟,到部落的图腾崇拜,最终演化成中华文化特有的祖宗崇拜
根因是财富和权利。
早期财富不足,大家都是根据母亲区分氏族,随着财富逐渐增加,有了私有的概念,那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男性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演变为父系社会。
财富的不均导致权力的不同,随着财富和权力的不断集中,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演变也就顺理成章了。